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4314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docWord下载.docx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意义:

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

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简单理解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跨党,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党依然保持组织上的完整性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2.国民革命

(1)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编建国民革命军。

(2)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打败张作霖。

(3)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意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加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这里的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但是,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

(1)概况: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2)内容: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井冈山道路

(1)开辟: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

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4.长征

(1)原因

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②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重大事件

①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②《八一宣言》: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结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长征结束,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西安事变

(1)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分化。

(2)概况: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轻巧识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1945年国共合作抗日。

NO.2理解——史料研习·

史论归纳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史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对政治共同体做出新的解说①(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②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现代化史纲》

史料二 ③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④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歌词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国共合作的方式和斗争目标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纲领、统一政权,是党内合作

②→体现了追求独立、自主、统一的合作斗争目标

史料二:

国民革命的基础与对象

③→国民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封建军阀势力

[学会用史]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以往的探索救国道路的革命相比,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提示:

国民革命前的革命参与者多为某一阶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国民革命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包括进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史论归纳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史料一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

中华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

史料二 1938年,毛泽东写道:

“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②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方式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民主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

②→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

主要斗争形式:

武装斗争;

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27—1938年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

从走俄国的路(城市中心论)到走自己的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NO.3应用——对点训练·

落实强化

1.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国共产党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

孙中山则拒绝“联合”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国共产党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

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A.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软弱妥协

B.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

C.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

D.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合并

B [中国共产党当时十分弱小,而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采取“党内合作”能够更好地使中国共产党成长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更多的组织内的人才,也能够更好地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党内合作”方式是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故B项正确。

“党内合作”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软弱妥协,故A项错误;

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体现了革命性,故C项错误;

“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以国民党组织的名义展开工作,不是合并,故D项错误。

]

2.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

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

这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

C.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D.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

A [1926年属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从“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可知是农民运动发展的表现,体现了当时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故A项正确;

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9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标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是以北伐战争为高潮,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故D项错误。

3.毛泽东于1935年2月在《忆秦娥·

娄山关》中写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是指(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

D.长征胜利,中国共产党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进军井冈山是在1927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

长征胜利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2|从抗日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

①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②日本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通过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2)实现

①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②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抗战过程

(1)两个战场:

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者相互配合。

(2)抗战初期: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3)相持阶段

①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

1940年,“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消极抗战。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4)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轻巧识记]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及其关系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12月,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

(2)在东北设立细菌战、毒气战基地,残害中国军民。

4.历史意义

(1)地位:

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国际: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国内: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台湾。

二、人民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

(2)中共努力

①参加重庆谈判:

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参加政协会议:

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国民党方面:

坚持一党专制独裁方针,迫害民主人士,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

(1)战争爆发:

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

①经过8个月的作战,至1947年2月,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得不停止。

②1947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进攻:

1947年夏,对国民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4)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相继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5)战争胜利

①国共和谈:

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②南京解放: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易混辨析]       正确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区域。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

“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1.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①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史料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

彼利速战,我②持之以久,使其疲弊;

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

史料三 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以巨大的民族牺牲③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

抗日战争》

抗战的广泛性

①→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抗战的进程

②→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

史料三:

抗战的地位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

“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

“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2)“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的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

如何认识这种社会现象?

地方杂牌部队奋勇参加抗战,表明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揭示出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

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

史料一 《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

“于寇患及①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

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史料二 今当我②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

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

史料三 漫画——重庆谈判

国共对峙

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说明当时国共没有实现合作,处于对峙状态

民族危机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②→面对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的缓兵之计

漫画中谈判桌下的手枪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

两党阶级利益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两党关系的变化。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如何破裂的?

抗战胜利使国共合作失去联系纽带;

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

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民主;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

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1.傅吾康曾说:

“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

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

……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

……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与国民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

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消除了国内的党派矛盾

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

D [抗日战争的目标是打败日本侵略者,与国民革命的目标不同,故A项错误;

抗战期间,国民党破坏过抗战的团结局面,故B项错误;

国共两党阶级立场不同,党派矛盾不可能消除,故C项错误;

“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反映出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评论道:

“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

”“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日战争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抗日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C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加的战争,中华民族在危机中诞生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民众的全面动员,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故C项正确。

3.下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

对此推断合理的是(  )

A.“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

B.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

C.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

D.日记所载不符史实,纯属作者主观臆造

C [根据日记中“把中国劝和”“各守一方”可知,题干所述是指1949年春天的北平和谈。

1949年9月23日,北平和谈早已过去,而且当时美苏“冷战”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

决定和平民主建国的是重庆谈判,而不是北平和谈,故B项错误;

作者是偏居山村的少年,受时代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在1949年9月才听说几个月之前进行的北平和谈(把中国劝和)与“划江而治”(各守一方),反映了信息传递的迟滞和我国基层民众对和平的质朴期待,故C项正确;

日记叙述部分符合史实,不全是主观臆造,故D项错误。

主题一 照耀中国革命航程的灯塔——“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主题立意]

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是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概括。

它深刻阐述了在白色政权包围中,一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初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

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知识交汇]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1)必要性:

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2)可能性: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民革命的影响;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合理的政策。

主题二 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组织领导:

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新民主主义革命

(3)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016·

全国甲卷·

29

中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全国乙卷·

30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015·

全国卷Ⅰ·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全国卷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