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2981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docx

最新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资料

xxxx大学

课程实践

 

课程名称:

地质灾害评价实践

实践题目:

青岛市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

院系:

专业年级:

作者:

指导老师:

时间:

 

1.地质灾害概述

1.1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内涵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演化发展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包括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

目前对地质灾害的涵义及分类还不尽一致。

对地质灾害的涵义可概括如下:

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作用为主要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因地壳物质运动或地质自然环境变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导致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由此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1)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面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

(2)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

而那些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只是一种灾变,不构成灾害。

例如,同样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没有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不能称为灾害;如果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称为灾害。

1.2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除地震、火山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瓦斯突出、矿井及地下工程热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海水入侵、冰融等。

根据地质灾害特征,从不同角度把地质灾害划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动力性质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外动力地质灾害、人为动力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的活动过程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缓发性地质灾害等(表1)。

1.3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

1.3.1滑坡

1.3.1.1滑坡的规模

滑坡按滑体的体积大小,分为巨型滑坡(大于1000万m3)、大型滑坡(100~1000万m3)、中型滑坡(10~100万m3)和小型滑坡(小于10万m3)。

我国滑坡总体上以中小型为主,小型滑坡在全国各地所占比例极高,但相比较而言,东南丘陵山区和东部山地小型滑坡所占的比例更高。

而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滑坡的比例较高。

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滑坡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1.3.1.2滑坡的类型

滑坡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碎块石土滑坡。

在以往的滑坡点中,以土质滑坡为主,除东部山区外,其他研究区土质滑坡所占比例极大。

依次为西北地区占84.9%,黄土高原区占72%,东南地区占67.8%,西南地区占67.1%,青藏高原区占53%。

东部山区岩质滑坡占本区滑坡总数的50.2%,而在青藏高原区,碎块石土滑坡占本区滑坡总数的31.5%。

土质滑坡在各种规模的滑坡中,都占到60%以上,而岩质滑坡主要发生在巨型和大型滑坡中,且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岩质滑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1.3.1.3滑坡与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直接影响到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对滑坡发生的原始地形坡度进行统计,对今后的滑坡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按照习惯,将地形坡度分为5个等级进行统计。

(表1)从总体上看,滑坡多发育在坡度区间25°~40°。

巨型滑坡和大型滑坡相对更加集中在10°~40°坡度区间。

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发生的坡度区间逐渐上移,小型滑坡在40°~60°区间也发育。

1.3.1.4滑坡诱发因素

滑坡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

据统计,已调查的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

暴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0%。

地震诱发的滑坡仅占滑坡总数的1%。

一般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以小型滑坡为主。

1.3.2崩塌

1.3.2.1崩塌规模

崩塌按崩塌体大小,分为巨型崩塌(大于100万m3)、大型崩塌(10~100万m3)、中型崩塌(1~10万m3)和小型崩塌(小于1万m3)。

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崩塌总体上以小型为主。

小型崩塌在全国务研究区所占比例极高。

但相比较而言,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崩塌比例较高。

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崩塌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1.3.2.2崩塌类型

崩塌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崩塌、岩质崩塌和碎块石土崩塌。

在已调查的崩塌点中,以土质崩塌为主。

在东部、东南地区和黄土高原区土质崩塌所占比例依次为56.6%、70.73%和78.23%。

西北、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岩质崩塌为主,所占比例依次为80.36%、58.29%和47.62%。

1.3.2.3崩塌与地形坡度

同样按5个等级(0~10°、10~25°、25~40°、40~60°、60~90°)进行统计。

从总体上看,崩塌多发育在坡度区间为60~90°,然后依次为40~60°、0~10°、25~40°和10~25°。

各种规模的崩塌在不同坡度等级中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1.3.2.4崩塌诱发因素

崩塌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

据统计,已调查的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暴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81%。

且在各种规模的崩塌中均为主要的崩塌诱发类型;地震诱发的崩塌仅占崩塌总数的1%,一般发生在巨型崩塌中;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18%,以中小型崩塌为主。

1.3.3泥石流

1.3.3.1泥石流规模

泥石流分为巨型(大于50万m3)、大型(20~50万m3)、中型(2~20万m3)和小型泥石流(小于2万m3)。

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泥石流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小型占泥石流总数的62%;中型占泥石流总数的26%;大型占泥石流总数的7%;巨型占泥石流总数的5%。

1.3.3.2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

在已调查的泥石流点中,以泥石流为主,占泥石流总数的67%;水石流占总数的27%;泥流仅占总数的6%。

在各种规模的泥石流类型中,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

1.3.3.3泥石流诱发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暴雨控制。

一般性暴雨(日降雨量50~100mm)极少形成泥石流,大暴雨(日降雨量101~200mm)为泥石流多发期,特大暴雨(日降雨量大于200mm)极易出现大面积泥石流。

2山东省青岛市概况

2.1青岛市自然状况简介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

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入基岩砂砾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

可以说,整个青岛市区就是崂山支脉向北部的延伸。

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

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青岛的大陆海岸线长730.64公里,加上所属海岛的岸线,全市海岸线总长862.64公里。

现有海岛69个,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

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地约64公里。

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2.2青岛市地质构造简介

青岛市位于胶东半岛南端,东南濒临黄海,其地形东高西低,中间凹陷。

地貌形态从山区侵蚀构造地貌到山前、山间、滨海堆积地貌均有发育。

在大地构造单元上,研究区位于长期稳定胶辽隆起上,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特点是稳定—上升—稳定。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以太古界——元古界胶南群的各类变质岩和中生界白垩系各类碎屑岩和火山岩为主。

对研究区的钻孔和自然剖面研究,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的山前组、大站组、楼山组,全新统的临沂组、沂河组和胶州湾组。

在沉积相上,中—上更新统为残积坡积层、冲洪积层,全新统为滨浅海相沉积层、冲积层和冲洪积层。

研究区的第四系分布和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控制,虽然厚度不大,但分布很广泛。

青岛市地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具一定规模的共有5条,多为北东向,少数为北西向,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规模大,并有多期活动特征,控制了区域构造格局乃至近代地貌特征。

4条北东向断裂,分别是沧口断裂、劈石口断裂、王哥庄断裂和青岛山断裂;1条北西向断裂,为马山—王哥庄断裂。

这5条断裂在中生代,特别是中生代晚期发生过强烈活动,控制了这一时期的火山活动、地层发育和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

青岛市山多坡陡,近年来,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内外地质营力的长期作用,加之经济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区内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并形成了大量的灾害隐患,其中,以青岛市崂山区最为严重,因此下文以崂山区为例,对青岛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进行说明。

2.3青岛市地质灾害概况

2.3.1地壳不稳定性

青岛属滨海丘陵城市,自新生代中更新世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缓慢隆升状态,其活动迹象主要表现为某些断裂的继发性活动和地壳差异性升降,前者常伴有地震发生。

青岛自公元前179年至公元1986年,2000余年间,发生过4次震级3.0~4.5级地震,震中均位于不同方向断裂构造及其交汇部位。

尽管区内地震震级较小,但邻区发生地震对青岛影响却较大。

郊庐断裂带许多强震严重影响本区,以公元前70年和公元16竹8年发生的两次7.0一8.5级强震最甚。

胶州湾形成于中生代末期,完成于新生代初期。

沧口断裂可能分割了原为同一侵入岩体的峙山、小珠山花岗岩体,是导致胶州湾形成的一组主要断裂构造①。

该断裂南端进入胶州湾东侧,呈南西方向延伸,与薛家岛一带的北东方向断裂相连。

在1969年渤海7.4级、1975年海城7.3级及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时,都曾波及沧口断裂带。

沿断裂带有数个较强的震感点,说明此断裂带是地质构造相对脆弱区。

2.3.2水土流失

青岛土壤侵蚀历史长、土层薄、裸岩多,被列为全国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最严重地区之一。

青岛土地总面积10970.56km2,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面积9832.3km2,占总面积89.6%。

全市土壤侵蚀模数为2133t/km2,年平均侵蚀深度1.58mm,土壤侵蚀总量106t。

微度侵蚀面积4742.1km2,占总面积43.2%,平均侵蚀深0.44mm,主要分布在市区中部平原洼地及滨海滩地一带,主要地种有水面、河谷平原、水平梯田及郁闭度大于0.9的林地等;轻度侵蚀面积2239.7km2,占总面积20.4%,主要分布于较平坦的坡式梯田、土沙路及郁闭度小于0.7的林草地等;强度侵蚀面积808.64km2,占总面积的7.37%,大多分布在地面坡度为15~200之间的顺坡耕地、幼林果地、坡式梯田、稀林、疏林地带和部分荒山坡等;极强度侵蚀面积203km2,占总面积1.85%,主要分布于20~250左右山坡地上,包括较陡的坡式梯田、农田隙地、开荒地和沟道坡面;剧烈侵蚀面积144·2km2,,占总面积1.32%,主要分布于山区石砾坡和裸岩区、植被差峻岭上。

2.3.3山洪暴发

研究区山洪主要发生在崎山地区、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