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24556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勃朗特。

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铭,是古代向帝王上述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B、《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关雎》是它的开篇诗。

D、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我们学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选出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我们的学校规模不大,全校大概有二、三百人。

B、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超过3.3亿。

互联网对大至国家政治、经济,小至个人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C、写文章应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哪些事例要详写?

哪些事例要略写?

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

D、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喜爱,广为传唱。

8、选出举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

①16岁之后,年轻人会进入一个视野拓展期,

②16岁之前的孩子,眼中大多是孩子气的东西;

③而随着高度的上升,视野会变宽。

④在这个阶段,你所看到、接触到以及思考到的,都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⑤这是16岁左右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般过程。

A、①③②④⑤

B、②④⑤③①

C、②①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

9、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A、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

B、我大姑有个儿子,大我一岁,我叫他表哥。

因为他是早晨6:

30分出生的,所以大姑

给他起了个小名叫“辰辰”。

C、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立秋之后。

D、2009年,周杰伦入选美国CNN评出的“25位亚洲最具影响力人物”,那一年他三十岁,刚到而立之年。

10、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某校学生会发起了给抗战老兵网上留言的活动。

学生的下列留言

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A、中华儿女讲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勋,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B、你们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我要求你们老当益壮,为祖国再立新功!

C、你们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D、你们的浴血奋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们感谢你们!

二、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2分)

11、,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2、,对镜贴花黄。

13、,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4、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15、一曲新词酒一杯,。

小园香径独徘徊。

16、,青鸟殷勤为探看。

17、《出师表》中表现出臣子们于国家危难之际依然在宫廷里、疆场上报国尽忠的句子:

,。

18、《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炫美之感的句子:

19、写出含有“花”的连续两句古诗词:

三、阅读理解(58分)

(一)文言文(10分)

[甲]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

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

汉桓帝时人。

②值:

遇到。

③胡贼:

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

毁坏,舍弃。

⑤男子:

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

停留。

⑦全:

保全。

2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2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

22.[甲][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

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分)

(二)记叙文阅读(19分)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

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

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

我手正疼得

难过,气恼地喊:

“我又不是故意的!

”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

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

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

“女儿回来没?

”妈妈说:

“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

”他如释重负地说:

“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

“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

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

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

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

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

“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

”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

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

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

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

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

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

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

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

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

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

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

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

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 有删改)

23、将下列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

懵懂缤纷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3分)

25.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26.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1)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27.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28.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三)说明文(14分)

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

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

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

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

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

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

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

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

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

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

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

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

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

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

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

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

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

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

这样奇妙。

29、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0、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

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31、第②段“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一句中,加线词能否删掉?

为什么?

32、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3、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

(四)议论文(15分)

不妨“不求完美”

①到某个地方做客,当地朋友少不了领着你参观这风景那名胜。

末了,你要告辞,朋友却热情挽留,直说还有许多好地方没看完呢。

你只好说:

“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②确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留点遗蟪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

×

是遗漶的艺术。

这个主语.可以用很多词替换,比如摄影,比如影视,比如建筑等。

即便是人生,也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遗憾总是在所难免。

③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对人对己都宽容一点,做人做事不妨“不求完美”。

④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学,希望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个“通才”,成为完美的全能者。

于是,每天满怀激情,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整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每样都只学了皮毛。

如果用这样的完美标准要求别人,更会让自己失望不已。

而有的人,能够认清自己或别人的不足,主动放弃让自己或别人做个“全能者”的想法,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在某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钻研得更深,反而能够“一招鲜,吃遍天”。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仅不可能什么都懂,也没必要什么都懂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哪个人什么都懂,能够一个人包打天下。

⑤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容易贻误时机,影响做事的效果。

经常写时评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文从句顺,逻辑说得通,观点站得住脚,让人读得下去,就很不错了二,至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则是很难的,而且容易在过度修改中失去文章的时效性。

做事反复思量,追求完美的初衷也是极好的,然而世事瞬息万变,哪里就能把什么都想遍了!

过度的权衡,也必然会贻误做事的最佳时机。

⑥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更容易导致更大的不完美:

《淮南子》里有一句话:

“夫待马要(yǎo)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

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

”意思说的是,如果非要等到鞍袅.飞兔这样的良马才来驾车,那世上的人就没车可坐了;

如果非要等到西施、毛嫱这样的美女才来结婚,那就一辈子别想成家了。

事实就是如此,现实当中.泛有百分之百的完美。

脱离实际,把要求定得太高,太追求完美,最后多半是不但这件事办不成,而且会失去更多。

太阳灿烂辉煌,固然令人景仰:

群星朦胧闪烁,未尝不令人陶醉。

“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的。

⑦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不妨“不求完美”,不是说降低要求或没有要求。

相反在做事的过程中,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尽力追求目标,只是要给做事的最终结果一点宽容。

⑧少一点对“追求完美”的苛求,反而能让我们把人生的各种目标设定得更具体可行;

多一点对”不求完美”的宽容,或许会在同等的时间内多思考几个问题,多于几件实事,这样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大的收获、更理想的结果。

34、写出本文中心论点。

35、请简要分析选文①②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

36、选文④段中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7、选文⑤⑥段的顺序能否颠倒?

请说明理由。

38、请说说选文⑦段有什么作用。

39、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不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2分)

A.断臂的维纳斯刚出土时,雕塑家们纷纷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结果并不理想,大家…致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更具有艺术魅力。

B.林书蒙虽然先天条件并不出色,但他苦练球技,成为NBA赛场上耀眼的明星。

C.一个原本容貌不错的女孩,为了追求“明星脸”而去整形,不料整形失败,反而变丑。

D.一个成绩平平、喜欢机械的少年,放弃高考,进入技术学校,看来成为修车高手。

 

四、作文(60分)

题目:

门,其实开着

要求:

不出现真是校名、班名、姓名;

除了诗歌,不限文体;

有真情实感。

丹东七中2016—2017(上)九年级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A

11、枯藤老树昏鸦

12、

当窗理云鬓

13、溯回从之

14、匹夫不可夺志也

15、去年天气旧亭台

16、蓬山此去无多路

17、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8、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9、略

20.

(1)苟且(注:

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祸患,灾难(3)丢下,抛弃(4)于是,就每词1分。

21.(

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

(2)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现在就要死了!

你可以离开了。

”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22.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

大意正确即可。

舍生取义

23、略

24、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25、动作描写。

“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26.⑴“如释重负”意思:

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

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

⑵示例:

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27.内容上: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

结构上:

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28.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

(说明:

说出获得的感悟;

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父(母)爱,语言通顺。

29、列举北极地区昆虫种类之少,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本文说明对象。

30、

(1)北极严寒;

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

(2)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

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寻找进攻的对象)。

31、不能删掉,“有可能”表推测,起限制作用,在原句中说明“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知识一种猜测,不是绝对的,如果删去,原句意思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性。

32、举例子,作比较,具体有力、突出强调说明了生活在北极的昆虫是如何找到攻击对象的。

33、适者生存。

(或:

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

或:

只有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才能生存下去。

34、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对人对己都宽容一点,做人做事不妨“不求完美”。

35、首先举出参观风景名胜常留遗憾的事例,引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有遗憾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做人做事不妨“不求完美”。

36、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将有些人什么都想学而无~精通与有些人只钻研某几个方面甚至一方面而有所成对比,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力。

37、不能,⑤段论述了过于追求完美往往会贻误时机,影响做事的效果,⑥段论述了过于追求完美容易导致更大的不完美,这两段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38、补充论述了“不求完美”的真正含义,使论证更严密。

39、B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论据的能力。

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中心论点是“做人做事不妨不求完美”,而B项的论据是说明勤能补拙,与中心论点不相符。

22.⑴个人专有⑵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⑶但是,可是。

⑷击鼓(进军)

(每词1分,共4分)

23.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办理。

⑵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打他们。

24.不设统一答案。

相同点1分,举例1分。

示例:

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

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

子鱼主张“及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

“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

“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

“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

还怕不能取胜!

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

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

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25.“我”学骑自行车;

“我”骑自行车卖土豆摔倒,父亲扶起“我”;

“我”常在周六骑车回家,周日清晨返校;

“我”骑自行车回家时链条断掉,陌生村民帮“我”修好。

26.拟人、对比,

生动形象地写出“我”骑自行车的速度之快,表现了“我”当时喜悦、得意的心情。

27.从“我”和父亲闻鸡起床,骑自行车卖土豆,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

从父亲“将车慢慢地往地上一摊”这个动作,可以看出父亲的细心和对车、土豆的爱惜。

从他“慢慢地将我由地上拉起来”、“捏遍我的身子”等动作,可见父亲对“我”的关爱。

28.特点:

【甲】文中的月亮时隐时现,月光惨淡;

【乙】文中的月亮皎洁,美好。

作用【甲】文表现了我沮丧(急切)的心情,【乙】文表现了孩子们心灵的美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29.故乡的事和物曾是“我”物质和精神的依靠;

蕴含着对以前故乡事物的怀念和感激;

以及现实生活中故乡无处可觅的失落之情。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