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5369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

历来存在的两种错误的教育起源理论:

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教育生物起源论;

以美国孟禄为代表的教育心理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庠、序、

校等;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育内容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后者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多方面的教育。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前者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

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各科都贯穿神学;

后者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3)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概况;

出现的新的改革;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三)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

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

[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

[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德]瓦·

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二)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学的价值

(一)科学解释教育实践

(二)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思考题:

1.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构成教育的要素有哪些?

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与老鼠一起长大的猫不吃老鼠。

这是否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4.简述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5.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也是一个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请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教育功能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功能的体现,知道教育不仅有正向功能还有负向功能,不仅有显性功能还有隐性功能,从而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能够从宏观上进行认识,对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正确的解读。

(1)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教育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的概念;

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2)本章难点是教育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系统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1.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3.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

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与教育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与教育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与教育

7、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与教育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的体现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二)教育经济功能的体现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政治功能的体现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要中介。

2、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的体现

1、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的人口调节功能

(一)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2、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二)教育的人口调节功能的体现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促使人口性别结构趋向合理化的基本手段

4、教育是促进人口迁移的基本手段

五、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可以使学生集体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基本成员。

个性化则是

一个尊重独特性的存异过程,旨在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与创新精神。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是教育的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

育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发展,使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

2、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造就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1.简述教育功能的涵义及其类型的划分。

2.什么是人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是什么?

3.论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4.论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5.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其社会功能。

6.简述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第三章教育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我国的教育目的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能够正确领会和把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从思想上清晰地认识到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危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奠定基础。

(1)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问题;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本章难点是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个总的要求。

(二)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种意图,是一个总的原则,而教育目标是在教育目的指导下,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去完成的一系列具体任务。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显然,如果说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或具体的标准,那么教育手段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的行动或途径。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公平和公正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育目的要考虑每个儿童的个人特点,要考虑他所具有的才能和天赋,以及他的志趣和意向。

这就需要教育不仅应当做到平等(实现一般目的),还要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即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教育目的的实现要通过一系列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实施加以保证,同时还要注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及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二)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

治设施的制约。

(三)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四)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即基本依据是我国现实的国情。

(六)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二)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三)1982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四)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1995年颁的《教育法》中对我国的教育目的有了明确的规定;

(六)200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这一法案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践的新内容和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增加了“素质教育”和“接班人”的内容。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在新的时期,我国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及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教育还必须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德育(详见后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二)智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1、智育的意义

(1)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索。

(三)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3)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1)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

(2)早操、课闻操;

(3)课外体育锻炼;

(4)运动队训练;

(5)运动竞赛。

(四)美育

1、美育的概念:

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缺概念)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

(2)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1)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2)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3)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1)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2)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小学阶段的目标

(二)初中阶段的目标

(三)高中阶段的目标

五、新疆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及目标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实施办法》中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如何评价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的争论?

2.什么是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如何?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辨证关系是怎样的?

6.分析阻碍教育目的实现的原因。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

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趋势以及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我国及新疆义务教育的实施状况。

(1)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2)本章难点是运用学校教育制度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概念,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2、狭义的概念,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学制系统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四)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

(一)学校教育制度最先出现的形态是双轨制,其产生最早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它具有明显的等级性,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损害了教育平等,背离了现代教育要求民主化的精神。

(二)单轨制与双轨制恰恰相反,它是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它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统一的直线系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链接阶梯的学制,美国是最早产生单轨学制的国家。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

中间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

它试图融合两者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再往上发展,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分轨,并保留适当的贯通性,构成类似“Y”型的学制。

(以前苏联为典型)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

(二)弹性化

(三)终身化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和发展

(一)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3)中等教育改革;

(4)高等教育改革;

(5)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三)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二、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

(一)义务教育的涵义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

1、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从此进入了在法律保障下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2、1992年4月2日,国务院批准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它是与《义务教育法》相配套的重要行政法规。

3、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三、新疆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

(一)1988年5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通过并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二)为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1995年,国家决定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规划,新疆30个贫困县全部被列入项目计划。

该工程在新疆实施三年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农牧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局面。

(三)2003年8月,国家和自治区投资1.9亿元合力启动实施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推动了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

(四)2004年2月,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简称为“两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出台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解学校教育制度、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