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docx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
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脑梗死
3脑出血
4蛛网膜下腔出血
5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颅内压增高
2血压的调控
3肺炎及肺水肿
4血糖改变
5吞咽困难
6上消化道出血
7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心脏损害
10急性肾功能衰竭
11水电解质紊乱
1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脑卒中继发癫痫
14褥疮
15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急诊常规护理
2昏迷的护理
3瘫痪的护理
4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褥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据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
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
国内完成的7城市和21省农村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和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和394/10万。
据此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
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所不同的是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心血管疾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正在快速递增,且多数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这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高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很多人由于缺乏科学的防病保健知识,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预计脑血管病近期在我国还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
所以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尽快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
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
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现分述如下:
一、高血压
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
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国内有研究显示:
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东亚人群(中国、日本等)汇总分析结果,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国家人群的1.5倍。
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其他靶器官损害,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两组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尽管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高血压的防治,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情况尚无显著改善,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对血压的自我知晓率、患者的合理服药率、血压控制率等仍处于较低水平。
有待于采取更加积极合理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和干预管理力度,使上述指标尽快得到提高。
本指南采用的18岁以上成年人的血压水平,系参照1999年公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国际分类标准(表1)。
表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ISH,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
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且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上。
当血压水平<140/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130/80mmHg为宜。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血压水平在正常高值的人群尤为重要。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见表2。
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详见附录Ⅲ-1)。
对于服用单药疗效不好的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或选用固定配方制剂。
表2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
随访与监控:
一旦开始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需要按时随诊,及时调整用药或剂量,直至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具体方法及要求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图1)。
图1药物治疗开始后患者的随诊
注:
①低危组:
男性年龄<55岁、女性<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
②中危组:
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
③高危组:
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高危组。
④很高危组:
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疾病,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
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见表9)。
(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
(3)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
(4)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见附录Ⅲ-1)。
二、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美国明尼苏达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
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
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已经确定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
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据美国Framingham研究,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年龄增高呈正相关,50~59岁发病率为1.5%,80~89岁增加至23.5%。
国外有5项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了华法令和阿司匹林治疗房颤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应用华法令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
其他类型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房间隔动脉瘤)等也对血栓栓塞性卒中增加一定的危险。
据总体估计,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
有些研究认为,高达40%的隐源性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栓子来源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内有0.8%的人发生脑卒中,6年内发生卒中者约为10%。
建议:
(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见表9)。
(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
1999年国内通过对“首钢”923例糖尿病患者1∶1配对研究,分析调查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发现糖尿病使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比对照组增加3.6倍。
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应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
空腹血糖应<7mmol/L(126mg/dl),必要时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
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表3、表4)。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见表5。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表3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
表4糖尿病及IGT/IFG的血糖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
表5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
四、血脂异常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