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5558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料Word下载.docx

选择题

1・含油气盆地:

是指具备成炷要素、有过成姪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

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

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

(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

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

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

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陆壳30-50km洋壳5-12km

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可分为三层:

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

岩石圈:

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110-150Kmt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

岩石圏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100如的地震低速带。

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

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売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

(1)大陆地壳

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

2、具有双层结构

3、厚度大(30-50km)

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

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

6、地质构造复杂

(2)大洋地壳

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

2、具有单层结构

3、厚度小(5-12km)

4、时代新、分布时代短

5、洋壳成分相当于玄武岩类

6、地质构造简单

4.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瀑移说”T“海底扩张说”T“板块构造说”)

(1)大陆漂移说

提岀人物

早期法国学者施纳德提出轮廓;

后来美国地质学家泰勒等曾经论证过大陆漂移。

一般公认德国气象学家和极地探险家魏格纳是大陆漂移的创始人。

(1912)要点

a.假设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一泛大陆(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b.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所以以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一泛大洋(古太平洋),以后大陆分离,形成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收缩形成现今的太平洋。

c.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就象大冰山一样沉浮在较重的硅镁质岩浆里,大陆就在硅镁层上漂移,当大陆漂移时,前方的洋底被大陆所掩盖,后方的硅镁层洋底不断增生岀来。

d.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

向西漂移的力(天体引潮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证据

a.地形(大陆的拼合)

b.古生物的证据

c.地层及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

d.古气候证据

e.古冰川证据

f.磁极

g.同位素年龄

(2)海底扩张学说

提出人物

赫斯--“开普•约翰逊”号军舰指挥官I960年提出,迪茨1961

要点

a.大洋中脊(或中隆)是地幔对流物质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的地带,洋壳在中脊连续产生而把大陆向两侧推开。

b.在地球体积基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必须有一部分洋壳在地表的另一地区等速消亡,洋壳就在贝尼奥夫带重新插入地幔。

c.根据有关证据,海底扩张的速度约为2cm/a,这就意味着占地球表面积2/3的大洋壳是在地球历史5%的时间内(2亿年)内形成的,即大洋是年轻而短命的。

另一方面,大陆尽管永远存在,但却只是被动地被拉开、合拢或彼此滑移,各大陆仿佛坐在传送带上,在对流层上慢慢移动。

d.海底扩张的最主要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证摇

a.磁异常条带

b.海岭、火山岛链

C•深海钻探(沉积物、洋壳年龄、热流量)

d.转换断层

地质学界把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及深海钻探并列为海底扩张的三大证据。

(3)板块构造理论

基本原理是1967〜1968年由法国的勒皮雄、英国的麦肯齐确立。

1968年6月法国地质学者勒皮雄根据海沟、扩张脊的分布和转换断层的特征,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1973年,威尔逊把所有这些成果总结成了一个术语一威尔逊旋回。

a.固体地球的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一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b.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为数不多的刚性板块组成,彼此镶嵌排列,井以每年若干厘米的速度相对移动,其边界有三种类型,地壳变形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变形性质与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关。

c.板块沿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符合欧拉几何学原理,可以用一选定轴的简单旋转运动来描述,在全球范围内,新板块的增生和旧板块的消亡总体上应该是相互补偿的。

d.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谥可能的一种机制是地幔对流。

证据(没找到)

5.劳亚、冈瓦纳古陆.特提斯洋

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

两亿年前(C-P)的联合古陆

特提斯洋(古地中海):

古特提斯:

晚古生代(D)到早中生代(T),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洋盆。

20世纪中期以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带的地质调查,发现了冈瓦纳大陆和古亚洲大陆之间存在的二叠纪和更早时期的洋盆沉积记录。

新特提斯:

古特提斯消减后,在冈瓦纳大陆北侧与欧亚大陆南缘之间发育的洋盆。

新特提斯洋盆的开裂主要从侏罗纪开始,井在侏罗纪晩期至白垩纪早期达到鼎盛时期。

在中国境内,该主洋盆残迹见于雅鲁藏布缝合带。

新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消亡,形成了一条全球规模的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造山带。

6.板块构造大事件(注意人物、国fih年份)

1912年,魏格纳(德国)提出大陆漂移说;

1962年,赫斯(美国)和迪茨(美国)独立地提岀了海底扩张说;

1963年,瓦因(英国)和马修斯(英国)首次用海底扩张说解释了海底磁异常条带;

1965年,威尔逊提岀了转换断层的概念,这个天才般的解释一下子就让海底扩张说在地质学界占据了主流地位。

1967年,海底扩张说已经得到了大量资料的支持和全世界地质学家的广泛承认,因而被普遍认为是地质学研究史上的关键转折性一年。

1968年,勒皮雄(法国)的“板块构造论”便自然而然地应声而岀。

7.板块与板块边界.大陆边缘

(1)1968年6月法国地质学者勒皮雄根据海沟、扩张脊的分布和转换断层的特征,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

离散边界、聚敛边界、转换边界。

(3)两种类型的大陆边缘

A.主动大陆边缘

I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洋内弧沟系。

II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大陆岩浆弧与大陆衔凑于一体,故称为陆缘弧沟系。

B.被动大陆边缘

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位于板内,其两侧的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统一的板块。

8.威尔逊旋回与盆地演化关系

定义

威尔逊根据古陆的分合演化,把目前见到的东非大裂谷一红海一大西洋的扩张阶段及太平洋一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大洋收缩消亡过程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大洋产生到消亡的洋陆演化模式,称为“威尔逊旋回“。

发展阶段及其性质

1.萌芽阶段

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坏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2•初始阶段

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己经出现洋壳。

如:

红海、亚丁湾

3.成熟阶段

由于人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徐,所以人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

4.衰退阶段

犬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

5.残余阶段

随着洋秃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仙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

6.消亡阶段

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枳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3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

与盆地演化的关系

大陆内裂谷盆地一大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

断陷

新生大洋

坳拉谷

转换伸展盆地

成熟大洋残留洋前陆盆地

I弧前盆地体系弧后盆地体系

周缘前陆盆地一造山后前陆盆地

9.克拉通盆地

基本概念

克拉通:

大陆地壳上的古老而稳定的部分,在最近至少5亿年内的大陆和超大陆的会聚和分裂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克拉通盆地:

在经典大地构造意义上是指近似刚体的大陆板块或稳定的地块内部发育的沉积盆地。

广义的克拉通盆地:

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内部和克拉通周边坏境的盆地。

本课程所描述的克拉通盆地:

克拉通内盆地,包括位于结晶基底之上的简单克拉通盆地和位于早期形成的夭折裂谷或其它类型盆地之上的复杂的克拉通内盆地(克拉通内断拗盆地)。

类型划分

构造位置:

克拉通内部盆地、克拉通周边环境盆地。

演化期次:

克拉通内简单盆地、克拉通内断拗盆地。

动力背景:

裂谷拉张型、拼拉缝合型、造山褶皱型、稳定结晶型。

克拉通内盆地一般特征

a.盆地宽缓、均匀下凹、剖面对称•长宽比一般1:

1-2:

1;

b.地壳较薄、镜象关系;

C.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

d.构造简单、发育正断层;

e.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一致;

f.底部的凹陷部位富含有机质,油气离心式运移,沿盆地的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有地层一构造复合类型的圏闭。

克拉通内简单盆地特征

1•总体特征:

该类盆地浅而宽阔,形似盘碟,构造简单,沉降速度慢,沉积厚度小(3000-4000m)e2.具体特征:

(1)盆地宽阔,大致均匀下凹。

翼部一般平缓地过渡到周四台地而没有明显的构造边缘;

整个盆地的横剖面基本上对称;

(2)盆地范围内地壳厚度较薄。

盆地基底形态与莫霍面的起伏常成镜像关系,即盆地基底下凹地方正是莫霍面上隆之处、反之亦然;

(3)地温梯度高;

(4)造山变形作用不强烈,盆地内构造简单,褶皱平缓,断层断距不大,这可能由盆地收缩变形或不断增长的沉积负荷引起的均衡调节作用;

(5)正断裂发育,盆地下部层位常有盆地基底下沉早期阶段的迤艷造;

隐伏的地堑走向通常显示出三叉分裂型式;

(6)在盆地底部被分割成隆起和凹陷的情况下,凹陷部位常有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层,油气运移方向是离心式的。

沿盆地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地层一构造复合类型的圈闭。

10.断陷盆地与拗陷盆地的区别(热体制)

断陷盆地一受断层控制并发生快速沉降、沉积的盆地。

(热隆张)

拗陷盆地一由于地幔拱升后热沉降而形成的盆地,平面呈圆形或碟状,发育在稳定地块上,沉积比较稳定、沉积速度慢。

(热沉降)

断坳盆地构造、圈闭类型

断裂构造(断块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背斜油气藏)

背斜构造(普通背斜油气藏、逆牵引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断背斜)

潜山构造(古潜山油气藏)

底辟构造(盐、泥或流体底辟油气藏)

火成岩构造(火成岩油气藏)

不整合构造(不整合油气藏)

反转构造圈闭……

(断陷盆地除了普遍发育上述构造圈闭外,还发育大量非构造圈闭:

隐蔽圈闭等)

们•裂陷盆地

裂陷作用

指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且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断陷的地质作用过程,或造成岩石圈“伸展构造”的既“裂”又“陷”的构造过程。

裂谷

是由于整个岩石圈遭受伸展破裂而引起的狭长凹陷

裂陷盆地:

有些区域的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并不是发生单个“裂谷”构成“狭长的巧冗降带,而是由大量的“裂陷"

构成大范围的沉降区,这种构造单元统称为“裂陷盆地“。

主动被动裂陷区别

主动裂陷作用:

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主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

裂陷过程是对软流圈和地幔深部热物质主动上涌的反应。

(东非大裂谷成因)

被动裂陷作用:

力源是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区域水平引张力,地壳或岩石圈的裂陷伸展也可能导致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的被动上涌。

(美国西部RioGrande裂谷可能成因)

主动裂陷:

“热隆起”-“火山活动”T“裂陷盆地形成”T“热沉降”等构造事件序列。

被动裂陷:

“裂陷盆地形成”T“热隆起”T“火山活动”T“均衡沉降、热沉降”等构造事件序列。

在裂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中,裂陷作用既有“主动”成分,亦有“被动”成分,并且在不同阶段可能表现为以不同的动力学机制占优势。

(可通过裂谷作用与火山作用时间对比分析鉴定)

裂陷作用强度与盆地发展序列

a.张应力不足以造成脆性破裂,岩石圈均衡下沉,无断裂或少断裂。

(拗陷)

b.热源供应中断,岩石圈冷却收缩引起热沉降。

(断拗盆地)

C.热源充足,裂谷继续伸展…….(三叉裂谷、坳拉谷、被动大陆边缘和新生大洋)世界上主要裂谷盆地

东非大裂谷(地堑系)、菓茵地堑系、贝加尔地堑系、汾渭地堑系、早期渤海湾盆地

12.坳拉谷

指从克拉通大陆边缘开口,向克拉通内部逐渐变窄、两边受断裂围限的楔形凹槽大地构造背景

岀现在大陆边缘的凹入部位,与陆缘近于垂直相交;

近陆缘处活动性大,越向大陆内部下陷幅度越小,直至最后消失。

古今构造位置

古:

位于造山带一侧,伸入到陆块内的褶皱变形的大型沉积体和山系。

现:

濒临大洋伸入到大陆内狭长的深凹槽。

演化模式

随着大陆的分裂(a)形成坳拉谷(b)坳拉谷成因及演化模式

末期坳拉谷关闭反转形成拗拉槽,由拉张作用转变成挤压作用,物源反向

沉积特征

起始为碱性玄武岩充填,随后为粗碎屑砂砾岩及泥质岩覆盖,有时发育碳酸盐岩夹膏盐沉积,其特征与大陆边缘相的沉积十分相似。

在出口处发育大型三角洲和一系列的滚动背斜构造,井随着三角洲向海推进,滚动背斜成排成带分布。

物源方向

与油气关系(以尼日尔三角洲为例)

沉积特征:

有机质丰富,砂体发育。

构造特征:

泥底辟、滚动背斜、岩性圈闭发育。

成藏条件:

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

13.被动大陆边缘:

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型大陆边缘、不活动大陆边缘、尾部大陆边缘),指在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是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

演化特征

a.被动大陆边缘的生成源于上地幔物质上涌,减薄了的地壳通过铲状正断作用形成复杂的地堑系;

b.来自上地幔的熔岩沿裂隙上升,形成洋壳。

破裂不整合标志着陆壳断开的时间。

c.随着洋盆扩大,外侧陆壳逐渐远离洋中脊井冷却沉陷,造就了其上巨厚的被动陆缘沉积岩系。

向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

a.初始期一断陷小;

b.青年期一断陷规模较大,沉积广、珊瑚礁、藻碓;

c.壮年期—断陷消失,厚度巨大的沉积体,具补偿性前积,底辟、逆牵引构造普遍发育;

d.老年期一褶皱造山一形成与挤压作用有关的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

炷源岩:

陆架和陆坡上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和碳酸盐岩;

沉积:

厚度大、空间展布广、产状较稳定;

构造:

内部发育同生断层、底辟构造和滚动背斜等。

分布

非洲边缘(北部除外)、澳大利亚西部和印度半岛的南部边缘、北美东侧的大西洋沿岸(现代正在发育,形成于美洲与非洲分开后的晚三叠世)。

主被动大陆边缘的比较

主动大陆边缘:

是指汇聚型大陆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环太平洋沿岸的大陆边缘属于这类构造环境。

基本特征:

火山岛弧(山弧)、海沟、倾斜地震带。

被动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

离散型(张)

汇聚型(挤)

地震活动不明显

地震活动明显

构造变动弱

构造变动强烈

14.岛弧盆地(看图填空)

15.

大洋内部岩浆弧伴生的沉积盆地

大陆边缘岩浆弧伴生的沉积盆地

16.逆冲推覆构造

17.

逆冲断层的几何特征与地层相关变形

世界主要造山带(碰撞带):

加里东一阿帕拉契亚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阿尔卑斯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

逆冲推覆构造是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有以下几点:

a.扩大含油气面积

b.逆冲作用影响油气生成、运移、聚集

c.逆冲作用影响圈闭类型

18.复理石与磨拉石

复理石:

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

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斜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磨拉石:

又称磨拉石建造:

板块碰撞(陆一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

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19.

走滑盆地

A.平行扭动

B.转换挤压(压扭)

导致剪切现象与局部或区域上升断层、逆冲断层、推覆体及局部不整合挤压构造伴生的会聚-斜向应力。

C.转换拉张(张扭)

导致张扭断层发育和各种沉积盆地形成的离散-斜向应力。

花状构造

是走滑断层的浅层表现形式,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

压扭应力场下产生,大多数的断层具有逆断距,地层总体表现为背形特征。

负花状构造:

张扭应力场下产生,大多数的断层具有正断距,地层总体表现为向形特征。

a.走滑伸展盆地(拉分盆地、楔形逃逸盆地、伸展弯曲盆地)

b.走滑挤压盆地(又称走滑型前陆盆地)

c.走滑旋转盆地

拉分盆地

是发育彊为广泛的走滑盆地类型之一.呈菱形或矩形.主要形成在两条近平行的走滑断层之间.断层呈雁列状阶步叠接,断层之间发育伸展盆地.在右行右阶或左行左阶条件下形成。

(例:

死海、死谷、莺歌海、宁芜等盆地。

死谷成因

图利足亚死谷横因解徉(«

BurchifeJ,B.C.»

lStewnrt,J.H.)走滑盆地特征

1•盆地范围小,平面呈菱形或狭长形;

2.剖面为陡倾的断层围限;

3.盆地内以正断层为主,也有逆断层和花状构造;

4.以张扭性应力为主;

5.地壳薄,具镜像倒影关系;

6.热流值高,有火山活动;

7.沉积物与物源区错位,发育冲积扇和三角洲;

8.沉积沉降速率快.沉降中心转移;

9.油气较丰富。

简答题

1.克拉通盆地

克拉通内简单盆地

形态特征:

盆地浅而宽缓、形似盘碟,平面上近圆形.大致均匀下凹。

翼部一般平缓地过渡到周四台地而没有明显的构造边缘;

整个盆地的横剖面基本上对称。

基底、镜像关系:

盆地范围内地壳厚度较薄。

基底形态与莫霍面的起伏常成镜像关系,即盆地基底下凹的地方正是莫霍面上隆之处、反之亦然

热流值:

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

构造(断裂特征):

构造简单,造山变形作用不强烈。

盆地内构造简单,褶皱平缓,断层断距不大,这可能由盆地收缩变形或不断增长的沉积负荷引起的均衡调节作用。

发育正断层。

盆地下部层位常有盆地基底下沉早期阶段的地堑构造;

隐伏的地堑走向通常显示岀三叉分裂型式;

沉积特征(相带分布):

沉降速度慢、沉积厚度小,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一致,理想的湖泊沉积体系、岩相呈环带状分布

油气特征:

在盆地底部被分割成隆起和凹陷的情况下,凹陷部位常有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层,油气运移方向是离心式的。

沿盆地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地层一构造复合类型的圈闭。

总体来说大型油气田较少见,

克拉通内简单盆地实例分析(密执安盆地):

a.平面上近圆形,沉积厚度小(3000-4000m),盆地宽度大

b.盆地构造简单,仅见北西一南东向的背斜带。

沉积物:

河流相、海相砂页岩,海相碳酸盐岩和蒸发岩。

c.理想的湖泊沉积体系、岩相呈环带状分布

d.正断裂发育,盆地下部层位常有盆地基底下沉早期阶段的地堑构造;

隐伏的地堑走向通常显示出三叉分裂型式;

克拉通内斷坳盆地

典型实例:

松辽盆地

在海西褶皱基底上堆积了5000m以上的中新生代地层。

盆地范围内厚度较薄,大约29-33km,盆地基底形态与上隆的莫霍面成镜像关系。

盆地内地温梯度较高。

构造简单,中部发育有近南北向的长垣构造。

盆地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热隆张裂阶段

古生代末期的构造运动使松辽地区大范围上升,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有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侵入,岩石圈热隆张隆起。

处于被剥蚀阶段,并开始发育张裂,井有小规模的断陷,充填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2)裂陷阶段

在地壳减薄拉张作用下,形成一些地堑地垒断阶带,外形近似三叉分枝。

(3)坳陷阶段

松辽地区快速稳定沉降,并伴有间歇性上升。

湖盆面积大大超过地堑范围,沉积有较厚的港湘黑色泥岩,良好的生油层系。

发育多条河流三角洲。

(4)萎缩褶皱阶段

盆地全面缓慢上升,湖盆明显收缩。

沿河床和砂体分布的地方形成背斜构造,并且隆起幅度不断增大,形成现今的长垣面貌

製谷系或地堑系

(1)构造上受地堑、半地堑控制,有的呈三岔分枝,多数发育在区域隆起上,与地幔上隆有关。

地貌上为殃长的谷地。

(2)生长断层发育

(3)以碱性、偏碱性基性岩或双峰态的玄武岩-流纹岩的火山活动为主

(4)一般情况下热流值高。

(5)有浅源地震活动。

(6)堆积陆相碎屑岩,主要是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湘砂泥岩。

湖盆缓坡可见生物灰岩,湖盆中有生油岩和音盐岩。

湖盆底部和边远有红色粗碎屑岩。

早期渤海湾盆地

(1)张裂前地幔隆起阶段

与渤海湾盆地形成有关的最早的玄武岩喷发时代为7000万年以前。

最早的大陆裂谷红层发育于古新世。

因此,控制这些岩石组合的地幔隆起带的发育不晚于古新世,可能在中生代末期。

(2)大陆裂谷阶段

地幔隆起带进一步活动,地壳产生张裂,地堑发育,沉积一套大陆红层组合,有大陆拉斑玄武岩或碱性玄武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