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8907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不管是骑马的还是坐轿的,只要经过董仲舒墓的,一律下来步行,董仲舒墓由此得名下马陵,这条街道也被称为下马陵街。

董仲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让汉武帝都如此尊敬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当中。

由此引入新课:

二汉代儒学

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学生活动: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1、背景: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一些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2、实质:

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3、评价:

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但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秦朝以后儒家思想并没有消亡反而到了汉朝时期一跃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二、罢黜百家

幻灯片展示: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

——《汉书.食货志》

提问:

汉武帝时,经济与汉初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经济上国力虽然强盛了,但政治上面临一系列问题。

引用材料: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提问:

面对如此多的社会问题,汉武帝觉得再也不能“无为而治”了。

那到底该采用哪家思想呢?

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播放视频: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介绍: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为武帝所采纳。

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幻灯片展示:

天人三策

对策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策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策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学生阅读以上材料回答:

以上材料各反映了什么主张?

为什么会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突破重点。

教师点拨: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已经能够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教师总结:

1、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提出大一统

2、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接下来汉武帝该怎么办呢?

董仲舒回答:

“三方面”。

“独尊儒术”的措施:

1、思想上:

采纳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

3、教育上:

①中央——兴办太学②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

合作探究:

动起来:

设计汉代太学生招生简章(要求:

结合所学,涉及汉代太学招生简章内容,包括:

太学性质、招生目的、学习内容等。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太学性质: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招生目的:

对教育:

培养儒学人才,促进儒学的传播;

对社会风气:

带动全国的学风,促进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

太学生通过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教学内容:

五经。

师资力量:

博士。

同学们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采取的措施,想一想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板书设计: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1、背景

2、概况

3、实质

4、评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儒学成正统

(一)背景

(二)董仲舒思想主张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3、三纲五常

(三)评价

三、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

重用儒生

3、教育:

中央创建太学

地方:

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运用图片、视频、史料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事物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一直与课堂做的巩固练习较少。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具有一定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都有限,对思想史的学习不认真。

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及学科特点,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显出的传授给学生,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效果分析

1、同行教师:

教学态度:

认真备课、授课,耐心辅导。

积极指导自学,治学严谨。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关心学生,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改进教学,勇于创新。

教学内容:

符合大纲要求,深度和广度适当,科学性强,因材施教。

讲授熟练、准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方法: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效果:

较好地掌握课程教学要求,并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2、学生:

老师对讲课内容和方法做了精心准备,对教学热忱,教课时充满活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能认真解答,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很友善、真诚关心学生。

老师讲课深浅度适合学生理解水平。

老师讲课内容量适合学生掌握。

老师讲课能促进学生思维,富有启发性;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不同观点。

老师的教学使我对该学科的兴趣提高了;

教学使我理解并掌握了该课程内容;

老师的教学使我的筛选概括信息能力提高。

教材分析

本课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选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并且这一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部分内容在初中时期已经学过,如: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但是初中课本注重历史史实的描述,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把侧重点放在理论分析上。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围绕这一重点,我将整棵教学安排如下:

略讲第一子目“焚书坑儒”的批判,教学重点放在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罢黜百家和太学的出现。

第四子目科举制的文化的影响则是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

评测练习

1.史载:

“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

”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

2.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

3.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

C.性善论D.大一统

4.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5.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7、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8、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巩固: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

C.①③D.①②③

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事物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标分析

五、教学目标

(四)知识与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4、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五)过程与方法

3、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4、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六、教学重点

七、教学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