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5920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同学们得到分数了吗?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得到的呢?

学生汇报

你们组来说一说,噢,手里拿一个大苹果。

生1:

我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

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

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八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

这样依次类推,可以分成许多份,就可以得到许多分数。

(生说师板书)(平均分)

行不行啊,我感觉他里面有个词用的特别好(非常好)谁知道,好,你说(大家说)。

那“它”是什么意思呢?

(--)还可以继续再分的意思。

看来这个小组已经想的很透彻了,哪个组还有不同的材料需要展示的吗?

生2:

我们组是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

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

(师板书:

1分米  , , ……)

他刚才说了很多分数,咱就按这个同学刚才说的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除了 ,我们还能得到别的分数吗?

(生:

-)(师板书:

   )

也就是表示其中的几份,它就是十分之几,同意吗?

还有不同的材料需要展示的吗?

(有)你们来说说。

生3:

我们是把8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

把8个小方块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

把8个小方块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2份,就是 。

8个   , , ……)

你们有问题吗?

疑问:

他把它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两个方块,他为什么说是 呢?

生3答:

把这八个方块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

还不懂:

这其中的一份是两个方块,为什么说是 ,我还不明白。

因为这两个方块组成了一份。

你满意吗?

不满意。

那像你们能再来解释解释吗?

因为它要分成4份的话,是论份,而不是论块。

这两个方块组成了一份,是4份中的一份,所以是

(鼓掌)说得非常经典(论份不论块)

看来呀,这是一个难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要把8个小方块看成一个整体。

(板书)而这两个小方块或者四个小方块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生4:

拿10根小棒来分

师板书

我教你,行吗?

看你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我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 ,那这一份是几根小棒呢?

(5棍)看来真正理解了你想展示?

生5:

6面小旗

看来呀,我们要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先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取出其中的几份,就得到了。

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得到了很多分数,以前我们已经研究过分一个物体(板书),分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分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

我们还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那么一个整体可不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呢?

通常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到答案。

生答:

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们叫做单位“1”(板书)

小结

看来,不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生质疑:

“1”上面为什么带引号

因为“1”可以代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不同于自然数“1”,在它上面加上引号,表示很特殊。

除了这些例子,你还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

--

(师:

刚才同学们举得都是一个物体的,还能举出一些别的吗?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看来真正理解了单位“1”,世界万物,小到一颗沙粒,甚至细胞,大到宇宙空间,我人研究谁,就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

那么你能结合刚才的这些例子,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叫分数呢?

同桌讨论

(刚才都是说分一个物体,还有没有别的啦)

不错,看来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下面我们看看数学家是怎样归纳的。

(放电脑,伴音乐)

请大家默读一下,比你们总结的怎么样?

语言简洁明了,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分数的意义”(板书)

闭上眼睛,再把这句话理解一下。

你能通过这些分数,说说分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呢?

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再次强调:

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注意:

回答问题的全面性

三、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分数(学生运用画图软件等).

四、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一道应用题可以用方程和算术两种方法解答.

  2.知道用两种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3.能够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

  90÷

3=  24÷

0.6=  12.6÷

3=  1.2×

4=

  16÷

2=  32×

0.3=  1.28÷

4=  3×

2.5= 

  

(二)口答

  +12=27  20-3=11

  4-6=18  3÷

4=6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7(课件演示:

列方程解应用题例7)

  例7.张老师到商店里买3副乒乓球拍,付出30元,找回1.8元.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多少元?

(用方程解,再用算术方法解)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用方程解:

              算术方法解:

  解:

设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元.  (30-1.8)÷

3

  30-3=1.8            =28.2÷

    3=30-1.8          =9.4(元)

    3=28.2

    =9.4

  答:

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9.4元.

  4.观察思考:

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点?

  

(二)做一做

  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和8千克梨,一共用了23.04元.每千克苹果1.92元,每千克梨多少元?

(先用方程解,再用算术方法解)

  1.学生独立解答.

  2.思考:

两种解法中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一)田勇的集邮册每页贴14张邮票,贴了6页,小波又送给他一些,现在一共有92张邮票.小波送给他多少张邮票?

  

(二)商店运来一些蓝毛衣和85件红毛衣,红毛衣的件数比蓝毛衣的2倍还多13件.运来的蓝毛衣有多少件?

  教师提问:

如果题目中不指定方法的话,用哪种方法做比较简单?

  (三)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下列应用题.

  1.每把椅子32元,每张桌子60元,买3张桌子和4把椅子,一共要用多少元?

  2.买3张桌子和4把椅子一共用了308元.每把椅子32元,每张桌子多少元?

  教师小结:

一般来说,顺思考的题目,用算术方法解比较简便;

逆思考的题目用方程解

  比较简单.

  五、课后作业

  1.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2.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一只蜂鸟重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一只麻雀重多少克?

  六、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7.张教师到商店里买3副乒乓球拍,付出90元,找回1.8元.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多少元?

               算术方法解:

设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元.   (30-1.8)÷

  30-3=1.8             =28.2÷

    3=30-1.8           =9.4(元)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在区别对比中,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搞清两种解法各自的特点。

  例7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各自的特点;

学习例7后,通过与做一做进行比较,学生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性;

最后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了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能力。

探究活动

数学魔术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表演魔术.

  魔术:

教师请学生任意选定1~12中的任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教师用教鞭在时钟的字盘上指点,并规定:

教师指一下,学生就在原先选定的数上加1.比如学生选定的数是10,教师点第一下,学生默念11;

点第二下,学生默念12;

如此下去,当学生加满20时,就喊“停”.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教师的教鞭恰好指在学生原先选定的数字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魔术的秘密.

  3.汇报讨论结果.

  4.仿照上面的魔术,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数学魔术.

  魔术揭秘

  假设学生所想的数是,当学生喊“停”的时候,教师已经指了下,而学生刚好在的基础上加了下,有+=20,则有=20-.根据魔术的结果,第下应恰好指在上,即第下应恰好指在20-上.从这个式子去理解,也就是说,第一下应指在19上,第2下应指在18上,……第7下应指在13下,第8下应指在12上,……,直到喊“停”为止.此时由于满足+=20,因此教鞭一定指在学生所想的数上.

人教版9册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部分

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阅读质疑。

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

 

1厘米

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地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然后学生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有:

(1)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不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有没有一个通用公式?

(3)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4)转化成的这些图形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

(析:

孔子曾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这里老师打破了学生等待老师提问的常规,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主题,通过阅读提出问题,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点拨激思

1.数方格的问题

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可以解答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接着问:

有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池塘,你来用数方格求它的面积。

学生小声笑了起来。

为什么笑?

老师问到。

学生说数方格太麻烦了,池塘也不好划分方格。

嗯,看来数方格求面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数方格方法的局限性这一认识的困惑与冲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生长点,使学生有了探究发现的空间。

2.转化的问题

你想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学生会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梯形行吗?

这时学生会有两种答案,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为什么不行?

老师追问,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必须转化成学过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三角形怎样才能转化成这些图形?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利用转化成这些图形来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这里把“新”问题转化成了“老”问题来解决,有效地把学法指导融入到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更真实的自主空间,无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三、探索解疑

学生操作,讨论,汇报。

1.转化的图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对折,两边也折转化成了2层的长方形。

2.解决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1)大小的关系

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2。

一个三角形转化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S

(2)底和高的关系

拼割前后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指底和高)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

高,它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

高÷

2

思路真清晰,为什么÷

2,谁还想说。

(学生依次讲拼成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情况)

(3)公式推导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谁能给大家说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底×

如果我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呢?

S=a×

(4)推导拓展

我们再来看第二组,你能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1:

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

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

学生2:

我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上面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

我是把一个三角形沿着两边的重点对折,然后又把底边的重点这样对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以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

这个方法怎样,谁来评价一下。

学生评价,太棒了。

我还有一种办法。

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

宽,长方形是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

把探究的权利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了不同的图形,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但达到了同一目的,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思维个性得到了发挥。

归纳小结

出示学习材料2,学生阅读后谈感想。

体会祖国的古代科学家得了不起,2000多年前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也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明同学们也很聪明,相信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到那时你们的名字也将载如史册,大家有信心吗?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回去继续反思整理,写出你们的反思报告。

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学后有什么感想,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

我还有什么疑问?

打算怎么办?

,把课后反思纳入到学习的系统连续的过程中。

总析:

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

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2.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以思维训练代替了重复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推导出公式,没有通过太多的练习却获得了超常规的解题能力。

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作者: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张海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

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

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

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媒体显示)

2.指出:

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

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

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

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

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

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

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

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

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观察、比较、测量)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

8个。

(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

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

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

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

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

(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

(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

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

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

四、全课总结

1.总结:

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

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

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

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