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6264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再请各组代表说明本组探访活动的情况,按探访记载表分析,对探究问题作出答复。

(4)激发写生创作兴趣。

现在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逐渐消失,我们必须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

可讲述有关后人想寻找一些名人曾在北山街居住过的历史建筑,由于文字图片记载缺乏而费尽周折的故事,激发学生除了文字图片的收集探访外,还可进行美术写生创作,以艺术形式描绘、记录自己喜爱的历史建筑物。

4.写生创作指导。

(1)对比北山街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杭城建筑,区别表现在哪里?

让学生看图片对比分析,更清晰地了解历史建筑的特点,帮助启发学生能够抓住历史建筑特点进行描绘。

(2)欣赏绘画艺术家用线描、色彩速写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构思。

(3)欣赏儿童优秀作品,鼓励创作信心,讲究创作的童趣性。

结合欣赏,教师可演示如建筑与树木的主次关系,构图的疏密、饱满,以及先线描后色彩的创作方法等。

(4)作业设计:

用速写与摄影的表现手法,创作题为《值得珍藏的建筑》的作品,全班可装订成《悠悠北山街》的图册,并配上文字简述。

学生创作用纸可事前打孔以便用线装订。

5.学生独立创作,教师设计封面、目录。

6.展示作品,创作点

教学后记

五年级九册美术学科

备课人

备课时间

2、安全标识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合适的安全标识。

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设计安全标识。

设计的标识要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铅画纸、记号笔、水粉颜料),收集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准备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图片、范作及课件等。

1.提问导入。

(1)教师提问:

你见到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安全标识可以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具有禁止、警告、提示的意思。

它利用一定的色彩、图案和形式等美术元素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起到警醒的作用。

3)引出课题:

《安全标识》。

2.分辨标识。

(1)课件播放:

出示有禁止攀爬、当心触电、小心轻放等安全标识的情景录像片段,学生观察这些标识的色彩、图案及形状,以及张贴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

(2)分辨安全标识:

出示一些常用的和特殊的安全标识,考考学生是否会分辨,如:

禁止抛物、禁止触摸、当心滑倒等。

(3)提问:

为什么好的安全标识能起到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作用?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

校园内外应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

(2)探讨:

怎样设计才使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形状的含义清楚而醒目?

(3)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交流。

(4)要求:

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5)设计建议:

运用合适的视觉语言(色彩、图案及形状等);

合适的标识用色,如红色和黑色搭配用作禁止的标识,黄色和黑色用作警告的标识,绿色等其他颜色可以作提示标识;

考虑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如在露天的地方张贴,材料纸张应当防水、防晒,颜料可以采用丙烯等。

4.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

对制作中存在的共同性和个别问题加以指导。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课外分小组把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合适的位置。

(3)布置下节课上《安全标识故事》的准备事项。

杜芳娟

3、童谣童话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

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

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

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

《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新课标第一网1)交流:

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

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

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

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教师)准备编排童谣童画集。

教学过程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

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

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

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

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2.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

(2)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或连续的均可)。

3.评价交流。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

(3)选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当。

4.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集等。

(2)收集更多童谣童画的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4、大盒子小舞台

1.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制作一个微型舞台。

2.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用多种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热爱生活。

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能根据普通的纸盒,通过合理设计和制作完成一个特定场景。

刀等工具的应用;

组织场景,表达自己独特的创意。

(学生)一个较大的纸盒,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等。

(教师)范作,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录像,裁纸刀,纸盒等。

1.组织教学、欣赏导入新课。

大纸盒怎样才能够变成一个具有特定环境的、富有情趣的、属于自己的小舞台呢?

(1)教师出示范作: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这个作品一定让同学们觉得,普通的纸盒通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制作居然变成一个漂亮的小舞台。

它是怎么制作的?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舞台场景?

(2)引出课题:

《大盒子小舞台》。

2.制作森林舞台台基。

教师:

要制作森林舞台,首先要设计一个台基,我们一起来研究台基的制作方法。

(1)盒子的选定和切割。

①长方形的盒子造型。

斜切取其中的部分。

(图一)平切取其中的部分。

(图二)展开其中的边。

(图三)其他的特殊形状。

(图四)②圆形盒子的造型。

③其他形状的盒子造型。

(2)在制作舞台时,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需要注意些什么?

(纸盒破了,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3)纸盒子切割注意事项。

(教师示范)①用线画出需切割的部位。

②将纸盒固定不让其摇晃。

③由轻到重,先割破外层,再切出形状。

3.为森林选择茂密的大树。

树多才成林,林多才称森。

各种各样的大树是我们舞台的主角之一。

树木种类、色彩表现、前后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1)树的种类及大小。

教师拿出一些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感受森林树木的多、大、壮、茂,观察树的基本形态,概括出其中的几个主要外形。

(杉形、松形、香樟树形等以及落叶后的形状……)

(2)制作树时的注意事项。

①树的大小与纸盒相配。

②树枝要留得粗壮些,以便着色,粘贴,竖立。

③着色用水粉时应采取干画法(水多会使纸板变形,影响直立),色调与整个盒子及场景一致。

(3)树的制作步骤。

①先画好树的轮廓。

②着色。

③剪下。

④固定(下一节课再研究)。

4.学生制作森林场景的台基及大树,教师个别辅导。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台基的制作技巧。

5.评价小结。

(1)教师及时将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反馈。

(2)教师:

本节课主要让我们同学展开想象,运用准备的材料通过看、想、摆、割、画进行场景台基和树的制作。

同学们积极主动,也体会到制作的乐趣和辛劳,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好作品的产生。

6.课后延伸。

(1)收拾自己的材料和工具,保管好半成品。

(2)想一想《森林里的聚会》的内容怎样编排。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盒子台基等半成品,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彩泥或陶土等。

(教师)范作,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录像,裁纸刀,纸盒子等。

教学过程1.组织进入,设想一个心中的森林舞台。

教师简单评价上次的作业,今天我们继续完成《森林里的聚会》。

2.植上牢固的大树。

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树牢固地竖立起来?

(看教科书上的范图,学生想想其他办法,教师简单示范。

(1)将物体的下端折曲一小部分,然后粘在盒底。

(2)在物体的背部粘一个支架或纸盒。

(3)在纸盒的底部堆上土或者橡皮泥等。

(4)将纸质树通过十字交叉、三个循环等办法做成立体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栽下一棵棵大树,让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大树最牢固。

3.用泥塑制作森林中的成员。

(1)你的森林中有哪些成员?

它们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2)教师出示动物的图片或录像。

(3)教师讲解泥塑的制作步骤。

①用大块泥塑造动物的身躯和头颈部分,并从中捏出前后肢及尾巴(注意动物的个别特征和与其他动物的大致比例)。

再用其他彩泥添上五官、花纹等。

②把彩泥分出大小几块,分别捏出动物的头、身躯、四肢、尾巴,然后拼装。

(注意动物的动态是走、跑、立、卧、爬……)最后用其他彩泥添上五官、花纹等。

小结:

不管选用哪种方法制作,我们都要先捏出整体,然后再进行细部刻画。

4.制作森林舞台。

(1)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完成。

(2)学生中有好的办法及时肯定,并通过实物投影等进行介绍。

(3)盒子中场景和动物的摆放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里的故事。

(2)班级举办一个森林大聚会,同学一起来编一编其中的趣闻趣事。

5、民间木雕

1.欣赏传统的民间木雕,了解其艺术特点、雕刻方法等。

2.学习简单的雕刻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雕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选择适合雕刻的材料创作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

雕刻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特点和创意。

(学生)雕刻工具,并制作好石膏模版,收集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

1.录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录像:

木雕艺术作品的欣赏。

(2)让学生谈谈对作品初步的印象。

(3)引出课题:

《民间木雕》。

2.介绍木雕,了解相关知识。

(1)木雕的历史:

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木雕的特点:

实用而精美。

可作装饰材料,也可独立成工艺品。

(3)木雕的分类:

按材料分有黄杨木雕、紫檀木雕等;

按地域分有东阳木雕、潮洲木雕、闽中木雕等。

(4)雕刻的方法:

圆雕、浮雕、半圆雕、镂空雕、贴雕等。

3.欣赏作品,感受艺术特点。

(1)欣赏教材中的木雕作品,让学生说说木雕的艺术特点。

(2)教师小结:

东阳木雕的特点是雕刻细腻华美,人物形象饱满;

黄杨木雕的特点是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如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

4.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摩。

(1)课件播放雕刻程序。

(2)教师示范用石膏模版制作(见教科书第13页制作步骤2-5)。

①将凝成固体的石膏板,用细砂纸将表面磨匀。

②先用铅笔在石膏上画草稿。

③用雕刻刀依线条雕刻出凹凸的效果,做出模版。

④在模版上涂色后进行拓印。

5.学生制作,体验雕刻魅力。

(1)学生制作,教师现场指导。

(2)提示:

在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别伤到手;

雕刻时拿刀要稳,刻出“刀”味来;

尝试用不同纸材印刷,画面效果不同;

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6.讲评小结,升华本课主题。

(1)讲评作业,师生共同交流。

(2)把民间木雕艺术讲给家长、同伴听,大家一起欣赏、感受。

(3)下节课准备好肥皂或蔬果及雕刻工具等。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肥皂或蔬果,雕刻工具等。

(教师)其他材料的雕刻作品,雕刻工具等。

教学过程1.欣赏作品,感受雕刻魅力。

(1)选出优劣不同的作品,师生互评。

(2)说说雕刻艺术的魅力。

(3)课件欣赏其他材料的雕刻作品与学生作品比较。

(2)师生交流作品的特点。

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2.教师示范,感受不同特点。

(1)教师讲述蔬果和肥皂的雕刻特点和方法。

(2)教师选择一种材料示范。

(3)小结:

要根据蔬果和肥皂的材质特点进行塑造,雕刻时要认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数,提刀稳当;

轻重合适。

3.学生创作,体验材料特点。

(1)教师巡视指导,对存在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2)创作提示见“第一课时5”的提示。

4.共同总结,全面拓展学习。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作业,体会不同雕刻材料的制作特点。

(2)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雕刻练习,举行作品展览。

(3)收集资料档案,定期全班交流。

6、门的装饰

1、通过教学,能将想象中的大桥在画面或泥塑中再现。

2、通过描绘和泥塑大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理解。

用绘画或剪纸的形式表现中外的门饰。

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装饰风格。

(学生)绘画或剪纸的工具材料,收集门饰的图片资料等。

(教师)范作和中外门的图片。

1.介绍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门饰的知识:

传统的门饰;

门饰的雕刻技法、民族特点;

中外门饰的区别等。

(2)引入课题《门的装饰》。

2.欣赏相关作品。

(1)欣赏范作,提问:

你觉得这些传统门饰美在哪里?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表现在门饰上面的几何图案、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等。

(2)欣赏中外门的图片,提问:

与我国传统的门饰相比,欧洲建筑的门饰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传统的门饰精致、华美,欧洲的门饰简洁、厚重等。

)3.学生构思创作。

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或剪纸形式表现,注意表现出门饰的风格。

4.教师巡视指导。

对创作中普遍的问题作集体和个别的指导。

5.小结本课内容。

结合本课内容讲评作业,下节课上《我心中的门》。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合适的工具材料,调查本地门和门饰的设计情况,思考未来门的设计等。

(教师)范作(其中几幅写好创作说明)等。

教学过程1.学生自评作业。

(1)抽取好、中、差作业的代表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互评,学生合作评价。

提出改进的方向。

2.探讨改进方法。

(1)学生汇报调查门和门饰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

(2)欣赏范作,体会其创作思想。

(3)提问思考:

怎样设计门和门饰?

(4)交流讨论,主要从未来建筑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构思。

3.想象创作作业。

(1)要求:

创作一幅《想象的门》的设计图。

运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制作,把材料的特性发挥出来;

注意着重表现门饰的特点和风格;

大胆创新,作品富有创意。

4.教师指导创作。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在外形、装饰、色彩和创意等表现形式作指导。

5.评价学生作业。

评价提示:

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

门饰精致美观的特点和风格是否很好地表现。

6.课外延伸拓展。

(1)课外查找有关门的更多的资料,做好保存和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门饰的速写练习等。

(3)有条件的班级在黑板报上进行展览。

7、生动的泥塑人物

1.本课主要通过观察人物的躯干、四肢、头部的动态变化,来感受认识、学习人物动态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2.通过观察人物动态,用捏、摆泥及欣赏人物泥塑作品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分析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条、泥片、泥块等捏塑方法;

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动态的美好瞬间,来适当夸张表现人物动态,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造型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人物动态的观察能力、立体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人物的兴趣,提高对人物动态的审美能力,用动作、动态表现情感。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人物动态,提高对人物动态的观察力、立体造型表现力。

用泥塑的方法,稳定表现人物动态。

(学生)泥塑基本工具一套,水桶每小组一只,工作服或围裙袖套。

(教师)泥塑基本工具一套,作品展示台,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1.设问式趣味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一件老鼠偷油或其他主题的糖塑作品图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猜猜是什么?

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引出吹糖人。

2.赏析民间传统泥塑作品的动态,体会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

(1)用动作模仿表演,感受观察,体味人物运动特点、动态特征。

新课标第一网让学生想象、模仿表演吹糖人吹糖时的动作,并进行观察,吹糖人的五官及身体动态特征,探讨归纳出:

五官特征为鼓出的腮帮子,全神贯注的眼神等;

饱满的身体,紧张用力的四肢等等。

(2)欣赏艺术家的泥塑作品造型特征,初步学习艺术家泥塑表现人物动态的造型方法。

多媒体先出示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兆荣《吹糖人》作品,对比学生的动作模仿表演,对比观察动态特征结果,进一步赏析、观察半蹲吹糖人的动态造型特征:

整体如一充满气的圆球;

重点观察艺术家对五官、身体、四肢的细部写实刻画。

让学生对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继续出示刘士铭《母与子》、卢波《好喜欢》的泥塑作品,进一步让学生欣赏动态人物的生动性,学习艺术家对直立人物不同姿态的泥塑方法。

对比感受直立人物的不同姿态特点,观察人物头部、身体、四肢的细微变化,从人物比例、不同身体姿态、表情、衣服、五官去观察。

3.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基本方法。

出示制作过程图例,让学生观察制作方法。

教师可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看清头部捏塑成球体并进行五官头发的刻画;

身体四肢用泥片卷成衣服外套包裹而成,并注意让学生观察头部和身体的衔接方法。

在衔接部位用竹刀或牙签刮一刮粗糙,再蘸用泥浆水衔接。

也可大胆启发学生用自己实践的方法进行捏塑。

4.探究学习泥塑人物动态稳定性的方法。

教师出示不易稳定的泥塑人物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表演体验、实践尝试、小组合作等方法探究学习。

(1)想一想,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塑形式表现?

学生探究一:

稳定的动态本身就很容易用泥塑表现。

让学生寻找哪些动态是很稳定的,如坐、蹲、直立、倒立、睡、躺、趴等身体呈垂直或水平线时较稳定。

如身体倾斜时,手脚的张开或支撑地面时会较稳定。

(2)注意泥塑时人物身体的稳定性。

学生探究二:

实践演示泥巴上下用量的多少与稳定有关。

如泥塑时,腿部可适当夸张,加粗腿部,下大上小些,泥塑人物容易站稳。

学生探究三:

演示不稳定泥塑人物,让学生探究怎样放稳。

也可用添加辅助物支撑的方法,使人物动态稳定。

5.欣赏儿童泥塑人物作品,启发学生进行主题创作。

(1)多媒体欣赏儿童泥塑人物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儿童各种有趣的或天真活泼或夸张的动态,体味儿童泥塑的稚拙美,激发创作。

(2)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动作瞬间,进行创作构思,可选几位构思好的同学演示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动作。

(3)教师对泥塑创作方法作进一步深入指导:

创作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要求。

6.学生给自己的泥塑作品定好主题,稳定的表现动态,尝试五官、手脚、服饰细部的修饰,作品表面不必光滑,宜尽量保留手捏的率真质感,可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也可几人合作完成一组人物群像。

7.写上作品主题标签,展示作品,集体观摩,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自评。

(1)能否抓住动态特征表现主题。

(2)能否将动态稳定地表现出来。

(3)能否将身体与头部、四肢粘接固定。

(4)能否尝试五官、手脚、服饰细部的修饰,保留手捏质感。

(5)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