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8878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金融、旅游、房地产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工业产业引领发展。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9家,实现增加值285.3亿元,年均增长25.4%,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规模,均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产销规模10亿元以上的集群达到12个。

品牌战略顺利推进,中国名牌产品5个、驰名商标2个,湖北名牌产品、著名商标86个。

  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

2010年,经国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5家,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8.1亿元,年均增长2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3.9%。

  (三)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融入武汉城市圈步伐加快。

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汉孝经济一体化、空间同城化进程加快。

“六大基地”加快建设,汉孝“十项合作”全面深化。

五年累计引进武汉城市圈项目1722个,总投资657亿元,到位资金316亿元。

  “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扎实推进,孝感市360平方公里“两型”示范区启动建设,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签订27个厅市合作共建协议,9大领域38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有序展开。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利用外资总量显著扩大,“十一五”时期,累计利用外资6.9亿美元,年均增长15%,比“十五”增长一倍。

内联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资580亿元,年均增长36%。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2%。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

全市耕地保有量36.24万公顷,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5.4‰,均控制在规划约束目标以内。

  (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0万亩,新建乡村公路6124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58万人,新建户用沼气池12万口,新建农村达标卫生室121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行政村电话通达率100%,宽带覆盖率80%。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化率达到41.5%,五年累计提高7.5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孝感城区建设提速。

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

光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加快壮大,市开发区、东城区建设加快,主城区改造有序开展,市政设施日臻完善。

河口泵站、“三河连通”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孝汉城际铁路、孝汉大道三期、老澴河改造等重大基础工程开工建设。

城区空气优良率96.7%、绿化覆盖率46%,获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成果应用增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义务教育继续加强,15岁以上人均教育年限达到9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受教育人数达到10万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71张、医生1.6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成效。

连续举办孝文化节,镇村文体设施加强,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圆满完成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重建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加强。

  民生改善明显。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43元,分别年均增长13.7%和14.4%,超额完成规划预期目标。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组织职业技能培训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92%,城乡困难群众得到社会救济和低保救助。

全面实施“消危工程”,完成农村特困危房改造16951户。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解决了农村15.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解决了10102户的低收入群众安居问题。

连续五年开展“十件实事”民生工程建设,均超额完成承诺目标。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条件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孝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的基础和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

  “十二五”时期,孝感整体跨入工业化中期的门槛,处在加速发展的黄金期。

在这一阶段,工业规模加速扩张,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速增强。

重大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

  ——孝感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地区,有利于更多更快地分享“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带来的机遇。

国家赋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权,将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探索新路、积累经验,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孝感经济高成长、消费潜力大的特点,有利于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机遇。

“十一五”时期,全市立足于“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经济总量显著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内需扩大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为“十二五”时期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孝感良好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较低的商务成本等优势,有利于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加快结构调整,孝感全面融入高铁经济、“得中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日益优化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国际资本、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落户,将为孝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孝感较好的农业农村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有利于把握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带来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为“十二五”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孝感发展也面临挑战和压力。

重点表现在:

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适应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区域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越来越强,城乡社会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

  综合分析内外部条件和环境,虽然国内外的形势错综复杂,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只要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十二五”时期仍将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孝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为目标,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为目的,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社会事业指标和民生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1600亿元,年均增长14%。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4.1:

55.2:

30.7左右,形成新型工业主导、现代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的产业结构,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中级阶段。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880元,年均增长1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基本形成与武汉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框架;

城市与农村差距缩小,城乡基础设施改善,人口转移有序,形成市域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城镇化率超过52%。

孝感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基本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新模式。

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力资源素质明显提高。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基本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建立有效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到2015年,全市外贸出口6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吸收外商投资五年累计11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以上。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2万个,农村劳动力转岗转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8年。

健全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均期望寿命75岁。

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8万套,大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健全。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素质全面提高。

专栏:

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是体现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要求。

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1、预期性指标:

是政府期望发展的方向,主要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的目标。

2、约束性指标:

是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县市区政府和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政府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

  三、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十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一)总体战略定位

  “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三区”、“三城”。

“三区”:

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区、商贸物流和休闲旅游特色发展区。

“三城”:

区域带动力强的鄂东北大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休闲城市,文明和谐的中华孝文化名城。

孝感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总量大、结构优、效益好。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城市建设,努力达到规模大、功能全、品位高。

孝感城区拉开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综合实力,基本形成与大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承载力。

建立健全适应大城市发展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体现孝文化特色的城市人文内涵。

——促进生态优化,努力做到绿色、低碳、宜居。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功能,营造优良的宜居休闲环境。

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示范区。

加强植树造林,提高绿化率,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碳汇,构建绿化屏障,保持空气质量。

加强主要污染源治理,倡导循环生产,保障生产生活环境安全清洁。

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低碳技术,逐步形成生态经济体系。

——增强区域影响力,努力实现覆盖全市域、影响鄂东北。

提升孝感城区的要素聚散、科技创新、交通通达、信息交流等综合配套功能,强化在全市经济、文化上的龙头地位,增强对全市域发展的带动能力。

打造融入武汉的基础设施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平台,加快汉孝经济一体化、空间同城化进程。

完善商贸、物流、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把孝感建设成为连接大武汉、影响鄂东北的湖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主体功能分区

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市域空间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域。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大、经济开发需求较高、适宜进行较大规模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区域,在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开发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孝感市区(含孝南区)、汉川市、云梦县、应城市、安陆市,以及大悟县、孝昌县依法批准的新增规划建设区。

——限制开发区域。

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开发条件不够好、承担生态战略保障任务的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点状开发,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严格产业准入标准,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环境可承载的特色工业。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扩大生态空间。

国家级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域大悟县、孝昌县。

——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极高生态保护价值和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点状区域,包括水源地及其汇水的水源涵养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湿地等,依法进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开发活动,引导区内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在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充分科学论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功能,严格限制开发规模和强度。

——区域开发政策。

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分类指导的区域开发政策。

分类考核,加强对重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等综合考核;

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强化资源环境等考核,弱化经济考核。

财政政策,加强对重点开发区的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的支持力度;

增加对限制开发区的人口转移和职业培训等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

产业政策,引导重点开发区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防止环境污染。

土地政策,增加对重点开发区土地供给,提高用地效率;

控制对限制开发区的土地供给,对禁止开发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管制政策。

(三)产业空间布局

结合孝感地域特征、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布局引导、重点带动”,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优势农业板块。

立足孝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坚持集中连片布局,建设七大农产品板块,发展现代农业。

重点布局:

7县市区优质稻板块,孝南、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和孝昌优质油菜板块,孝南、汉川、云梦优质蔬菜板块,安陆、云梦、孝南、汉川、应城和孝昌优质畜禽板块,孝南、汉川、云梦、应城优质水产品板块,安陆、孝昌、大悟优质林果板块,孝南、安陆、大悟、孝昌优质中药材板块。

——重点产业布局。

孝感市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设备制造、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生活用纸等六大产业,建设辐射武汉城市圈西北部的商贸、物流、旅游、文化、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基地。

汉川市重点发展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和食品工业。

应城市重点建设盐化工产业、能源储备中转基地和温泉度假基地。

安陆市重点发展医药食品、冶金建材、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粮油机械等产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门户城市。

云梦县以塑料制品、盐化工为重点,壮大机电制造、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产业。

大悟县以绿色能源、红色旅游、磷化工产业为重点,壮大汽车配件和建材产业。

孝昌县以电子信息、生态旅游产业为重点,壮大纺织、医药和建材产业。

(四)城乡一体化体系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市域大城市、县级中等城市、镇级小城市、重点镇、中心村有序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城乡发展统筹体系。

——区域性大城市:

孝感城区。

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

优化提升主城区,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区,推进孝南发展区建设,鼓励云梦融入城市组团。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

——县域中心:

各县市城区。

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汉川、应城、安陆市城区积极扩大人口规模,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大悟、孝昌县城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塑造个性特色,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

——镇级小城市:

汉川沉湖、马口、应城东马坊等10个大镇。

按小城市规划建设,增强聚集、辐射、带动功能。

——重点镇:

30个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镇。

加快重点镇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人口集聚。

——示范村:

300个示范村。

统一规划、建设以迁村并点为重点的300个示范村,努力形成农村新型社区。

(五)生态安全体系

以山脉、水系为骨干,以山、河、湖、林、田为基本生态要素,构建“两区六带”的市域生态安全网络体系。

——北部低山丘陵生态区。

包括大悟山、白兆山、双峰山等低山丘陵地区和徐家河、郑家河、芳畈、丰店、彭店、观音湖、短港库区,以恢复地带性原生植被、提高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能力为主,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增强山水、林草景观的生态环境功能,成为市域环境的绿色屏障。

——南部湖泊湿地生态区。

包括王母湖、野猪湖、白水湖、龙赛湖、汈汊湖、东西汊湖等低地湖区湿地,以补充湿地水资源、恢复植被、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培育区域“绿肺”效能,成为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

——六大江河生态保护带。

包括汉江、府河、澴河、汉北河、滠水、大富水等主要河流及沿岸区域,以加强水污染治理、防洪堤建设、生态绿化、湿地保护和环境美化为主,使滨江滨、沿河地区成为集自然保护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

四、壮大产业经济实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加快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显著提升孝感综合经济实力。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继续实施11个工业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0亿元,年均增长22%。

1.推进工业重点产业倍增发展

落实国家和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面实施孝感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到2015年,重点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190亿元。

——食品产业。

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优化产品结构。

重点发展饮料、膨化食品、特色食品、调味品、禽蛋制品,大力发展精炼油脂、肉类加工。

大力开发特色食品和地方传统食品,提高产业化规模和市场影响力。

支持银鹭食品、达利食品、久顺鸭业、安陆神丹、孝感麻糖、瑞丰粮油、孝昌鸿翔、龙云蛋白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宝迪食品工业园、富思特30万吨双籽油等重大项目。

到2015年,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80亿元。

——盐磷化工产业。

做大做强制盐、“两碱”和化肥产业,搞好盐硝、碱肥和热电结合,加强与武汉乙烯工程对接,深度开发盐及盐化工等系列产品,建设云应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

加快发展黄麦岭磷复肥、精细磷制品和磷酸盐产品,加强硫铁矿渣和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长江赛孚工业园有机氟、有机硅、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重点实施新都化工60万吨联碱、黄麦岭合成氨技改节能、云梦60万吨烧碱等重大项目。

到2015年,制盐生产能力650万吨,纯碱220万吨;

盐磷化工产业销售收入34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

棉纺:

以孝棉集团、安棉纺织、际华纺织、维纳经编为龙头,支持企业向“三无一精”方向发展,大力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纺织设备和技术,提高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

发展功能纤维纱线、针织面料、多种纤维混纺面料、提花面料等产品。

开发功能性面料、产业和装饰用布。

服装:

提高设计、生产和营销水平,重点发展针织服装、衬衫、西装等产品,积极发展时装和休闲装。

做强红人服饰、鱼鹤制衣等品牌,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

印染:

大力推行印染业集中供气和污染治理,聚集发展汉川印染业,开发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提高服装面辅料配套和后整理能力。

重点建设孝棉、安棉、马口纺织、汉正服装四个产业园区,实施市开发区品牌服装、际华高性能天然复合材料、安棉二期等重大项目。

到2015年,纱锭生产能力300万锭、服装2亿件(套),纺织服装产业销售收入300亿元。

——汽车机械产业。

加快发展三江航天集团“三车一艇”,建设全国特种汽车生产基地。

推进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改扩能,发展曲轴、活塞环、变速箱、内饰件、轮胎等系列产品。

推进机械行业装备成套化、自主化,发展农产品成套加工设备、数控机床、粮油机械等系列产品。

积极发展大型铸件。

实施三江产业园、矢崎汽车电子线束、福达汽车曲轴、骏马轮胎、亚川特种齿轮传动箱等重大项目。

到2015年,汽车机械产业销售收入2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在特色领域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发挥孝感军工电子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重点发展电光源、电子元器件、激光制品、光电设备等产品,建设孝感电光源生产基地和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通讯设备、IT电子、汽车电子、微特电机、铜箔等产品。

实施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华中光电产业园、汉光科技产业园、云梦•深圳机电产业园、孝昌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200亿元。

——金属制品产业。

重点发展钢丝绳、钢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