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5861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

《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柴侍御王昌龄文档格式.docx

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

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

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诗人以豁达的胸襟,安慰、劝告朋友,我们的友谊是永久长存的,不论别离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是永远在一起的。

补充资料

佳句退兵

唐朝的时候,苗人常来攻城。

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后的一天,听说苗人又来了,县太爷得到了这个消息,心里很着急,可是打又打不赢,跑又不敢跑。

他只好去求王昌龄出个主意。

王昌龄便去看个终究,果然见到苗将游世通的女儿带了三千女兵来到了芙蓉溪,要向他借无价之宝。

一会儿,王昌龄和他?

来的人被带到了女将面前,女将以为王昌龄不像自己心里想象的诗家天子,于是发脾气,要用箭射死他。

当时正是荷花开放的六月天,刚好落过一阵雨。

女将想试试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王昌龄,便要他就眼前的景色作一首诗,做不好的话就射死他。

王昌龄提了个要求:

苗汉和好。

说完他吟道:

“雨过芙池暑气凉,红莲花共白莲香,四维碧叶三分水,几个沙鸥破夕阳。

〞吟完,写在纸上并盖了个王昌龄的宝印,又折了红和白的两朵荷花送给了苗女,苗女见是真的王昌龄,心里好生高兴,就带兵回去了。

丹阳送韦参军唐·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

〔60字左右〕〔2〕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怎样将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含蓄动人的?

3.简析“秋〞字在“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的表达效果。

〔2分〕4.赏析最后两句,分析其中包含的感情。

〔4分〕答案:

〔1〕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

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

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2〕示例一:

这句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景物中寄寓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动人。

示例二:

这句诗语言精练传神。

如“尽〞,诗人长久独立江边,连点点寒鸦都飞尽了还不忍离去,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深长。

或如“悠悠〞,写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样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3.“秋〞字外表上写时令,实际上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说明愁绪。

〔要点:

时令与愁绪2分〕4.“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孤独、寂静,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思念之情,4分〕二: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2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

(1)“秋〞字用得好。

一语双关,外表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2)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第三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比照照应突出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

就连使人感伤的乌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了无限思念的深情。

情景交融,真切自然。

三:

⑴诗的一、二两句,是从哪两方面写送别的?

⑵仔细体会第三句诗中“望〞字的妙处。

⑶诗的末句“寒鸦飞尽水悠悠〞中包含了哪些感情?

参考答案⑴送别的地点“丹阳郭〞和送别的季节“秋〞。

〔意对即可〕⑵“望〞字传神地写出思念的神态以与绵绵的忧思;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下文“寒鸦飞尽水悠悠〞的景象。

〔意对即可〕⑶江面上寒鸦点点,这一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空虚的感情。

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对即可〕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诗人严维的七绝名作,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外两道,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

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补充: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与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学案五

与义《雨》鉴赏试题答案与赏析

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假如即假如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8、答案:

秋已降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假如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假如即假如离的感觉。

〔假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假如即假如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假如即〞指接近,始终表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

“假如离〞表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诗句分析

潇潇秋雨、西风吹衣,燕子南归、梧桐叶落,家徒四壁、京城繁华,秋心归依、游子思乡。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燕子南归勾起归家之思,梧桐叶落兴起失志之慨。

冷冷的秋风吹动远在异乡的人的衣衫,亦吹动了客居之人的思绪。

不禁感觉秋风无比的凉,“一凉恩到骨〞即一股凉凉的秋风恩入骨髓,身心俱冷,本在繁华京城却是闲居之人。

怎能不升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伤和悲慨呢?

颈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描写法描写雨的,请简要分析。

〔5分〕意思:

那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我不禁想到自己家徒四壁,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

〔2分〕描写法与分析: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的。

酒楼秋望〔宋〕华岳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

南宋爱国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南宋国势跕危之际。

〔1〕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意象,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3分〕〔2〕颈联中“摇〞“软〞二字用得妙,请结合尾联简析其表达效果。

(4分)

〔3〕.本诗颔联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

〔1〕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1分〕,勾勒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

〔2分〕〔2)“摇〞:

写花枝随风摇摆,好似人在舞动着帽子;

“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格外柔软。

〔1分〕“摇〞“软〞二字融花与舞为一体,写出了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时忧国之心情。

〔1分〕〔3〕.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清楚。

〔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心的愁苦之情。

〔1分〕〔4〕.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2分〕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外表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如此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2分〕二:

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5分〕参考答案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②色彩鲜明艳丽。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心的愁苦之情。

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

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外表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如此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1.请简要分析“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的妙处。

2.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抒情方式有何异同?

概括本诗抒发的感情。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②色彩比照、映衬。

③:

白描。

点出“秋水〞“天〞“暮霞〞“日〞的意象,不加渲染,却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

④对偶。

“秋水〞“暮霞〞相对,“碧〞“红〞相对,“连天一色〞“映日三竿〞相对,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

⑤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表达诗人心的愁苦之情。

〔景情关系2分,写景手法与其效果写出两点得4分,共6分〕

2.同:

《过零丁洋》尾联与本诗尾联前句均为直抒胸臆。

〔2分〕异:

本诗尾句为间接抒情。

〔1分〕情感表达:

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外表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如此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

湖上即事>

>

赏析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诗的第二、三联主要采用何种表现写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何种情趣?

这种情趣在尾联是怎样突显出来的?

诗歌的第二三联主要用了拟人和比照的手法。

将葑草、柳条、歌,笛四种事物比拟做人,使诗歌活泼有人情味。

而这四种事物,前两个互相比照,后两个互相比照,表现了诗歌的工整。

这首诗抒发了对美好风景的无限留恋,也表达出了诗人洒脱,随性,自由的性格。

“无穷〞和“莫尽〞诉说出诗人的留恋和不舍。

“酩酊〞、“浮生〞表现出诗人心态平和,洒脱的性格。

【和教案结合讲p248】

雨过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1〕本诗的颔联是怎样写“雨过〞之景?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A.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能力层级D

〔1〕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2分〕,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的宁静、秀丽画面〔1分〕。

〔2〕答案一:

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1分〕。

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3分〕,委婉地表达了心的凄凉与心酸。

答案二:

不同意。

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前三联描写天夏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2分〕,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1分〕。

晚晴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商隐自838年身陷党争后,遭到牛党的不断排挤。

后来被迫离开京城,跟随亚刭当幕僚,获得信任,在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和精神的解放后,暂时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晚晴指初夏久雨后转晴的一个傍晚。

夹城:

城门外的曲城幽草:

幽暗地方的小草高阁:

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

高远深居俯夹城:

初夏凭高远眺所见的晚晴。

俯:

俯临。

夹城:

城门外的曲城。

1、诗中的“晚晴〞是什么意思?

诗人特别“重晚晴〞明确了什么?

2、诗中的“晚晴〞有何特殊的人生含义?

一个“重〞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诗中的“晚晴〞是指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增彩生辉。

晚晴虽然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常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

从这里,可以体味到诗人分外珍重美好而短瞬的事物的感情以与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晚晴〞象征着人生中一段虽短暂却美好的时光。

从诗人“重晚晴〞的“重〞字上我们体味到的不是惆怅,而是一种分外的珍重,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背景:

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亚到当幕僚。

亚对他比拟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

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赏析:

《晚晴》是唐代诗人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

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

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如此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

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有致,不平板,不单调。

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

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与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与。

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

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

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

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

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

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

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

落叶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

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

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

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

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

〔5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

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6分〕参考答案:

1.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

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

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

2.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

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

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

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吴嘉纪面对落叶或许就产生同样的共鸣。

秋天本来就有两分凉意,而暮秋又平添了两分凉意,而暮秋的夜晚就再增加了两分凉意,暮秋的夜晚更加上清冷的月光就再增加了两分凉意。

这不由得引发诗人的感慨:

“枝上曾几日〞,满树繁叶,曾在青青枝头绿了几日,就发黄变脆,随秋风纷飞飘坠,散落在洒满月光的庭院之中,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

大有“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况味。

这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衬托出夜晚的幽静冷清;

但在白头老翁听来,却是惊心动魄。

一惊时间的推移,一转眼又是一年秋风起,诱发了诗人的悲哀,令人联想起那首叫《时间都去哪儿啦》的歌,“时间都去哪儿啦,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二惊生命的流逝,曾几何时,已经是青春不再,两鬓如霜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啦〞;

三惊人生之衰老,叶落明年还会再生,人老如此不会返老还童,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但这首诗与别的悲秋诗不同的是,它没有落在“悲〞字上。

尾联“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

其实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

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

《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所以,人应当从容面对死亡,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达观不是乐观,它是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第三种态度,它不表现为春风满面喜笑颜开,达观应当是眉宇舒展心态安详;

达观就是更透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能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放得下。

达观的人才能够做到: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情感类p252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

寄府县僚友[注]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不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刺史。

这首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县丞时的僚友。

〔1〕诗歌的颔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说明。

〔2〕请你对诗歌的尾联作一简要赏析。

〔3〕本诗写景有情思,有寄托,而重在传神写意。

试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析本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答案:

〔1〕颔联是从细微处写景的。

寒树假如隐假如现于远天外,夕阳忽明忽暗于乱流中。

诗人的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