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8966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昆虫是卵生、生殖、受精。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用呼吸,经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

卵→→幼蛙→。

(2)特点:

有性生殖、卵生,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进行,幼体要经过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

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

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如图:

课本P17

卵黄:

主要营养物质

卵黄膜:

起保护作用,卵细胞的细胞膜真正的卵细胞

胚盘:

是进行的部位,含细胞核

卵白:

含有营养和大量水分

气室:

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系带:

固定和减震

卵壳:

保护作用,能进行气体交换

卵壳膜:

保护作用

3.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几个阶段。

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4.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生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方式

昆虫

两栖动物

鸟类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变异是指。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相对性状:

例如:

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

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5.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6.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和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结构。

4.: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6.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7.生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同种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为N,体细胞的则为2N,如人的染色体数目,在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是23对(46条),在精子和卵细胞都是23条.

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1/2体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2)实验过程:

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杆的。

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

1)。

(3)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DD×

dd

Dd×

Dd

D、dD、d

DDDdDddd

1:

2:

1

基因型比例:

DD:

Dd:

dd=1:

2:

1

表现型比例:

3:

2.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3.假如D是控制显性的基因,d是控制隐性的基因,那么DD和Dd表现为显性性状,dd表现为隐性性状

4.我国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就增加。

5.常见遗传病:

如白化病、血友病、红绿色盲、苯丙酮尿症等.

你学会了吗考考你吧,如果你能下面这道题做出来,并在明年上第一节生物课的时候讲给大家听,会有意外惊喜哟!

所以一定要努力了!

预测明年中考题:

羊的毛色有黑色和白色之分,观察右图羊的毛色遗传图解,回答:

(1)羊毛色的黑色和白色在遗传学称为。

(2)根据图中所示遗传结果,可推断出羊毛色的色是显性性状。

(3)通过实验可知,羊的毛色与性别无关,这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在上。

(选填“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

(4)若用B和分别b表示羊毛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图中后代白羊的基因组成是。

上述两只亲代白羊交配繁殖生出生出黑色小羊的可能性是。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性染色体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

2.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对染色体(男:

22对+XY女:

22对+XX)。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染色体,有1对男女不一样,叫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Y或22条+X),卵细胞(22条+X)。

4.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

性别

男性

女性

数目

体细胞

染色体组成

性染色体组成

生殖细胞

精子

卵细胞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可遗传变异:

由的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太空椒等。

不可遗传变异:

仅仅由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变异,不能传给后代。

晒黑的皮肤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

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2.有性生殖: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卵→幼虫→蛹→成虫举例:

卵→若虫→成虫。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卵→蝌蚪→幼蛙→成蛙。

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含细胞核

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体外受精,卵生

多为变态发育,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不开水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没有变态发育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4.染色体: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4.假如D是控制显性的基因,d是控制隐性的基因,那么DD和Dd表现为显性性状,dd表现为隐性性状

1.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性染色体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

2.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22对+XY

22对+XX

23对

XY

XX

1对

22条+X或22条+Y

22条+X

23条

X或Y

X

1条

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人工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过程如下:

原始大气(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简单有机物)→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

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

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

氨基酸。

(3)结论:

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

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

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规律: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

而在越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地生物化石越多。

3.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孢子植物种子植物

有叶绿体自养的植物:

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

原始生命无叶绿体异养的动物:

原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脊椎动物)

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1.100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保护色及其意义: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5.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A.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

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B.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D.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常见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

如照紫外线,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

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

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

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

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防御保护)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

肿瘤细胞)。

(免疫监视)

6.疫苗:

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7.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

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8.计划免疫、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

1.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2)非处方药:

简称为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3.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