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8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8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8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则思江海下百川( )
(2)诚能见可欲( )
(3)将有作( )
(4)载舟覆舟( )
(5)人君当神器之重( )
(6)居域中之大( )
(7)居安思危( )
(8)则思正身以黜恶( )
(9)简能而任之( )
(10)择善而从之( )
(11)欲流之远者( )
(12)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13)必固其根本( )
(14)则思知止以安人( )
(15)则思虚心以纳下( )
(16)则思正身以黜恶( )
(17)弘兹九德( )
(18)何必劳神苦思( )
(19)乐盘游( )
(20)忧懈怠(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 (3)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 (5)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 (6)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7)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
危难的情况 (8)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9)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10)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1)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2)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17)形容词作动词,光大 (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
使……辛苦 (1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五、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则纵情以傲物
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走路。
(5)则思三驱以为度
认为。
[答案]
(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2)泛指古代的帝王。
(3)放纵情感。
(4)路人。
(5)把(它)当作。
六、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海下百川。
(3)虽董之以严刑。
(4)振之以威怒。
(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答案]
(1)判断句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2)省略句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3)状语后置句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们。
(4)状语后置句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5)定语后置句 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资料链接]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
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
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
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
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
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疏
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之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文本鉴赏]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固本浚源 ②垂拱而治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第1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类比入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
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②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作者在第2段中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
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答案] ①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
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②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
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
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
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
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作者所提“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十思”各有什么侧重?
[答案]
核心
具体内容
侧重点
正己安人
思知足
戒奢侈
思知止
思谦冲
戒骄傲
思容纳
思节制
戒纵欲
思敬终
思纳谏
戒轻信
思正身
思恩赏
戒不公
思刑罚
4.“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③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④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这“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重拱而治”的政治局面。
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
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②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③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引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论证方法,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
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古人云“文以载道”,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透岁月的风云,流传至后世,是因为它承载着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一些良好的规谏。
魏征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
[答案] (观点一)今天,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十思”中的核心思想是有共性的。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国际社会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我们自身尚存在的许多问题无不要求我们冷静地思考、清醒地做事,必须坚定“不折腾”、求稳定、谋发展的信念不动摇。
(观点二)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危机、困难依然存在;
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还大有市场;
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
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
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保障,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聒( ) 卤莽( ) 壬人( )
怨谤( )胥怨( )会晤( )
[答案] ɡuō lǔ ré
n bà
nɡ xū wù
(1)不复一一自辨( )
(2)于反覆不宜卤莽( )
[答案]
(1)“辨”同“辩”,辩解
(2)“卤”同“鲁”
(1)蒙
(2)具
(3)征
(4)难
(5)特
(6)如
(7)于
(8)以
[答案]
(1)承蒙 遮蔽,覆盖
(2)详细 具有,具备 工具 (3)求 出征 显示、表现 (4)排斥 与“易”相对 困难 (5)仅仅 三岁或四岁的兽 (6)动词,像 连词,如果,假如 (7)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对,对于 介词,向 (8)介词,原因 连词,同“而”,表示结果 连词,同“而”,表顺承 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介词,把 介词,拿,用,凭借 以为,认为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答案] 名词作动词,办事
(1)于反覆不宜卤莽
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数量)少;
(人或事物)不重要。
(3)故略上报
向上级汇报。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答案]
(1)书信往来。
(2)谦辞,用于自称,指区区之心。
(3)写回信。
(4)大吵大闹。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终必不蒙见察。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4)以谓受命于人主。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6)至于怨诽之多。
[答案]
(1)判断句 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2)被动句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得到您理解。
(3)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
(4)状语后置句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5)宾语前置句 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6)定语后置句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
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
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
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
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
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
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复一一自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
[答案] ①受命于人主 ②难壬人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答案]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答案] 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