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964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师用书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必须体验过痛苦,才体会到生的快乐。

——大仲马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苏霍姆林斯基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泰戈尔

[知识·

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扑朔(shuò

)   绮丽(qǐ)   菡萏(hà

n)(dà

n)

狭仄(xiá

)(zè

)脚踵(zhǒnɡ)氤氲(yīn)(yūn)

凝眸(mó

u)绚丽(xuà

n)叱咤(chì

喑呜(yīn)诡奇(ɡuǐ)褶皱(zhě)(zhò

u)

帆桅(wé

i)甫定(fǔ)倏来倏去(shū)

2.多音字

(1)语境辨析法

①大都(dū)市人口都(dōu)很多。

②度(dù

)老师宽宏大度(dù

),一向度(duó

)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

)人。

(2)组词辨析法

翘拾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游历·

游览

都有“从容地行走、闲逛”之意。

经历的距离远近不同。

“游历”指到远处游览。

“游览”强调直接观赏,看到风景名胜。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今年,市园林局首次对佛慧山黄石崖石刻造像区域进行了保护建设,并对周边游览(游览/游历)环境进行了整治提升。

(2)美国马里兰州老奶奶MaryLouMahaney,72岁开始环球冒险,90岁时足迹已遍布七大洲四大洋,游历(游览/游历)了100多个国家。

2.湮没·

淹没

都有“使隐藏”、“隐没”的意思。

“湮没”指“埋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

盖过。

(1)当地时间2014年11月7日,意大利威尼斯,受亚得里亚海涨潮和强热风影响,圣马克广场遭洪水淹没(淹没/湮没),民众只能在水中行走。

(2)我们可以遗忘,但不能不承认这是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活生生的现实,是湮没(淹没/湮没)在民间和社会底层的历史。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难道在“特供”横行的社会现实下,舆论质疑的食品安全问题,果真就如专家所描述的那样扑朔迷离?

(√)

理由: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侧重于“事物错综复杂”。

2.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是一些威胁自身的因素,这就需要你有化险为夷的能力。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

速览]

“诗人气质”的报告文学家

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浙江省吴兴人。

1931年至1933年,曾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爆发后,徐迟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

这期间,他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

抗战胜利后,他由重庆抵达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入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是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练。

黄山,“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在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歙(Shè

)县、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它方圆154平方千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号称“天下第一奇山”,它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明代徐弘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990年12月黄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徐迟游览黄山后,被黄山伟、奇、幻、险的景色所折服,挥笔写下了此文。

[整体·

感知]

作者以优美的自然风景为载体,用独特的手法勾勒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向读者详细地介绍了黄山的自然景物,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又通过黄山道路古今险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登山的难易,抒发了征服自然天险,让高山低头,使天堑变通途的豪迈情怀。

同时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旨。

[文脉·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对比 ②呼应前文

[文本·

层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黄山的形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描写,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

好处: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实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二、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2.在这一部分,作者糅合了黄山的历史和文化内蕴,简析这一特点。

【答案】 作者回顾了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并选用了“黄帝在黄山飞升”的神话传说和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诗文,这些内容增添了黄山的历史厚重感和神秘色彩。

三、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答案】 

(1)对比:

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

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中心。

(2)通过恰当的详略处理来突出中心。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

“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

“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这些句子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

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四、阅读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答案】 

(1)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忽隐忽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

(2)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

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表现了黄山景色的奇异。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这一篇文章在语言上有怎样的风格?

请举例说明。

【答案】 

(1)这一篇文章语言风格总体豪放雄奇,形象性强,色彩感好,堪称“大手笔”。

在局部段落里,又有很多描写景物的语言华美细腻,这同雄奇的风格相呼应,使文章的语言艺术生动多变。

(2)语言雄奇,有气势的句子有: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3)比较细腻的语句有:

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写法·

借鉴]

1.写作特色

虚实相生

作者对黄山奇景的描绘可谓神来之笔。

把太阳初升比作“火球腾空”、“琉璃宝灯”;

风云汇聚便如“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雪浪滔滔”;

云雾缭绕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隐于云海中的山峰成了海中“暗礁”,并由此想到自己“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这些描写突出了景物特点,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势,虚实相生,酣畅淋漓。

定义:

虚实相生是把直接的具体有形的描写与间接的虚幻无形的描写结合使用的写作方法。

作用:

运用虚实相生,可以达到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浓缩情节,增大容量;

文字简练,文法多样;

横生情趣,创造意境等多方面的效果。

2.写法指导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如实地记录下自己在游览过程中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实景。

为了增强形象可感性,可将动景写成静景;

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可以把景物的静止状态写成动态,化静为动,写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由眼前的景观写到记忆中的类似景观,写到自己想象中的景观,可以将虚像写成实景,将实景写成虚像,自然会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3.迁移应用

请从你熟悉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中任选一处,仿照本文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答案】 “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

”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

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

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想到的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并且这片光茫不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为海的多变。

但当面对这片蓝色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

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

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

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停留在海水表面。

[素材·

应用]

1.课内素材

黄山是大自然煞费苦心布置的一处胜景,它不肯随便把胜景给予人类,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往胜景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峭壁,无可托足。

但是人类的探索却从未间断,千百年来,总有一些执着的人为了欣赏到更美、更绚丽的风景,通过不断的努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可能变为现实,看到了更远的风景,领略到了那无限的风光。

【应用角度】 “毅力”、“勇气”、“无限风光在险峰”等。

2.精彩应用

古人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登山极顶,才能饱览无限风光,这便是尝试。

没有尝试,那就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

没有尝试,那就没有“赖有青山豁我怀”的豁达;

没有尝试,那就更不会有“调素琴,阅金经”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美好的一天。

尝试攀登高峰,才能饱览无限风光,因为它是快乐之源泉,幸福之根本,成功之基石。

[佳作·

领悟]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却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

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

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

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

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

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

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

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悟手法。

本文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如松树“牢牢抓住绝壁”、“抵抗”、“搏斗”运用了拟人手法;

又如“像……的艄公”、“……英雄”、“……文人”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异彩纷呈。

文中多处描写,别具一格,寥寥数语,鲜明的形象就跃然而出。

2.悟句式。

本文的句式灵动,长句和短句交互使用,使文句错落有致。

如“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

”长短句交互使用,灵活有力。

感叹句和反问句的使用,打破了陈述句一叙到底的局面,令文章的语言显得更有生机。

3.悟结构。

本文的结构浑然天成,首尾照应,具有圆和之美。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________的云,________的雾,________的霞光,________的云海。

A.雪浪滚滚 倏来倏去 扑朔迷离 绮丽多彩

B.扑朔迷离 绮丽多彩 倏来倏去 雪浪滚滚

C.倏来倏去 扑朔迷离 绮丽多彩 雪浪滚滚

D.绮丽多彩 倏来倏去 雪浪滚滚 扑朔迷离

【解析】 倏来倏去:

忽来忽去。

扑朔迷离:

这里指模糊,难以辨别清楚。

绮丽多彩:

鲜艳美丽,颜色多样。

雪浪滚滚:

像雪浪那样连绵不断。

【答案】 C

2.(2016·

全国甲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

20130000】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解析】 本题从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项,结构混乱,可将“成功发射”提到“自从我国”后。

B项,成分残缺,可在“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后加“的要求”,在“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后加“的规定”。

D项,结构混乱,一面对两面,可将“的雄厚”去掉,并在“当地”后加“的”。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20130001】

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其中的“出”字用语绝妙,涵义丰富。

青山原是静止的怎能“出”呢?

用“出”字写出青山的动态美,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联想,________,从而衬托出行船之人在特定环境之中的豪放畅快的情感,为此诗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与韵味。

A.使人产生仿佛在行船中突然看到青山的感觉

B.仿佛突然看到青山的感觉使人在行船中产生

C.在行船中使人产生仿佛突然看到青山的感觉

D.使人突然看到青山的感觉仿佛在行船中产生

【解析】 从句式上看,这一小句和前一小句的主语都是“动态美”,前一小句是“给人……”,后一小句以“使人”承接,前后连贯;

从这一小句的内部结构来看,主干为“使人产生……感觉”,用“仿佛在行船中突然看到青山”来修饰“感觉”更为合适。

【答案】 A

阅读“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封了山”一部分文字,按要求完成4~6题。

4.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黄山的?

20130002】

【解析】 从“煞费心机”“巧妙地搭配”“布置”“它封了山”等语句中不难发现是拟人手法,结合拟人的表达效果和这段文字的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 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怎样安排黄山。

这样写独辟蹊径,视野开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更能显示黄山的鬼斧神工,不同一般。

5.这部分文字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黄山?

试简要说明。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找出每段文字描写的中心事物概括即可。

【答案】 这一部分主要从黄山所在的地域,黄山山峰的特点,黄山的云海、植被、温泉、飞禽、摄身光等具有典型性的事物,来总体介绍黄山。

6.从这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找出相关语句,试作简要分析。

20130003】

【解析】 从“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和“一道温泉,能治百病”,“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极罕见的摄身光”等语句不难看出其特点。

【答案】 这段文字主要体现了黄山的“险”、“奇”。

如“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写其险;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写其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