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word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第二点说,中国旧时的社会,是农业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里,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人靠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
农业社会的人,特别“尊高年”。
高年是有经验的人。
青年人有什么不了解或不能应付的事,即请教于高年。
高年凭他的经验,可以教训青年,而这些教训,大致都是不错的。
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
但在工业社会,新的事情时常发生。
而其新又不只是个体上的新,而是种类上的新。
对于人所没有经过的事,旧经验的教训即不可用,至少是不一定可用。
所以在工业社会里高年不是一个傲人的性质,而青年反是一个做人的性质了。
因青年对于种类上的新的事物,可以学习,而高年则不能学习也。
在农业社会里,人所以尊高年,一半是由于道德的理由,一半是由于实用的理由。
在工业社会里,如果人亦尊高年,其所以尊高年完全是由于道德的理由。
近数十年来,中国自农业社会渐变为工业社会,所以贵古贱今的人,在现在是很少的了。
但有一部分人另外又犯一种毛病,即贵远贱近。
凡中国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比之外国人,总要差一点。
他们总想着,外国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
如中国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一定要借题发挥,用“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等滥套,把中国人骂得“狗血淋头”。
现在所以有这一部分人,贵远贱近者,其原因亦有两点可说。
就第一点说,近是人之所见,远是人之所闻。
人既易于“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易于贵远贱近。
就第二点说,中国现在一部分人还有殖民地人的心理。
这种心理,以在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相传有人以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这种殖民地人的心理,在中国到现在还有残余。
贵远贱近,虽亦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又并不是只贵远贱近,他们对于埃塞俄比亚的英勇,总觉得“不过如此”,而对于捷克的怯懦,总觉得“没有什么”。
在这些方面看,这一部分人的贵远贱近,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是殖民地人的心理。
就人之常情说,人贵所闻而贱所见。
这并不是人的弱点,而正是人的优点。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一即是人有理想。
人有理想,而其所见的事物,都不尽合于他的理想。
人总有缺点,他所做的事亦总有缺点。
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离我们远的人,亦有他们的缺点,他们所做的事亦有缺点。
不过这些缺点,因为距离远的缘故,不容易看见,都只看见其大体轮廓,其详细则看不清楚。
如其大体轮廓无大缺点,人即以为其是完全的。
人对于其同时同地的人或事,则是深知其详的。
不但看不见其大体轮廓的无大缺点,而且简直看不见什么是其大体轮廓,如所谓见树不见林者。
(节选自冯友兰《新事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人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词评价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好现象,正是旧时中国人好贵古贱今心态的体现。
B.在旧时,也有称赞当时时代的文章,但大多数都是庙堂颂圣的作品,不能由此而否定中国人贵古贱今的心态。
C.旧时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自己时代的文章,只有王充在《宣汉》篇里赞美了汉朝超越前古的文治武功。
D.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就使得旧时很多中国人总认为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比今人更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中国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贵古贱今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整个社会普遍的对老年人的尊重就是如此。
B.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们“尊高年”,其实尊的并不是年辈,从本质上看他们尊的是经验,尊的是正确的知识。
C.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如果人们依然“尊高年”的话,这敬意应该是源于道德,高年已经不是一个做人的性质。
D.不论是农业社会时中国人的贵古贱今还是工业社会里中国人的贵远贱近,都和“贯所闻而贱所见”这一心理有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贵所闻而贱所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贵远贱近也不是工业社会后才有,比如中国就有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贵远贱近是一种殖民地人的心理,以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甚至认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C.崇洋“贵”外是不理性的思想行为,但它却恰恰展示了人类优于禽兽的地方,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渴望。
D.距离产生美,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贵古贱今还是贵远贱近,不过是同一种心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
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
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
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
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
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
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
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
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
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
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
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
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
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
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
芝秀又伤心起来。
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
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
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
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
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
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
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
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
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
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
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
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
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
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
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
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
”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
”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
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
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
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丁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5.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
“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
”我的想法不同: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
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
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
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
我可功德圆满不了。
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
考古不易,考今更难。
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
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
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
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
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
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
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
自序》)
材料二
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
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姑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
不仅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还担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
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
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
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
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
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遗未尽的尘世余生”,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足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作了高度评价:
“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
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
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
材料三侧重淡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
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E.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9.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
举隆庆五年进士。
知浙江山阴县,敏而有惠。
万历三年,征为工科给事中。
会御史傅应祯获罪,贞明入狱调护,坐贬太平府知事。
十三年,累迁尚宝司丞。
初,贞明为给事中,上水利、军班二议,谓:
“北人未习水利,惟苦水害,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也。
盖水聚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
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其议军班则言:
“东南民素柔脆,莫任远戍。
今数千里勾军,离其骨肉。
而军非土著,志不久安,辄赂卫官求归。
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
”及贞明被谪,至潞河,终以前议可行,乃著《潞水客谈》以毕其说。
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力言其说可行,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巨勘议。
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条列事宜以上。
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司挠者劾治。
贞明先诣永平,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
而奄人、勋戚之占闲田为业者,恐水田兴而己失其利也,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
帝惑之。
御史王之栋,畿辅人也,遂言水田必不可行。
帝乃召见时行等,谕令停役。
时行等请罢开河,专事垦田。
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
寻乞假归。
十八年卒。
贞明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
京东水田实百世利,事初兴而即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
(节选自《明史·
徐贞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B.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C.今诫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D.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明朝时多为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B.“水利”指水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减少和防止灾害等事宜。
C.“垦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开垦荒地,取得饷粮,兼顾戍边。
D.“畿辅”是我国古代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指称,专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贞明仕宦未久,因同情言官遭贬。
他进士出身,先做县令,后来到工部任职,对军政、水利问题发表议论,因入狱探望罪官傅应桢,遭到贬职。
B.徐贞明建言力行,为治水操劳一生。
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以疏通河道为主,并且亲自考察相关的地理环境,其建议一度得到了皇帝和一些大臣的支持。
C.徐贞明关心国事,欲改革征兵制度。
他认为征调东南一带的人到北方当兵不妥,因为南方人体质较差,加之远离故乡、亲人,大都无心在北方戍边。
D.徐贞明胸怀大志,受阻挠一世遗憾。
他聪敏干练,欲兴水利除水患获千秋万代之利,却因宦官、贵戚等利益集团的流言中伤,而被罢官免职,徒留遗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使。
(2)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l4~15题。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
②尊:
通“樽”。
14.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
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渡。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作者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E.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15.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
请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的悲壮场面。
(3)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这样一个生活细节,烘托出了周瑜“”的年轻将领形象。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
古特雷斯,曾担任葡萄牙总理,他外交能力突出,四国语言信手拈来,各外媒对他的语言才能赞不绝口。
②作为与南海争议无关的域外国家,日本逢人说项,渲染紧张气氛,口口声声说要改善日中关系,却又四处渲染“中国威胁”,堪称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奇葩”。
③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
④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自己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长吟短叹,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