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7051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

《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艾灸文档格式.docx

因为艾叶有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等特性,所以是最佳灸料。

 

艾绒

由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而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物品。

由于加工的程度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

按艾叶陈放的年份可分为:

新艾绒和陈艾绒。

陈艾绒用年份来命名,如:

一年陈艾绒、二年陈、三年陈……五年陈艾绒等。

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艾灸分类

艾灸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多种灸法。

具体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下面来说几种比较典型的艾灸方法:

(一)艾炷灸

制作艾炷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一般艾炷的高1cm左右,直径0.8cm左右,燃烧完1柱为一壮。

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

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有隔姜、隔盐、隔蒜等多种方法,所隔的材料不同功效也不一样。

1、隔姜灸、隔蒜灸

做法: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cm,厚约0.3~0.4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灸部位。

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炷燃尽,换炷再灸,直到皮肤红润不起泡为止。

功效: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与隔姜灸的方法基本相似,只需把姜换成蒜即可。

它的功效有清热解毒、杀虫等。

2、隔盐灸

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四肢发凉等。

(二)悬灸

指将艾条(由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形长卷)点燃,约距施灸部位皮肤3~5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

悬灸根据施灸的手法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

2、雀啄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

3、回旋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三)温盒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

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四大养生要穴

(一)足三里

(延年益寿穴)

定位:

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外缘一横指;

功能:

有调节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衰老、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等;

主治:

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冠心病、贫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

每次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宜,前三天每日灸,后可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直接灸:

于施灸处涂抹凡士林(避免艾柱滚落),当艾柱燃近皮肤或有灼痛感时移去,继续试第二状(一柱为一状),每次灸5~7状,每日1~2次。

(二)关元

(培肾固本穴)

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关节和小指第一关节宽度的和,即3寸)处;

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

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神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能状一身之气;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遗尿、尿闭、膀胱炎、肾炎、健忘、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

距皮肤3~5cm处施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

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潮红、身体舒适为宜。

每两日施灸1次。

(三)中脘

(健脾益胃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健脾益胃

食欲缺乏、腹胀、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便秘、黄疸、神经衰弱、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

对知觉迟钝者或小儿,应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肤两侧感受温度,以免灼伤皮肤。

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宜。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四)命门

(补肾状阳穴)

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也可取一绳子过脐水平绕腹一周,与后正中线交点即为命门穴;

对肾气不足,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遗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前列腺炎等。

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

隔姜灸:

生姜切片0.2~0.5cm厚,用针扎数孔,把姜片放在命门穴上。

将艾柱放置姜片中心施灸,如有疼痛感可提起姜片,反复进行。

每次灸3~5状,隔天进行一次。

常见疾病的艾灸

(一)感冒

感冒的取穴主要有风门、大椎、合谷、外关等。

大椎,位于在第7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隔上;

风门,位于在第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合谷,位于伸开拇指、食指二指,在第1、2掌骨间微凹处。

外关,从阳池穴上三寸,尺桡骨之间。

灸法:

每穴灸10~20分钟,每次选3~4穴,每日1次。

(二)胃痛

胃痛的取穴主要有足三里、中脘、期门等。

足三里

位置:

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一横指

胃痛,腹痛,腹胀,

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胃痛,反胃吐酸,呕吐,消化不良;

期门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胸胁疼痛,乳腺炎。

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艾灸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先后顺序

施灸的部位应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施灸用的艾柱应先小后大;

施灸时的状数应先少后多。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不宜施灸。

注意事项

1、出现水泡,小水泡不要擦破,任其自然吸收;

大水泡用消毒针刺破后放出水液,涂甲紫药水。

2、施灸后,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等;

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

3、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损皮肤、衣物。

4、对于过饥、过饱、过劳、酒醉、情绪不稳定者,不宜立即施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