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3393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

《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材料3:

从文明和近代化史观看: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材料4:

公元1902年2月12日,大清国皇帝退位诏书:

朕钦奉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国体。

材料5: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材料6: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本课小结】

一、背景

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军事准备:

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5、组织准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

1905年日本东京;

机关刊物:

《民报》;

(2)性质、意义: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二、爆发: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三、高潮: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定都:

南京国旗:

五色旗纪元:

中华民国纪年

2、1912年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

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确立三权分立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2)性质:

该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

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失败;

“失败”的含义: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改变;

五、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巩固练习】

1.(2013·

宿迁摸底)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

……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材料表明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是因为他们认为此举有利于(  )

①调和民族矛盾,稳定局势 ②实现民主共和③早日推翻清朝,结束帝制 ④避免外国干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013·

扬州中学)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结合所学知识,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2013·

无锡交流卷)孙中山在《建国方略·

自序》(1918年)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中国历史: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这段话说明当时中国(  )

①满清王朝统治已被推翻 ②军阀混战,民众生活困苦 

③社会性质未根本改变 ④辛亥革命未取得任何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2013·

镇江一模)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16年的政治漫画,名为“水中捞月”。

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对其主题解读准确的是(  )

A.折射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被接受

C.讽喻帝国主义对革命的干涉D.认为社会变革充满了艰巨性

5.(2013·

南通高考冲刺)《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书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B.迈出民主政治关键性一步

C.将传统文化彻底击败D.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6.“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而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7.(2013·

通泰扬连淮五市三模)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刊登了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的电文:

“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

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人满洲,存帝自扰。

”该电文(  )

A.促成了袁世凯成为首位临时大总统B.说明了辛亥革命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C.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迫切要求D.反映了当时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8.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

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A.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长春市希望高中课时教案、操作技能案

总课时(第)15节  周课时15周1 节 2011_年12月19日 星期 一 授课班级学科教学

授课题目

课型

新授课

科知识及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在知识体系中整体地位及模块目标

1、地位

(一)在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近代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逐渐形成的历史。

本科的学习应帮助学生理解,民族为极限、仁人志士自强图存的行为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在整本书的地位

近代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

1、帝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2、中国近代化地主线,即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的主线。

两条主线相互交叉,但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本课辛亥革命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二条主线的理解。

(三)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第四单元的大标题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其主题展现里帝国主义列强加深侵略和仁人志士奋起救国间的冲突,本课正是民族危机下资产阶级发动民主革命、奋起救国的表现。

2、模块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最新历史课程标准,由于本课是在历史必修一的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属于模块中的政治部分。

我们把模块目标定为:

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一些仁人志士,如孙中山等;

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发动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课是辛亥革命;

了解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探讨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的三维目标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目标的分析,结合对教学方法的探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了解兴中会等革命团体,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理解中国

同盟会的成立、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资料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向学生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训练,组织学

生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史料,以培养阅读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三民主义

和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形成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思维。

2、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图文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使学生掌握此类题的分析途径;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再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立本课的重点: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三民主义

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本课所涉及到的一些抽象词汇,如主义、革命较难

理解,应给与恰当形象的解释,另外,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学习方法(怎样衡量辛亥

革命的意义),应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

要正确诠释难点,一是主义强调知识的系统化,二是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具体解决方式将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注明。

知识框架关键词

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切入方式与切入点选择

切入方式:

情景导入,情感价值观的感染,史料分析,归纳总结

切入点的选择:

根据高一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学积淀,但抽象思维仍不如直观思维,大部分知识的切入都是从形象思维切入。

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

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知识的形成性评价

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及意义。

认识辛亥革命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师教学反思性评价

教学过程当中,如何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并能简单的叙述其史实,学习了辛亥革命之后,学生掌握了如何对一件历史史实进行评价。

教学思维设计(思维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目标

时间

课件

教学

教师活动及目的

(内容教学、教学目标落实的教学策略、方法)

学生活动及预期效果

导入部分

30秒

4分30秒

辛亥革命100周年宣传海报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通过今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辛亥革命》导入。

过程和方法目标

(一)民主之酝酿

解读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导出世界潮流的三大表现: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

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

施教部分

5分钟

孙中山的名言。

世界潮流三大表现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

中国同盟会成立。

三民主义内容。

林觉民的《与妻书》展示图《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武昌起义发动的原因。

(文字)武昌起义爆发经过

(一)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

1、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败反动

2、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3、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4、革命团体建立

(1)讲解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成立,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2)讲解三民主义。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通过之前的这些准备,革命者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其中有最大的一次黄花岗起义,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其相关内容。

介绍黄花岗起义的内容,引入《与妻书》。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分析其内容与精神,彰显仁人志士的牺牲奉献精神,引出革命运动,黄花岗等。

展示图《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强调辛亥革命的广义、狭义概念

1、广义:

1894—1912,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2、狭义:

1911武昌起义

1、根本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

2、直接原因:

四川保路运动

由孙中山的话,引出“武昌起义”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孙中山。

二、武昌起义爆发经过:

武汉三镇光复

发起人:

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

经过:

10月10日晚,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0日占领武昌

过程和方法目标(三)

过程和方法目标(四)

通过这句名言引出世界近代化的三大表现。

分析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使学生了解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符合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

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发展状况,民主革命思潮兴起为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革命团体,了解革命前的组织基础。

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爆发前的军事准备工作。

有感情的朗读林觉民的《与妻书》。

看武昌起义形势图,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

7分钟

展示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隐患。

中华民国成立时的要素。

孙中山和担任大总统时的誓词。

至12日,光复武汉三镇。

三、武昌起义的结果:

1、湖北军政府政府成立

时间:

1911年10月11日

地点:

武昌

经过:

攻克总督衙门,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国号为中华民国。

展示图示《黎元洪任都督》、《湖北军政府》

2、南方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

展示图示《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材料:

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用竹竿在巡抚衙门顶挑去几片瓦以代表革命,摇身一变为江苏军政府都督。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失败危机。

接下来导入民主之践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民主之践行

武昌起义的成功,各省的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之奋斗多年的政治理想终于实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也就水到渠成。

好,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资产阶级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华民国成立时的概况。

简单介绍五色旗红:

黄蓝白黑分别代表的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即五族共和。

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并不是要把满族人赶尽杀绝,只是要推翻他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以上就是中华民国成立时的概况,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进一步学习中华民国的重要内容。

(引入部分):

解读孙中山的誓词。

1、“倾覆满洲专制政府”也就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也就是三民主义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

2、巩固中华民国,体现的是“建立民国”的革命目标,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

图谋民生幸福就是民生主义了。

3、直到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为止呢?

“民国卓立于世界”。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孙文才甘心卸任,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这是何等高尚人格啊。

引导学生明白三民主义和孙中山先生的高尚人格。

下面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活动:

各抒己见

通过看课本和课件形象的了解中华民国成立时的概况。

朗读孙中山担任大总统时的的誓词,体会孙中山先生当时的情感感受。

通过分析孙中山先生担任大总统时的的誓词,对三民主义有大概的了解。

3分钟

10分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北京街头的图片播放街头音乐

民国成立后的革命形势图。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那时的人民是不晓得什么主权的。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中华民国的主权是属于国民全体的,也就是说是属于民国每个国民的。

所以,我们说他体现了什么民主思想呢?

——“主权在民”

2、确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模式,实行责任内阁

为了捍卫民主,临时政府确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呢?

对,“三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并且实行了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防止总统独裁。

这也就为民主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那《临时约法》还保障了公民的那些自由和权利呢?

1、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我们知道,在清朝统治中,满族是相对享受特殊待遇的,而其他民族是受歧视的,但《临时约法》消除了民族间的歧视,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是民主一个集中体现。

2、《临时约法》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等权。

以上就是我们对《临时约法》内容的分析。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它实践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政体模式,迈出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通过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临时约法》的保障,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在其影响下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走上北京街头看看去。

导入下一部分:

通过刚才的课本剧,我们看到那对母女已经不再给他们的后辈裹脚了,男人也剪掉了辫子。

这些都是受到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

那中国的民主化前景如何,请看民主之丰碑~。

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民主之丰碑

一、民国成立后的革命形势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1、辛亥革命的性质。

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合作探究: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通过分析其内容,理解其内容体现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

观看课本剧,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社会风气,感受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阅读课本分析民国成立后的革命形势。

展示四段材料。

通过材料分析。

如何正确的评价的辛亥革命。

2、评价辛亥革命

历史功绩:

政治上: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思想上: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历史遗憾:

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胜利过时落入袁世凯手中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辩证法来正确的分析评价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小结部分

本课依据大纲目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以及本单元的大标题:

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围绕求民主展开,分为民主之酝酿、民主之践行、民主之丰碑三部分。

在民主之酝酿中讲了世界的民主化潮流进而导入中国的求民主潮流。

并分析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以及重点讲了三民主义。

下面讲了革命团体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重点讲了武昌起义也就是辛亥革命。

在民主之践行中讲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重点分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并与前面所讲的三民主义相结合。

在民主之丰碑中讲解了民国成立后的革命形势,并通过四则材料重点分析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遗憾。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如何正确的评价辛亥革命。

作业与

预习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授课教师

监督人员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