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十二中濉溪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解析Word格式.docx
《安徽省淮北十二中濉溪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十二中濉溪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解析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
C.凡是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D.凡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D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
本题考查化学键。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新键的生成
B.CH4、CF4、CCl4、CBr4熔沸点逐渐升高,原因是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
C.NH3和H2O间可以形成氢键,这也是氨极易溶于水的原因之一
D.NH4Cl中含有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
A、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解答;
B、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C、根据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析;
D、根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解答。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新键的生成,特征是产生新物质,A正确;
B、CH4、CF4、CCl4、CBr4形成的均是分子晶体,其熔沸点逐渐升高,原因是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B正确;
C、NH3和H2O间可以形成氢键,因此这也是氨极易溶于水的原因之一,C正确;
D、NH4Cl中铵根与氯离子之间含有离子键,N与H之间存在极性键,不存在非极性键,D错误,答案选D。
4.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绘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金属元素都在过渡金属区域
B.含有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第IIIB族
C.所有长周期中都含有18种元素
D.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非金属元素都分布在右上角
【答案】B
【解析】A.主族元素中含有金属元素,A错误;
B.含有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第IIIB族,因为含有镧系和錒系,B正确;
C.并不是所有长周期中都含有18种元素,例如第六周期含有32种元素,C错误;
D.氢元素是非金属,位于左上角,D错误,答案选B。
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
mol-1,则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放热为114.6kJ
B.H2(g)的标准燃烧热是-285.8kJ·
mol-1,则2H2O
(1)=2H2(g)+O2(g)反应的△H=+571.6kJ·
mol-1
C.放热反应比吸热反应容易发生
D.1mol丙烷燃烧生成水和一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丙烷的标准燃烧热
A、根据生成水的同时还有硫酸钡沉淀生成分析;
B、根据燃烧热的概念解答;
C、反应是否容易发生与反应热没有关系;
D、根据燃烧热的概念解答。
A、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放出的能量,和消耗的酸、碱的物质的量之间没有关系,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2mol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114.6kJ,同时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沉淀也伴随能量变化,所以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放热一定不是114.6kJ,A错误;
B、H2(g)的燃烧热是285.8kJ·
mol-1,则2H2(g)+O2(g)=2H2O(l)ΔH=-571.6kJ·
mol-1,所以反应2H2O(l)=2H2(g)+O2(g)的ΔH=+571.6kJ·
mol-1;
B正确;
C、氢气与氧气常温下不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常温下发生反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所以放热反应不一定比吸热反应容易发生,C错误;
D、1mol丙烷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气态二氧化碳时所放出的热量是丙烷的燃烧热,D错误;
答案选B。
6.已知在101K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1/2O2;
△H(298K)=-242kJ·
B.H2(g)+1/2O2(g)=H2O
(1);
△H(298K)=+484kJ·
C.H2(g)+1/2O2(g)=H2O(g);
D.H2(g)+1/2O2(g)=H2O(g);
△H(298K)=-484kJ·
根据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已知在101K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则
A.水分解应该是吸热反应,△H>0,A错误;
B.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H<0,B错误;
C.1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242kJ热量,则H2(g)+1/2O2(g)=H2O(g);
mol-1,C正确;
D.根据C中分析可知D错误。
注意掌握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角度:
一是化学原理是否正确,如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
二是状态是否标明;
三是反应热ΔH的符号和单位是否正确;
四是反应热的数值与物质的系数是否对应。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等质量的N2和CO气体的原子数均为2NA
B.常温下,22gCO2含碳氧双键数目为NA
C.标准状况下,11.2LO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2NA
D.3.6g重水中含有的中子数为2NA
【解析】A.因未给出N2和CO气体的质量,所以无法计算两种气体的原子数,故A错误;
B.CO2的结构式为:
O=C=O,1个CO2分子中含有2个碳氧双键,22gCO2的物质的量为:
22g÷
44g/mol=0.5mol,所含碳氧双键的物质的量为:
0.5mol×
2=1mol,个数为NA,故B正确;
C.标准状况下,11.2L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若反应后生成CO2等,O元素的价态为-2价,转移电子数目为2NA,若反应后生成Na2O2等,O元素的价态为-1价,转移电子数目为NA,故C错误;
D.重水的化学式为D2O,1个重水分子中含有10个中子,3.6g重水的物质的量为:
3.6g÷
20g/mol=0.18mol,所含的中子数目为1.8NA,故D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相关公式的运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不大。
本题的易错点是C项,因O2参加反应时生成的产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是-2价也可能是-1价,所以0.5molO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可能是2NA也可能是NA。
8.下列有关叙述能说明非金属元素M比N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①非金属单质M能从N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N;
②M原子比N原子容易得到到电子;
③单质M跟H2反应比N跟H2反应容易得多;
④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HmM>HnN;
⑤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mMOx>HnNOy;
⑥熔点M>N;
⑦M单质能与N的氢化物反应生成N单质;
⑧M原子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数比N原子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数少;
⑨M的最高正价比N的最高正价高
A.②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⑦D.全部
【解析】①非金属单质M能从N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N,可说明M比N的非金属性强,故①正确;
②M原子比N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可说明M比N的非金属性强,故②正确;
③单质M跟H2反应比N跟H2反应容易得多,则M易得电子,所以M比N的非金属性强,故③正确;
④不能利用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故④错误;
⑤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HmMOx>HnNOy,不一定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则不能说明M、N的非金属性强弱,故⑤错误;
⑥M的单质熔点比N的高,属于物理性质,与得失电子的能力无关,不能用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故⑥错误;
⑦M单质能与N
的氢化物反应生成N单质;
说明M单质的氧化性大于N单质的氧化性,非金属性M
比N强;
故⑦正确;
⑧非金属性强弱,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与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故⑧错误;
⑨非金属性的强弱与化合价的高低无关,故⑨错误;
符合题意的有①②③⑦,C正确;
正确选项C。
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等角度判断,不能根据得失电子的多少以及熔沸点的高低等角度判断。
9.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X
Y
Z
A.X、Y、Z形成的单质中,Z的单质熔点最高
B.Y所在周期中所有主族元素,Y的原子半径最小
C.Z所在族中元素的最高正价均为+6价
D.能发生Cl2+H2Z=Z↓+2HCl的反应,说明非金属性C1>Z
【解析】短周期为1~3周期,由图可得X为氦;
Y为氟;
Z为硫;
A、X、Y、Z形成的单质中,硫的单质熔点最高,A正确;
B、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F所在周期中所有主族元素,F的原子半径最小,B正确;
C、Z属于氧族元素,在氧族元素中,O无最高价,C错误;
D、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能发生置换反应,D正确,答案选C。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准确判断出元素是解答的关键,注意元素周期律的灵活应用。
例如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且等于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但O没有最高价,而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无正价。
10.阴离子Xn-含中子N个,X的质量数为A,则agX的氢化物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A.
molB.
mol
C.
molD.
【解析】由已知阴离子Xn-含中子N个,X的质量数为A,所以X的质子数为A-N,由阴离子Xn-可知X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nX,所以1个HnX分子中含有的质子数为A-N+n,HnX的摩尔质量为(A+n)g∙mol-1,agX元素的氢化物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ag÷
(A+n)g∙mol-1×
(A-N+n)=
mol,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原子的构成进行计算,难度不大。
明确氢化物的分子式是解题关键,注意质量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11.电解法处理酸性含铬废水(主要含有Cr2O2-7)时,以铁板作阴、阳极,处理过程中存在反应Cr2O2-7+6Fe2++14H+=2Cr3++6Fe3++7H2O,最后Cr3+以Cr(OH)3形式除去。
A.阳极反应为Fe-2e-=Fe2+
B.电解过程中溶液pH不会变化
C.过程中有Fe(OH)3沉淀生成
D.电路中每转移12mol电子,最多有1molCr2O2-7被还原
【解析】试题分析:
A、铁为活泼电极,铁板作阳极时电解过程中电极本身失电子,电极反应式为:
Fe-2e-=Fe2+,正确;
B、根据题意知,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pH增大,错误;
C、根据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知,反应过程中消耗了大量H+,使得Cr3+和Fe3+都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正确;
D、电路中每转移12mol电子,有6molFe2+,结合题给反应知最多有1molCr2O72-被还原,正确。
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
视频
12.某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以Li2CO3、K2CO3为电解质,以CH4为燃料时,该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为CH4,b为CO2
B.CO2-3向正极移动
C.此电池在常温时也能工作
D.正极电极反应为O2+2CO2+4e-=2CO2-3
【解析】A.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电极是负极、通入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根据电子流向知,左边电极是负极、右边电极是正极,所以a是CH4,b为O2,故A错误;
B.原电池放电时,碳酸根离子向负极移动,故B错误;
C.电解质为熔融碳酸盐,需要高温条件,故C错误;
D.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故D正确;
故选D。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原电池中物质得失电子、电子流向、离子流向,难点是电极反应式书写,要根据电解质确定正负极产物。
根据图象中电子流向知,左边电极为负极、右边电极为正极,通入燃料的电极为负极、通入氧化剂的电极为正极,所以a为甲烷、b为氧气,负极反应式为CH4+4CO32--8e-=5CO2+2H2O,正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
13.实验发现,298K时,在FeCl3酸性溶液中加入少量锌粒后,Fe3+立即被还原成Fe2+。
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该实验事实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原电池的正极反应是:
Zn-2e-=Zn2+
B.左烧杯中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
C.该电池铂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D.该电池总反应为:
3Zn+2Fe2+=2Fe+3Zn2+
该原电池的负极反应是Zn-2e-=Zn2+,故A错误;
左烧杯中反应为
,溶液的血红色逐渐褪去,故B正确;
铂电极上的反应为
,故C错误;
该电池总反应为Zn+2Fe3+=2Fe2++Zn2+,故D错误。
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
14.某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电化学实验,下列实验操作及预期现象正确的是
A.X和Y与电流表连接,电子由Cu极流向Zn极
B.X和Y与电流表连接,将Zn换成Fe测得电流更大
C.X和Y分别与电源“-”、“+”极相连,Cu极质量减轻
D.X和Y分别与电源“-’、“+”极相连,Zn极质量减轻
【解析】A项,Zn作负极,电子由Zn极流向Cu极,错误;
B项,Fe、Cu的活动性相差小,测得电流也小,错误;
C项,X为Zn、Y为Cu,Cu作阳极,Cu被电解,质量减轻,C正确,D错误。
15.粗铜中一般含有锌、铁、银、金等杂质。
在下图所示的装置中,甲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CH3OH+3O2+4KOH=2K2CO3+6H2O。
接通电路一段时间后,纯Cu电极质量增加了3.2g。
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池中CuSO4溶液的浓度不变
B.甲池中理论上消耗标准状况下空气的体积是2.8L(空气中O2体积分数以20%计算)
C.甲池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乙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甲池通入CH3OH一极的电极反应为:
CH3OH-6e-+2H2O=CO32-+8H+
A.乙池为粗铜的电解精炼,根据电解原理分析;
B.根据转移电子守恒计算消耗空气体积;
C.甲池是原电池、乙池是电解池;
D.通入甲醇的电极是负极,负极上甲醇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
A.乙池为粗铜的电解精炼,粗铜电极上Cu和其它金属失电子、纯铜上析出的物质只有Cu,所以溶液中铜离子减少,则溶液中铜离子浓度降低,A错误;
B.3.2g铜的物质的量是0.05mol,转移电子是0.1mol,串联电路中转移电子相等,析出3.2g铜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氧气得电子的物质的量,则需要氧气是0.1mol÷
4=0.025mol,所以消耗空气体积为0.025mol×
5×
22.4L/mol=2.8L,B正确;
C.甲池是原电池、乙池是电解池,所以甲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乙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C错误;
D.通入甲醇的电极是负极,负极上甲醇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8OH-=CO32-+6H2O,D错误;
16.已知反应:
H2(g)+1/2O2(g)=H2O(g)△H1
1/2N2(g)+O2(g)=N2O(g)△H2
1/2N2(g)+3/2H2(g)=NH3(g)△H3
则反应2NH3(g)+7/2O2(g)=2NO2(g)+3H2O(g)的△H为
A.2△H1+2△H2-2△H3B.△H1+△H2-△H3
C.3△H1+2△H2+2△H3D.3△H1+2△H2-2△H3
方程式①×
3+②×
2-③×
2得到反应2NH3(g)+
O2(g)=2NO2(g)+3H2O(g),所以该反应的△H=3△H1+2△H2—2△H3。
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有关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X、Y、L、M、R、Q是短周期主族元素,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M
R
Q
原子半径
0.186
0.074
0.099
0.143
主要化合价
-4,+4
-2
-1,+7
+3
其他
阴离子无核外电子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焰色反应呈黄色
(1)X和M的原子可构成18电子的分子,该分子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
(2)Z与Q相比,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事实能证明一结论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符号)。
A.Q的熔点比Z的熔点高,Q的硬度比Z的硬度大
B.Z与冷水反应迅速,而Q与冷水几乎不反应
C.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强碱,而Q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具有两性
(3)与Y元素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E在自然界中存在多种核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互为_______________。
(4)写出Z2M2的电子式: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O2
(2).Na(3).BC(4).同位素(5).
X、Y、Z、M、R、Q是短周期主族元素,X阳离子核外无电子,则X为H元素;
Y有+4、-4价,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则Y为Si;
Z焰色反应呈黄色,则Z为Na;
M只有-2价,则为O元素;
R有+7、-1价,则R为Cl;
Q有+3价,原子半径大于Cl,则Q为Al,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Y、Z、M、R、Q分别是H、Si、Na、O、Cl、Al。
则
(1)H和O的原子可构成18电子的分子为过氧化氢,该分子的分子式为H2O2。
(2)同周期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Na与Al相比较,Na的金属性较强。
比较金属性,可根据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碱性越强,对应的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而与单质的熔沸点、硬度与判断元素金属性无关,B、C正确。
(3)Y元素为硅,与硅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为碳,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
(4)元素Z为钠,元素M为氧,二者组成Na2O2,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
18.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
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5)利用甲烷与水反应制备氢气,因原料廉价产氢率高,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已知:
①CH4(g)+H2O(g)=CO(g)+3H2(g)△H=+206.2kJ·
②CO(g)+H2O(g)=CO2(g)+H2(g)△H=-42.3kJ·
甲烷和水蒸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3).不相等(4).相等(5).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6).偏小(7).CH4(g)+2H2O(g)=CO2(g)+4H2(g)△H=+163.9kJ·
(1)根据量热计的构造来判断该装置的缺少仪器;
(2)根据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据此解答;
(3)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根据中和热的概念和实质来回答;
(4)根据一水合氨存在电离平衡分析;
(5)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1)由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缺少的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
(2)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因此所得的中和热相等;
(4)氨水中存在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电离吸热,因此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
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
(5)已知: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即得到甲烷和水蒸气生成二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