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0629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等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怎样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难点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方法

动手操作 

归纳应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谈话: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这些轮子都是圆形的。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

……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索新知

1.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请大家画一个圆,研究一下。

学生独立画圆。

同学们得到圆了吗?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圆的呢?

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

① 

用图钉、细线和铅笔画图,画时图钉要固定好,细线要拉紧,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② 

用圆形的瓶子盖可以画出一个圆。

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画的,有什么问题吗?

(不圆)为什么会不圆呢?

你们画的时候有问题吗?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呢?

给大家介绍一种画圆的仪器——圆规。

请大家用圆规画圆试一试。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交流:

用圆规画圆时,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把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

有针尖的一脚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教师边讲边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自主练习第2题:

找出下面圆的直径和半径。

(生答)

2.谈话:

直径和半径是圆中不同的线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试试?

学生小组合作。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研究的?

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

通过画一画,我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③ 

通过测量发现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④ 

通过对折或测量发现这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r=1/2d;

d=2r。

3.谈话:

谁能用今天学习的内容解释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

[设计意图]本课改变了过去先认识圆后画圆的教学安排,把画圆调整到前面来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探究出圆的特征。

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新知,有利于培养独立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

自主练习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2.按要求画圆。

自主练习第4题,画在练习本上,同桌互相检查。

然后请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画的?

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就是圆心,两脚分开的距离是半径。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注意有针对性,使学生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低年级教学中虽然也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认识。

本单元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在六年级下学期,我们还将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看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而我们前面学习的是直线图形,所以圆的教学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

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另外,还加强了动手操作,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过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对圆有所认识。

但是,小学生往往把圆形物体的表面看作圆,不知道用圆规画出来的那条封闭曲线才是圆。

由于圆形与圆混淆不清,对“圆上”的理解也就比较困难;

由于什么是“圆上”认识不清,半径、直径两个概念也就无法确切的理解。

教学时,应该明确地指出用圆规画出来的那条封闭曲线是圆,在这条曲线上的点叫圆上的点。

  圆规是小学生第一次使用的作图工具,必须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圆规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

在学生使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是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基础,使学生通过度量牢固的掌握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效果分析: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

圆的对折;

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

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

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

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

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圆的知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根据以上理解,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知道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了解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圆的认识评测练习

一、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无数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二、口答:

半径(米)

0.24

1.42

2.6

直径(米)

0.86

1.04

三、选择题: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做直径。

A、直径B、线段C、射线

圆的认识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积极,知识学习扎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一)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

本节课从开始导入“轮子为什么是圆的?

”到后来的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用好数学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中的重要理念。

能力发展绝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是“懂”了,也不是“会”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和思想方法。

这种“发现”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三)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