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5797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Word下载.docx

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国民储蓄

2.假定一厂商将其产品的价格从目前的20元调到20元以上,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将变得很大;

若将价格调整到20元以下,则需求弹性又变得很小。

要求:

(1)试画出需求曲线;

(2)解释厂商将对产品价格保持什么态度。

3.利润最大、亏损最小的原则为什么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定理?

为什么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该定理可以表述为MC=P?

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各国(如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各成员国等)中央银行在实践中是如何加以克服的。

5.试结合我国的实践分析政府发行公债以弥补财政赤字的利弊。

6.简述目前西方经济学各主要流派的基本共识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加以评析。

 

试题答案

1.现代主流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放弃“新古典综合”的名称后的自称,又称为现代经济学。

以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西方经济学体系内部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调和之处。

有鉴于此,新古典综合派逐渐确立。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该学派把包括第一和第三次修补的传统经济学作为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第二次修补的凯恩斯主义称为研究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

认为:

前者是以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后者则着重研究各种不同水平的就业量的情况,因此,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中,而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代表同一理论体系所涉及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给新古典综合派以沉重打击。

新古典综合派不仅无法解释滞胀的存在,而且也提不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可能并存,同时据其理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时会带来自相矛盾的后果。

许多西方经济学中的其他派别纷纷对该学派进行抨击和责难,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已经放弃了“新古典综合”的名称,自称为现代经济学或现代主流经济学。

他们除了维持原有的基本观点外,还尽量吸纳其他派别的论点,特别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这样,现代经济学成为缺乏统一理论体系的各派学说的混合物。

(王晓晨做,6.9)

2.序数效用:

是分析消费者行为时,以序数来度量的效用。

序数是指第一、第二、第三……,序数只表示顺序或等级,是不能加总求和的。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个有点类似于香、臭、美、丑那样的概念,其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基数效用的特征是多余的,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它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

在现代微观经济学里,通常使用的是序数效用的概念。

3.边际技术替代率:

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人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人数量。

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

式中,△K和△L分别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

由于劳动替代资本,两者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即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斜率,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

4.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

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

正常利润是隐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5.长期总成本曲线:

表示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的曲线。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如图:

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LTC曲线和一条STC曲线的相切点,该ST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总成本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

它表示:

当产量为零时,长期总成本为零,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总成本是增加的。

而且,长期总成本LTC曲线的斜率先递减,经拐点之后,又变为递增。

6.博弈均衡:

指博弈中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状态。

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

在每一个博弈中,都至少有两个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

作为博弈的结局,每个参与者都得到各自的报酬。

每一个参与者的报酬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博弈论得主要均衡战略有:

占有策略均衡、纳什均衡、最大最小策略和反复博弈下的均衡解。

7.边际产品价值:

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在生产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

它等于边际物质产品(MP)与价格(P)的乘积,即VMP=MP·

P。

因为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多,其边际物质产品递减,从而边际产品价值也逐渐下降,所以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为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8.基尼系数:

是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

如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

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

9.一般均衡:

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

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

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

完全竞争的市场;

资源具有稀缺性;

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

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

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

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

10.寻租:

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已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的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

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

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认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受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变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

11.市场失灵:

指市场机制的运转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

②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

③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

④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

⑤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

⑥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

等等。

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加以克服。

12.科斯定理:

是科斯最早在1960年提出的采用产权纠正外部性的办法。

科斯定理的含义是: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等等也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或者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加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13.政府支出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在三部门经济中,

式中,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是收入变动,

是政府支出变动,

是边际消费倾向,

是边际税率。

14.加速原理:

是关于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

当满足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资本-产出比不变的两个假定前提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要求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

也就是说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

其含义包括:

①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

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若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率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

②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

③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

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

即使产量的绝对地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

④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

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

⑤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

15.经济周期:

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的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的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的高度,进入繁荣。

衡量经济周期出于什么阶段,主要根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的指标的波动。

经济周期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

国内生产总值960

(3)国民储蓄。

解: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

即:

NDP=960-(160-60)=860。

(2)由Y=C+I+G+NX,可知:

净出口NX=Y-C-I-G=960-600-160-192=8。

(3)由Y=C+S+T,可知:

国民储蓄S=Y-C-T=Y-C-(G+BS)=960-600-(192+6)=162。

P

答:

(1)该厂商的需求曲线如下图:

20

Q*

Q

(2)该厂商将保持其产品的价格在20元。

因为:

如果提高价格,则需求弹性很大,这使得产品的销量锐减,总收入减少;

如果降价,则由于需求弹性很小,产品的销量不会增加多少,总收入也会减少。

(1)如图。

首先在图中寻找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生产均衡点。

图中,有某完全竞争厂商的一条短期生产的边际成本SMC曲线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Pe出发的水平的需求曲线d,这两条线相交于E点。

那么,E点就是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生产均衡点,相应的产量Q*就是厂商实现最大利润时的均衡产量。

这是因为,具体地看,当产量小于均衡产量Q*,例如为Q1时,厂商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有MR>

SMC。

这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总收益的增加量大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是说,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可以使利润得到增加。

所以,如图中指向右方的箭头所示,只要MR>

SMC,厂商就会增加产量。

同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边际收益MR保持不变而厂商的边际成本SMC是逐步增加的,最后,MR>

SMC的状况会逐步变化成MR=SMC的状况。

在这一过程中,厂商得到了扩大产量所带来的全部好处,获得了他所能得到的最大利润。

相反,当产量大于均衡产量Q*,例如为Q2时,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有MR<

这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小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是说,厂商增加产量是不利的,会使利润减少。

所以,如图中指向左方的箭头所示,只要MR<

SMC,厂商就会减少产量。

同时,随着产量的减少,厂商的边际收益仍保持不变,而厂商的边际成本SMC是逐步下降的,最后MR<

SMC的状况会逐步变成为MR=SMC的状况。

在这一过程中,厂商所获得的利润逐步达到最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不管是增加产量,还是减少产量,厂商都是在寻找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而这个均衡产量就是使得MR=SMC的产量。

所以说,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可以用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来表示。

因为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他们是价格的接受者,也就是说,MR=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又可以写成P=MC。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P,完全竞争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Q,使得P=MC成立,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或者亏损最小。

(1)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有:

①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

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

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

②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在一定时期内本来的1美元也许可完成2美元交易的任务,这无异在流通领域增加了l倍货币供给量。

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减少1倍,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

反过来说,当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LM曲线就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

③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

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

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是反衰退,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

④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汇率浮动,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

若实行固定汇率,中央银行为使本币不升值,势必抛出本币,按固定汇率收购外币,于是货币市场上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使原先实行的紧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2)各国中央银行克服货币政策局限性的方法

为了稳定本国的经济局面,各国(如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各成员国等)在实施货币政策时都非常谨慎,同时采取了很多克服货币政策局限性的方法。

具体来说,所采取的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从1998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前后多次共增发5100亿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连续八次降息、增加货币供给量、改善信贷结构、促进商业银行改革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对扩大内需、改善通货紧缩形势、促进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可以说是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情况下的“双松”政策在中国特殊实际中的一次具体运用。

②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基本完成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特别是公开市场业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地克服了货币政策地局限性。

由于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高效、引起经济振荡小等特点,能够有效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1998年公开市场业务累计交易量为2827亿元,2001年达到16781亿元,增长了4.9倍。

特别是1999年,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新增基础货币的52%。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已经发展成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最主要的工具。

由此可见,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不可或缺的阵地与依托。

③考虑时滞的影响

为消除或减小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货币当局就可根据期初的预测值,考察政策生效的状况,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必要的调整,从而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假定政策的大部分效应要在较长的时间后产生,在这段时间内经济形势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可能会变得相反,这样就很难证明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能否实现,甚至还可能成为扩张通货膨胀或者加剧经济紧缩的助推器。

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时滞的影响,以正确地选择实施的时机并预期政策实施的效果。

④货币政策转变中的谨慎态度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一样,对美联储升息保持谨慎关注的态度。

2004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维持所有关键利率不变。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表示,从中长期趋势看,欧洲央行保持欧元区物价稳定的目标并未受到威胁。

不过,欧洲中央银行将密切跟踪欧元区物价下一步的波动情况。

日本中央银行总裁福井俊彦也表示,对日本消费物价走向感到乐观,但短期内日本央行仍将坚持扩张性货币政策,并高度关注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情况。

⑤重视人们的预期

随着世界经济速度的明显加快,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货币政策也正在转向。

逐步提高利率,适当紧缩银行已经渐成趋势,世界正在逐步进入一个较高利率的时代。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美联储的加息决定不会改变人们对美国经济向好的预期,如果再考虑到价格调整的粘性,这种微小的利率变化有利于遏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但不会对消费支出产生太大的影响。

因为投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要大于产出,而产出对利率的敏感度又要大于消费。

公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以为预算赤字融资,使赤字得到弥补,然而,政府发行了公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未清偿的债务会逐渐累积成巨大的债务净存量,这些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中一个十分可观的部分。

一国政府预算的总赤字等于非利息赤字(由不包括利息支付的全部政府开支减全部政府收入构成)和利息支出的总和,因此,即使非利息赤字为零或不变,只要利息支出增长,总赤字也会增加。

赤字的增长如果仍是通过债务融资予以解决,则利息支出又会增加,使赤字进一步增加。

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赤字增长引起债务增长,债务增长引起利息负担增长,使赤字进一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使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逐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庞大的并且增长着的政府债务,西方经济学家对公债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债无论是内债还是外债,与税收一样,都是政府加在公民身上的一种负担。

这是因为公债和私债一样要还本付息,这样就必须用征税和多发行货币办法来解决,其结果必然是公众负担增加。

他们还进一步认为,公债不仅是加在当代人身上的负担,而且还会造成下代人的负担,因为老债往往是用发行新债来偿还的,因此,公债的债务负担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然而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外债对一国公民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这必须用本国的产品来偿还外债的利息;

但内债则不同,因为内债是政府欠本国人的债,也就是“自己欠

自己的债”,因而不构成负担。

况且,政府是长期存在的,会用发新债的办法还旧债;

即使用征税办法来偿还公债,也只是财富再分配而已,对整个国家而言,并未有财富损失。

至于公债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他们认为也不构成负担。

理由是发行公债可以促使资本更多地形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给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消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多次发行国债。

其中内债的发行大体分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初期发行的公债,又分两个阶段:

(1)1950年,建国伊始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行了价值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2)1954-1958年,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先后发行了五次经济建设公债,共计35.44亿元。

第二个时期是1981年至今。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摈弃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错误思想,大力建设国债制度、科学地确定国债规模,并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不断地强化国债的作用,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发行的国债种类有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保值公债、特种国债、财政债券、特种定向债券、转换债、特别国债、专项国债等10余种,并以前者为主。

1981-1999年累计发行各种内债17923.72亿元。

这19年国债的发行弥补了改革以来出现的财政赤字,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而谨慎地利用了国外资金,:

第一次较大规模借入外债是二十世纪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