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2604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

第五单元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材分析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含:

测量长度;综合实践-小小测量员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

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二是:

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观念。

三是: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体会cm,m的含义,建立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和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体会cm,m的含义,建立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难点

1.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和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2.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

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分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5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

2.认识分米

1课时

3.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2课时

4.综合与实践-小小测量员

1课时

总计

5课时

五、测量长度

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3页的内容,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提示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教育)

2.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根据学习需要,突出观察和操作需要。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厘米、分泌、米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激发参与操作动机、人人动起来,体验学习的愉悦,把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结合。

3.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

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

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

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

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

“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小裁缝心里想:

“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

这是怎么回事?

”)

2.教师: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师傅用自己的大手量的衣服是3拃,小师傅是用自己的小手量的3拃,不一样大......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同时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的一拃图片。

【设计意图:

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师:

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

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

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用直尺去比;用手去比;用书去比;用铅笔去比......

(3)集体订正

2.教师:

现在请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我用铅笔去比的,有3枝铅笔长;我用手去比的,有5拃长;我用尺子比的,有55厘米长……

3.教师:

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因为用的工具不一样。

4.教师:

对,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结果的单位也不同。

为了让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一致,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师板书课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将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测量结果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认识直尺和厘米

1.教师: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

(1)指名回答:

直尺

(2)教师板书:

测量工具:

直尺),并课件出示直尺图。

2.教师:

请拿出你们的直尺,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

(2)指名回答:

有数字,最前面的数是0,然后依次是1、2、3......;有长长短短的线,这些线在有数字的地方就长一些;还有字母cm......

3.教师:

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

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

(课件闪动0刻度线,显示“0刻度线”几个字)。

这里的字母cm,表示的是厘米。

教师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cm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4.教师:

1cm到底有多长呢?

谁能说一说。

(1)小组内交流

(2)指名汇报: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

(课件演示:

闪动0刻度线和1所对的长刻度线,再闪动0—1间的1厘米长的线段。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做重点小结:

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5.教师:

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1cm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m,然后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得准吗?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桌互相验证

(3)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m的长度

6.教师:

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m?

(1)学生活动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学具盒里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田字格德宽是1厘米;橡皮擦厚大约1厘米;很短的粉笔头大约长1厘米;一颗花生米长大约是1厘米......

7.教师:

其实我们的手上也可以找到1cm。

用左手的手指的宽去和直尺上的1cm

比,找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cm长?

举给大家看看。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厘米长的物体,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8.教师:

我们知道了1cm有多长。

这一段长多少厘米呢?

你怎么看出来的?

(课件演示:

闪动0--2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观察

(2)指名回答:

2厘米长,因为0--1之间长1厘米,1--2之间长1厘米,和起来就是2厘米;0--2之间有2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

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9.教师:

这一段长几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

闪动3--5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观察

(2)指名回答:

2厘米。

因为3到5之间有2个大格;我是用5减3算出2来的......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

读物体的长度时,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

学生从尺子上找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划2厘米的长度,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厘米作单位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