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9969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9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以悲剧成就为最高,其基本主题在于揭示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者说理想的幻灭。

它们以所谓“性格悲剧”著称,每出戏大抵描写某一尊贵人物陷于某一困境,此主任公性格上的某种弱点或偏见被揭示出来,造成其悲剧形成的基本契机,主人公的行动不仅关系本人的命运,也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

作家着力刻画内心世界,因此他的悲剧人物无不处在尖锐斗争的中心,也无不具有巨大的道德上的勇气,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性格,也反映出诗人的理想。

莎士比亚悲剧的结局一般是彻底毁灭,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代表作品是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8.阴沉喜剧:

莎士比亚创作的中期即悲剧时期,还写了3部独特的喜剧,这就是《量罪记》、《终成眷属》和《特洛伊乐斯与克里希达》。

由于创作于悲剧时期,这几出戏也不免带有悲剧的气氛阴暗、内容严肃的特征,故称为“阴沉喜剧”。

这些戏剧在沉郁、阴暗的气氛中,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人性的弱点,尤其发人深思。

9.传奇剧:

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几部戏一般称为传奇剧。

这些作品艺术上炉火纯青,充满理想和幻想,主题表现为高度纯粹的基督教博爱主义,实质上也就是道德理想主义,艺术上带有童话幻想色彩。

《辛柏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均可视为典范的代表之作。

其中《暴风雨》有莎士比亚“诗的遗嘱”之誉。

10.新古典主义:

特制17世纪法国形成后流传于整个欧洲的文学思潮,也称古典主义。

它继承了文艺复兴的崇古传统,而又成为歌功颂德的宫廷文艺。

古典主义严格挑选题材,讲究典雅和规范化,形成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模仿古人的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有理论家瓦罗,戏剧家高乃伊、拉辛、莫里哀等。

11.三一律:

是西方戏剧艺术的重要理论规则之一,乃是由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罗在《诗的艺术》中完整阐述的。

指在一出戏中,要包含一个完整的情节动作即事件;

其发生与发展要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里,譬如24小时内;

而且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必须处于同一地点,比如某个城市。

三一律强调师法古典范例,据称是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总结出来的规范,这其实是古典主义者对亚里士多德的有意歪曲。

在三一律的约束下,虽然产生了一些天才的作品,但同时也严重羁绊着剧作家的创作自由。

12.散文滑稽诗:

是菲尔丁忠实于自己“严格模仿自然”的原则,以较宽的生活面和广大的普通人为表现对象,同时以讽刺的手法,将严肃的思想和轻松的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小说叙事形式。

13.《帕美拉》:

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理查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1740年发表。

描写出身贫苦的农家少女帕美拉到某贵族家当侍女,笃信宗教、温顺善良、坚守贞操,终至感动了先是引诱、后欲强暴之的主人正式娶了她作夫人。

小说非常成功,轰动一时,但大作家菲尔丁认为主人公欲擒故纵、充满虚伪,由此以戏拟的方式写成小说《约瑟夫.安德鲁传》以讽刺之。

14.百科全书派:

是指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

因围绕《百科全书》的编纂,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结合为一个松散的文化学派而得名。

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

百科全书派利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形式宣传启蒙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5.卢梭主义:

卢梭关于文化、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思想被称为“卢梭主义”,集中体现于理论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以及小说《爱弥儿》、《新爱洛伊丝》等作品中。

《论科学与艺术》是文化批判,通过对封建文明的批判发现了人的“异化”、“自然”与“文明”的对立,“返归自然”、寻求自我的卢梭主义开始形成;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社会历史批判,探寻了“文明社会”灾难的根源;

《社会契约论》探索建立怎样的国家才能确保人类的自由与幸福。

《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则塑造了一系列新人形象,表达了创造自然和谐、平等自由的新世界的理想,是卢梭主义的感性体现。

16.狂飙突进:

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的第一次全国规模文学运动,赫尔德、歌德、希勒成为该运动的中坚和旗帜。

他们在思想上和创作上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德国统一,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学;

接受卢梭“返归自然”的口号,认为封建社会的“文明”为假文明,要建立合乎“自然人性”的理想社会,歌颂没有受封建“文明”污染的大自然、儿童和淳朴的人民;

反对封建枷锁,崇尚个性、自我和天才;

受英国感伤主义和卢梭的影响,虽不反对理性,但更强调感性的价值;

他们不满意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古流传下来的民歌、民谣等民间文学,特别热心向莎士比亚学习。

17.魏玛古典时期:

从1794年起,歌德和希勒关系密切,二人发现在一系列观点上有“意想不到的一致”。

于是在此后的十年他们合办刊物,合写总名为《警句》的短诗,进行歌谣创作的友谊比赛,又各自完成了他们的许多著名作品,德国民族文学由此得到空前的提高,德国启蒙文学达到了最为光辉的时期。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

该时期德国文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古典音乐一起,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灿烂时代,跃居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歌德和希勒这一时期的著作,尤其是文学创作,不仅是德国文学的,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珍品。

18.湖畔诗人:

只是译成汉语后的习惯叫法而已,其实仅指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三人都曾在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士兰“湖区”居住,加上他们的思想和创作颇多相似之处——均喜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农村生活、歌颂大自然,于是就有了“湖畔派”诗人之谓。

在史诗上,“湖畔派”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点。

19.《序曲》:

是华兹华斯的一部宏大的长诗,具有史诗的规模。

诗人曾计划写一题名《隐士》的哲理巨著,表达他“关于人、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但整个计划未能完成。

《》便是那个庞大计划的序诗部分,1798年动笔,1805年夏完成,此后不时修改,直至1850年诗人去世后才得以出版。

这是一部精神成长的艺术记录,共14章,叙述了从童年到成熟的内心里程,涉及人类天性的隐秘角落。

由于它是心灵的又是哲理的,故不太容易理解,尤其对年轻人更是如此。

20.“东方故事诗”:

是拜伦于1813~1816年间创作的一组传奇作品,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六部。

它们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

中心人物不是流放者就是流浪汉,有海盗、异教徒等,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这些形象具有典型的“拜伦式英雄”特点,是孤独的个人、反抗的叛逆者。

21.《世界悲哀》:

是指拜伦作品《曼弗雷德》、《黑暗》等阴郁绝望的思想基调。

由于拜伦的政治态度和反叛精神激怒了英国上流社会,他遭到疯狂的诽谤,不得不于1816年离开祖国。

流亡生涯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与空虚,以致思想濒临危机,忧郁、悲观乃至绝望的情绪笼罩了这时期的作品中,形成了所谓“世界悲哀”主题。

该主题同时也反映了欧洲革命处于低潮的时代氛围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

然而拜伦并未就此放弃和减弱他为自由引吭高歌的理想风骨,这些作品中,悲观与反叛的表现是同步达到顶点的。

22.历史小说:

一般指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它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

其题材无论巨细,既包括国家大事,又包括个人私事,主人公既可以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不过他们的命运都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描写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

23.勃朗特三姐妹:

指19世纪英国三姐妹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艾米莉·

勃朗特和安妮·

勃朗特。

她们出生于贫苦牧师家庭,幼年丧母,生活凄苦,为生活所迫,都曾先后离家当家庭教师。

1848年,夏绿蒂的《简·

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阿格尼斯·

格雷》几乎同时问世,由此一举成名,成就英国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夏绿蒂的其他作品还有:

含自传成分的《维耶特》、《教授》等。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被公认为英国小说史上最奇特、最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姐妹三人包括弟弟布兰威尔都具有非凡的文学才能,可惜生活坎坷,英年早逝,令后人唏嘘感叹。

24.“为艺术而艺术”:

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派代表作家王尔德唯心主义的文学主张的核心,“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包括以下几点:

一、真正的艺术和现存的社会制度根本抵触,生活已毫无希望,人类已毫无出路,唯有艺术最真实;

二、艺术的发展一般不依赖生活,尤其不受道德的约束,艺术不带有任何功利的目的。

三、反对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断言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应追随艺术。

四、艺术家的创作要绝对自由,不能受到任何压抑。

25.唯美主义运动:

是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的一种风潮,以王尔德为代表人物。

19世纪60年代法国巴那斯诗派首倡,一些英国作家积极响应,还影响到德、俄等国。

唯美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他们声称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否定文学的倾向性、思想性和功利性,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作用。

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官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

因此,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26.《草叶集》:

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收录了近四百首诗歌。

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

诗集内容丰富,热情歌颂美国与美国人民,赞颂生命力、创造力,倡导和平、民主、平等和自由,充满了时代感与乐观的“新大陆精神”。

诗人打破传统诗歌的韵律形式,创造了自由体式。

《》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影响遍及世界。

27.亚当之歌:

惠特曼在《草叶集》中描绘了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国家:

有广阔雄奇的自然风光,有勤劳勇敢的开拓者,还有不断崛起的城市新貌。

正如圣经故事中的伊甸园,充满生活热情的人民就是生活在乐园中的“亚当”,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和改变着自己的家园。

其中十几首直接取用于圣经典故,以亚当的身份发言,用亚当的眼光打量这个新的乐园。

成千上万新大陆的开拓者便是亚当的子孙,他们的开拓精神和饱满的生命力成为贯穿全诗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草叶集》就是一篇“亚当之歌”。

28.美丑对照原则:

是雨果艺术理论的核心。

雨果谴责古典主义违反自然和真实,猛烈抨击其清规戒律,同古典主义艺术的单一化和排斥滑稽丑恶相对立,他认为,既然自然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那么作品中也应该美丑共存。

雨果强调的是两种不同因素的对比或对照,反复说明“美只是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滑稽丑怪在文学中比崇高与优美更占优势”。

这是在为艺术中的审丑争取地位,乃美学发展史上之创见。

29.欧那尼之战:

围绕雨果喜剧《欧那尼》的演出引起的浪漫派与古典派的激烈斗争,在法国文学史上称“欧那尼之战”。

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文学领域浪漫主义革新派同古典主义守旧派矛盾尖锐,一触即发。

雨果按其《克伦威尔序》中阐述的艺术原则写出《欧那尼》,上演时古典主义保守派纠集遗老遗少在剧院捣乱,试图破坏阻止。

革新派也不甘示弱,为确保顺利演出,组成“铁军”与之对峙。

首场演出时导致双方大打出手,剧场一片大乱。

但终以古典派的失败、《欧那尼》连演40多场而告结束。

30.分类整理法:

是巴尔扎克结构小说集《人间喜剧》的方法之一,即把全部小说分为风俗、哲学、分析三种“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巴黎、外省、私人、政治、军事、乡村六个“场景”,以便把这多卷本的巨著组合为一个整体。

此外,还通过“人物再现法”把作品和作品之间也连接起来。

31.人物再现法:

是巴尔扎克结构小说集《人间喜剧》的方法之一,即指同一人物可能出现在好多部小说之中,每一部反映他性格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这样一来整个小说集里的作品就不再是孤立的,而像一个大戏里的幕和场,人物必须受制和服从于一出大戏的基本主题与总体结构的需要与安排。

32.“审丑论”:

波德莱尔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

他不认为丑恶的事物就是绝对的丑,而是认为丑中有美。

他指出“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平庸的”;

自然景色是丑的、“邪恶的”;

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相反,美德是人为的、超自然的。

”由此出发,他主张应该写丑,“发掘恶中之美。

”“恶中掘美”的主张,当然不是从道德的角度认为恶就是美,而是从美学角度认为“恶”的东西可以成为艺术上的美。

波德莱尔曾经指出:

“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而化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33.“非功利论”:

波德莱尔认为,诗歌除了自身之外,并无其他目的,也不可能有其他目的。

“艺术愈是想在哲学上清晰,就愈是倒退,退到幼稚的象形阶段;

相反,艺术愈是远离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无私的美上升。

”波德莱尔指出:

“真正的艺术品不需要指控,作品的逻辑是以表达道德的要求,得出结论是读者的事。

”“如果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

”波德莱尔反对在创作中进行政治、宗教、道德等功利主义的说教,力主“为艺术而艺术”。

34.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

它继古典主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在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兴起,80年代达到全盛,随后,自然主义越出法国,到20世纪已传至世界各地。

它是在龚古尔兄弟、莫泊桑、左拉等自然主义作家的倡导与推动下展开的一场文学运动,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由遗传学、生理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孔德的实证主义文学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它上承现实主义文学,下启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中介,于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5.历史小说“三部曲”:

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三部曲”是指《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这三部作品是波兰现实主义作家显克微支在19世纪80年代以17世纪波兰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完成的,第一部描写的是1649~1654年间波兰骑士打击哥萨克人暴动的故事,第二部写的是波兰人民反抗瑞典侵略者的故事,最后一部则是描写波兰抵抗土耳其鞑靼人侵犯的战争。

三部曲热情歌颂波兰人民同仇敌忾、顽强奋战以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英雄精神,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塑造了众多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典型人物,在波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6.“激情主义小说”:

茨威格喜欢始终高潮不衰、一口气读到底的作品,因而他写东西便追求紧凑集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一种始终的紧张感。

作者着眼于人物激情化的精神世界的刻画,着眼于深入透彻的心理分析与对灵魂深幽角落的细致挖掘。

故茨威格小说可以称之为“激情主义小说”,其魅力得之于独具火一般的激情性格之美。

37.《象棋的故事》:

是20世纪奥地利现实主义小说家茨威格的一片中篇小说,也是作家自杀前最后的一部作品。

小说深刻揭露和控诉法西斯对人的精神的野蛮摧残和戕害,同时也反映出作家内心的痛苦不安以及绝望的情绪。

38.“非个人化”:

是由英国著名现代诗人艾略特提出的诗歌理论。

所谓“”,即反对诗歌的主观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个性(情感)做最少的要求,对诗人的艺术(技巧)做最大的要求。

这种以“非个人化”为核心的诗论,是对前期象征主义“强调暗示和联想”的发展,对纠正前期象征主义诗歌艰涩朦胧具有重要作用,它大大加强了诗歌艺术技巧的创新,为后来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39.《荒原》:

是英国著名现代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20世纪西方诗坛上最重要的作品。

诗人用“荒原”意象准确而逼真地刻画了20世纪初叶西方的精神危机,导致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荒原文学”意象。

全诗433行,分五章:

死者葬仪、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它实施了艾略特的“”理论。

作家遵循“思想感性化”原则,寻找、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客观对应物”,充分利用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象征主义诗歌技巧,为西方诗歌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40.“孤独三部曲”:

指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它们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厚重的审美意蕴。

因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且结局无一不是孤独的失败者,故有“孤独三部曲”之称。

卡夫卡式:

卡夫卡的小说善于通过奇妙的构思个多种艺术方法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论、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把虚妄的荒诞离奇现象与现实的本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上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纯客观叙述方式,构成了别人不能或难以重复甚至无法模仿的独特手法,这种具有强烈的卡式个性化特色小说艺术风格即“卡夫卡式”。

41.意识流小说:

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方式之一,20年代在欧美各国陆续出现。

这类小说认为文学应主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活动。

故极其淡化传统小说的情节因素,打破按时空顺序为逻辑的叙事结构,采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联想手法和内心独白手法,还取消了传统小说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相反,意识流小说史叙述者必须跟着人物走,通过人物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一切,多层次立体化地体验人物所经历的某个时刻的状况,因此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便成了常有的情形。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

42.“反英雄”布卢姆:

布卢姆是乔伊斯《尤利西斯》的中心主人公,他身上既有高尚的一面,又有低劣的一面,是一个多面的、立体的“反英雄”典型。

就低劣的一面讲,他过于忍让,对妻子不忠,充满低级趣味,且意志消沉,逆来顺受;

因爱子的夭折、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还常常想到死。

但他不是一个坏人,有教养、有礼貌、有丰富的知识和艺术修养,通情达理,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敢于自省。

其仁慈宽厚和懦弱忍让常常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想到死,一方面不乏远大的理想。

总之,这是个真实的世俗生活中的凡夫俗子形象,而非传统文学中高大全的理想英雄人物。

43.存在主义文学:

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是指由存在主义哲学家创作的、以表现存在主义观点为宗旨的文学,产生于30年代末期的法国,二战后流行于欧美。

它主要揭示世界的荒诞和无秩序、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以及人的失落、异化、孤独、焦虑等情绪,同时又以“自由”和“自我选择”来激励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斗争。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萨特、加缪等。

44.“他人即是地狱”:

这是萨特剧作《禁闭》中的一句话,已成为概括存在主义的名言。

这句话经常被人误解,其意思并非是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恶化的、是地狱,而是说,如果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

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那么,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包含三层意思:

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他人就是地狱;

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让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45.荒诞派戏剧: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

该派因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

艾斯林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而得名。

荒诞派戏剧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它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而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意旨就在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荒诞。

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代表作品有《秃头歌女》、《等待戈多》等。

46.美国犹太作家:

美国文坛上一个特有的群体,它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照一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划分的,包括贝娄、辛格和马拉默德等犹太裔作家。

他们有的在浓重的犹太文化背景下展示小说主题,关心“犹太人的经验”;

有的持批判态度,把“犹太传统”置于美国社会之中;

有的并不带犹太文化特征去表现美国社会。

在思想主题、审美观念、文学技巧诸方面,犹太作家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优势且表现出突出的整合精神。

代表作品有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和贝娄的《赫索格》等。

47.反思文学:

指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逝世后,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苏联文坛出现的反思历史的文学现象。

《日瓦戈医生》是反思文学的先驱和代表,它以知识分子日瓦戈主要在十月革命前后和国内战争时期的人生悲剧,对苏共领导下的伟大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刻思考,特别着重于对其“失误”和“挫折”作历史哲学的洞察,表现出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

48.回归文学:

指20世纪80年代苏联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

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倡导“公开性”或“民主化”,于是在讽刺、暴露、批判、争论的自由喧闹中,出现了所谓的“回归文学”。

回归是个较为笼统的称呼,大致指历史上那些主要由于政治原因被封存、搁置或出版于国外的作品——现在它们得以面世或者返回故国,进到读者手中。

它实际上出现了前后两个浪潮,20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个,80~90年代为第二个。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回归浪潮中的重要作品。

1992年回归之风基本结束。

简答题:

1.简谈设置“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这门课程的宗旨与目的。

答:

其宗旨与目的,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习者的外国文学知识,使之更系统、更深入、更有侧重地了解与掌握西方文学发生史;

二是学会从不同方位与观照、理解、分析外国文学作品,即不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还要考虑到其他例如哲学、文化等的影响,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是强化对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与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