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3193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oc 64页文档格式.docx

平均年雷暴日数不超过15的地区。

2.3中雷区middlethunderstormregion

平均年雷暴日数超过15但不超过40的地区。

2.4多雷区morethunderstormregion

平均年雷暴日数超过40但不超过90的地区。

2.5雷电活动特殊强烈地区Thunderstormactivityspecialstrongregion

平均年雷暴日数超过90的地区及根据运行经验雷害特殊严重的地区。

3系统接地方式和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电压

3.1系统接地方式

3.1.1110kV~500kV系统应该采用有效接地方式,即系统在各种条件下应该使零序与正序电抗之比(X0/X1)为正值并且不大于3,而其零序电阻与正序电抗之比(R0/X1)为正值并且不大于1。

110kV及220kV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或经低阻抗接地,部分变压器中性点也可不接地。

330kV及500kV系统中不允许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3.1.23kV~10kV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的系统和35kV、66kV系统,当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超过下列数值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

当超过下列数值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a)3kV~10kV钢筋混凝土或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和所有35kV、66kV系统,10A。

b)3kV~10kV非钢筋混凝土或非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当电压为:

1)3kV和6kV时,30A;

2)10kV时,20A。

c)3kV~10kV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30A。

3.1.33kV~20kV具有发电机的系统,发电机内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不要求瞬时切机时,如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大于表1所示允许值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

大DL/T620—1997于该允许值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且故障点残余电流也不得大于该允许值。

消弧线圈可装在厂用变压器中性点上,也可装在发电机中性点上。

表1发电机接地故障电流允许值

发电机额定电压

kV

发电机额定容量

MW

电流允许值

A

6.3

≤50

4

13.8~15.75

125~200

2

10.5

50~100

3

18~20

≥300

1

注:

对额定电压为13.8kV~15.75kV的氢冷发电机为2.5A。

发电机内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要求瞬时切机时,宜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

电阻器一般接在发电机中性点变压器的二次绕组上。

3.1.46kV~35kV主要由电缆线路构成的送、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较大时,可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但应考虑供电可靠性要求、故障时瞬态电压、瞬态电流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对通信的影响和继电保护技术要求以及本地的运行经验等。

3.1.56kV和10kV配电系统以及发电厂厂用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较小时,为防止谐振、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等对设备的损害,可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

3.1.6消弧线圈的应用

a)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中性点的长时间电压位移不应超过系统标称相电压的15%。

b)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故障点的残余电流不宜超过10A,必要时可将系统分区运行。

消弧线圈宜采用过补偿运行方式。

c)消弧线圈的容量应根据系统5~10年的发展规划确定,并应按下式计算:

(1)

式中:

W——消弧线圈的容量,kVA;

IC——接地电容电流,A;

Un——系统标称电压,kV。

d)系统中消弧线圈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保证系统在任何运行方式下,断开一、二回线路时,大部分不致失去补偿。

2)不宜将多台消弧线圈集中安装在系统中的一处。

3)消弧线圈宜接于YN,d或YN,yn,d接线的变压器中性点上,也可接在ZN,yn接线的变压器中性点上。

接于YN,d接线的双绕组或YN,yn,d接线的三绕组变压器中性点上的消弧线圈容量,不应超过变压器三相总容量的50%,并不得大于三绕组变压器的任一绕组的容量。

如需将消弧线圈接于YN,yn接线的变压器中性点,消弧线圈的容量不应超过变压器三相总容量的20%,但不应将消弧圈接于零序磁通经铁芯闭路的YN,yn接线的变压器,如外铁型变压器或三台单相变压器组成的变压器组。

4)如变压器无中性点或中性点未引出,应装设专用接地变压器,其容量应与消弧线圈的容量相配合。

3.2系统运行中出现于设备绝缘上的电压

3.2.1系统运行中出现于设备绝缘上的电压有:

a)正常运行时的工频电压;

b)暂时过电压(工频过电压、谐振过电压);

c)操作过电压;

d)雷电过电压。

3.2.2相对地暂时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的标么值如下:

a)工频过电压的

b)谐振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的

注:

Um为系统最高电压。

3.2.3系统最高电压的范围:

a)范围Ⅰ,3.6kV≤Um≤252kV;

b)范围Ⅱ,Um=>252kV。

4暂时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及保护

4.1暂时过电压(工频过电压、谐振过电压)及保护

4.1.1工频过电压、谐振过电压与系统结构、容量、参数、运行方式以及各种安全自动装置的特性有关。

工频过电压、谐振过电压除增大绝缘承受电压外,还对选择过电压保护装置有重要影响。

a)系统中的工频过电压一般由线路空载、接地故障和甩负荷等引起。

对范围Ⅱ的工频过电压,在设计时应结合实际条件加以预测。

根据这类系统的特点,有时需综合考虑这几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可取正常送电状态下甩负荷和在线路受端有单相接地故障情况下甩负荷作为确定系统工频过电压的条件。

对工频过电压应采取措施加以降低。

一般主要采用在线路上安装并联电抗器的措施限制工频过电压。

在线路上架设良导体避雷线降低工频过电压时,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加以确定。

系统的工频过电压水平一般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线路断路器的变电所侧1.3p.u.

线路断路器的线路侧1.4p.u.

b)对范围Ⅰ中的110kV及220kV系统,工频过电压一般不超过1.3p.u.;

3kV~10kV和35kV~66kV系统,一般分别不超过

应避免在110kV及220kV有效接地系统中偶然形成局部不接地系统,并产生较高的工频过电压。

对可能形成这种局部系统、低压侧有电源的110kV及220kV变压器不接地的中性点应装设间隙。

因接地故障形成局部不接地系统时该间隙应动作;

系统以有效接地方式运行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间隙不应动作。

间隙距离的选择除应满足这两项要求外,还应兼顾雷电过电压下保护变压器中性点标准分级绝缘的要求(参见7.3.5)。

4.1.2谐振过电压包括线性谐振和非线性(铁磁)谐振过电压,一般因操作或故障引起系统元件参数出现不利组合而产生。

应采取防止措施,避免出现谐振过电压的条件;

或用保护装置限制其幅值和持续时间。

a)为防止发电机电感参数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发电机自励磁(参数谐振)过电压,一般可采取下列防止措施:

1)使发电机的容量大于被投入空载线路的充电功率;

2)避免发电机带空载线路启动或避免以全电压向空载线路合闸;

3)快速励磁自动调节器可限制发电机同步自励过电压。

发电机异步自励过电压,仅能用速动过电压继电保护切机以限制其作用时间。

b)应该采用转子上装设阻尼绕组的水轮发电机,以限制水轮发电机不对称短路或负荷严重不平衡时产生的谐振过电压。

4.1.3范围Ⅱ的系统当空载线路上接有并联电抗器,且其零序电抗小于线路零序容抗时,如发生非全相运行状态(分相操动的断路器故障或采用单相重合闸时),由于线间电容的影响,断开相上可能发生谐振过电压。

上述条件下由于并联电抗器铁芯的磁饱和特性,有时在断路器操作产生的过渡过程激发下,可能发生以工频基波为主的铁磁谐振过电压。

在并联电抗器的中性点与大地之间串接一接地电抗器,一般可有效地防止这种过电压。

该接地电抗器的电抗值宜按补偿并联电抗器所接线路的相间电容选择,同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a)并联电抗器、接地电抗器的电抗及线路容抗的实际值与设计值的变异范围;

b)限制潜供电流的要求;

c)连接接地电抗器的并联电抗器中性点绝缘水平。

4.1.4范围Ⅱ的系统中,当空载线路(或其上接有空载变压器时)由电源变压器断路器合闸、重合闸或由只带有空载线路的变压器低压侧合闸、带电线路末端的空载变压器合闸以及系统解列等情况下,如由这些操作引起的过渡过程的激发使变压器铁芯磁饱和、电感作周期性变化,回路等值电感在2倍工频下的电抗与2倍工频下线路入口容抗接近相等时,可能产生以2次谐波为主的高次谐波谐振过电压。

应尽量避免产生2次谐波谐振的运行方式、操作方式以及防止在故障时出现该种谐振的接线;

确实无法避免时,可在变电所线路继电保护装置内增设过电压速断保护,以缩短该过电压的持续时间。

4.1.5范围Ⅰ的系统中有可能出现下列谐振过电压:

a)110kV及220kV系统采用带有均压电容的断路器开断连接有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空载母线,经验算有可能产生铁磁谐振过电压时,宜选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已装有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时,运行中应避免可能引起谐振的操作方式,必要时可装设专门消除此类铁磁谐振的装置。

b)由单一电源侧用断路器操作中性点不接地的变压器出现非全相或熔断器非全相熔断时,如变压器的励磁电感与对地电容产生铁磁谐振,能产生2.0p.u~3.0p.u.的过电压;

有双侧电源的变压器在非全相分合闸时,由于两侧电源的不同步在变压器中性点上可出现接近于2.0p.u.的过电压,如产生铁磁谐振,则会出现更高的过电压。

c)经验算如断路器操作中因操动机构故障出现非全相或严重不同期时产生的铁磁谐振过电压可能危及中性点为标准分级绝缘、运行时中性点不接地的110kV及220kV变压器的中性点绝缘,宜在中性点装设间隙,对该间隙的要求与4.1.1b)同。

在操作过程中,应先将变压器中性点临时接地。

有单侧电源的变压器,如另一侧带有同期调相机或较大的同步电动机,也类似有双侧电源的情况。

d)3kV~66kV不接地系统或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偶然脱离消弧线圈的部分,当连接有中性点接地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空载母线(其上带或不带空载短线路),因合闸充电或在运行时接地故障消除等原因的激发,使电压互感器过饱和则可能产生铁磁谐振过电压。

为限制这类过电压,可选取下列措施:

1)选用励磁特性饱和点较高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2)减少同一系统中电压互感器中性点接地的数量,除电源侧电压互感器高压绕组中性点接地外,其它电压互感器中性点尽可能不接地。

3)个别情况下,在10kV及以下的母线上装设中性点接地的星形接线电容器组或用一段电缆代替架空线路以减少XC0,使XC0<0.01Xm。

Xm为电压互感器在线电压作用下单相绕组的励磁电抗。

4)在互感器的开口三角形绕组装设

)的电阻(K13为互感器一次绕组与开口三角形绕组的变比)或装设其它专门消除此类铁磁谐振的装置。

5)10kV及以下互感器高压绕组中性点经Rp·

n≥0.06Xm(容量大于600W)的电阻接地。

4.1.63kV~66kV不接地及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应采用性能良好的设备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以避免在下述条件下产生铁磁谐振过电压:

a)配电变压器高压绕组对地短路;

b)送电线路一相断线且一端接地或不接地。

4.1.7有消弧线圈的较低电压系统,应适当选择消弧线圈的脱谐度,以便避开谐振点;

无消弧线圈的较低电压系统,应采取增大其对地电容等措施(如安装电力电容器等),以防止零序电压通过电容,如变压器绕组间或两条架空线路间的电容耦合,由较高电压系统传递到中性点不接地的较低电压系统,或由较低电压系统传递到较高电压系统,或回路参数形成串联谐振条件,产生高幅值的转移过电压。

4.2操作过电压及保护

4.2.1线路合闸和重合闸过电压。

空载线路合闸时,由于线路电感—电容的振荡将产生合闸过电压。

线路重合时,由于电源电势较高以及线路上残余电荷的存在,加剧了这一电磁振荡过程,使过电压进一步提高。

a)范围Ⅱ中,线路合闸和重合闸过电压对系统中设备绝缘配合有重要影响,应该结合系统条件预测空载线路合闸、单相重合闸和成功、非成功的三相重合闸(如运行中使用时)的相对地和相间过电压。

预测这类操作过电压的条件如下:

1)对于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单元接线的空载线路合闸,线路合闸后,电源母线电压为系统最高电压;

对于变电所出线则为相应运行方式下的实际母线电压。

2)成功的三相重合闸前,线路受端曾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非成功的三相重合闸时,线路受端有单相接地故障。

b)空载线路合闸、单相重合闸和成功的三相重合闸(如运行中使用时),在线路上产生的相对地统计过电压,对330kV和500kV系统分别不宜大于2.2p.u.和2.0p.u.。

c)限制这类过电压的最有效措施是在断路器上安装合闸电阻。

对范围Ⅱ,当系统的工频过电压符合4.1.1要求且符合以下参考条件时,可仅用安装于线路两端(线路断路器的线路侧)上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将这类操作引起的线路的相对地统计过电压限制到要求值以下。

这些参考条件是:

1)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单元接线时的参考条件见表2。

表2仅用MOA限制合闸、重合闸过电压的条件

系统标称电压

发电机容量

线路长度

km

330

200

300

<100

<200

500

≥500

<150

2)系统中变电所出线时的参考条件为:

330kV<200km

500kV<200km

在其他条件下,可否仅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限制合闸和重合闸过电压,需经校验确定。

d)范围Ⅰ的线路合闸和重合闸过电压一般不超过3.0p.u.,通常无需采取限制措施。

4.2.2空载线路分闸过电压。

空载线路开断时,如断路器发生重击穿,将产生操作过电压。

a)对范围Ⅱ的线路断路器,应要求在电源对地电压为1.3p.u.条件下开断空载线路不发生重击穿。

b)对范围Ⅰ,110kV及220kV开断架空线路该过电压不超过3.0p.u.;

开断电缆线路可能超过3.0p.u.。

为此,开断空载架空线路宜采用不重击穿的断路器;

开断电缆线路应该采用不重击穿的断路器。

c)对范围Ⅰ,66kV及以下系统中,开断空载线路断路器发生重击穿时的过电压一般不超过3.5p.u.。

开断前系统已有单相接地故障,使用一般断路器操作时产生的过电压可能超过4.0p.u.。

为此,选用操作断路器时,应该使其开断空载线路过电压不超过4.0p.u.。

4.2.3线路非对称故障分闸和振荡解列过电压。

系统送受端联系薄弱,如线路非对称故障导致分闸,或在系统振荡状态下解列,将产生线路非对称故障分闸或振荡解列过电压。

对范围Ⅱ的线路,宜对这类过电压进行预测。

预测前一过电压的条件,可选线路受端存在单相接地故障,分闸时线路送受端电势功角差应按实际情况选取。

当过电压超过4.2.1b)所列数值时,可用安装在线路两端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加以限制。

4.2.4隔离开关操作空载母线的过电压。

隔离开关操作空载母线时,由于重击穿将会产生幅值可能超过2.0p.u.、频率为数百千赫至兆赫的高频振荡过电压。

这对范围Ⅱ的电气装置有一定危险。

为此,宜符合以下要求:

a)隔离开关操作由敞开式配电装置构成的变电所空载母线时的过电压,可能使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进出线之间的套管闪络放电,宜采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对其加以保护。

b)隔离开关操作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变电所的空载母线时,会产生频率更高的过电压,它可能对匝间绝缘裕度不高的变压器构成危胁。

为此,宜对采用的操作方式加以校核,尽量避免可能引起危险的操作方式。

4.2.53kV~66kV系统开断并联电容补偿装置如断路器发生单相重击穿时,电容器高压端对地过电压可能超过4.0p.u.。

开断前电源侧有单相接地故障时,该过电压将更高。

开断时如发生两相重击穿,电容器极间过电压可能超过

图1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的避雷器保护接线

(a)单相重击穿过电压的保护接线;

(b)单、两相重击穿过电压的保护接线

操作并联电容补偿装置,应采用开断时不重击穿的断路器。

对于需频繁投切的补偿装置,宜按图1(a)装设并联电容补偿装置金属氧化物避雷器(F1或F2),作为限制单相重击穿过电压的后备保护装置。

在电源侧有单相接地故障不要求进行补偿装置开断操作的条件下,宜采用F1。

断路器操作频繁且开断时可能发生重击穿或者合闸过程中触头有弹跳现象时,宜按图4.1(b)装设并联电容补偿装置金属氧化物避雷器(F1及F3或F4)。

F3或F4用以限制两相重击穿时在电容器极间出现的过电压。

当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电抗器的电抗率不低于12%时,宜采用F4。

Un.C为电容器的额定电压。

4.2.6操作空载变压器和并联电抗器等的过电压。

a)开断空载变压器由于断路器强制熄弧(截流)产生的过电压,与断路器型式、变压器铁芯材料、绕组型式、回路元件参数和系统接地方式等有关。

当开断具有冷轧硅钢片的变压器时,过电压一般不超过2.0p.u.,可不采取保护措施。

开断具有热轧硅钢片铁芯的110kV及220kV变压器的过电压一般不超过3.0p.u.;

66kV及以下变压器一般不超过4.0p.u.。

采用熄弧性能较强的断路器开断激磁电流较大的变压器以及并联电抗补偿装置产生的高幅值过电压,可在断路器的非电源侧装设阀式避雷器加以限制。

保护变压器的避雷器可装在其高压侧或低压侧。

但高低压侧系统接地方式不同时,低压侧宜装设操作过电压保护水平较低的避雷器。

b)在可能只带一条线路运行的变压器中性点消弧线圈上,宜用阀式避雷器限制切除最后一条线路两相接地故障时,强制开断消弧线圈电流在其上产生的过电压。

c)空载变压器和并联电抗补偿装置合闸产生的操作过电压一般不超过2.0p.u.,可不采取保护措施。

4.2.7在开断高压感应电动机时,因断路器的截流、三相同时开断和高频重复重击穿等会产生过电压(后两种仅出现于真空断路器开断时)。

过电压幅值与断路器熄弧性能、电动机和回路元件参数等有关。

开断空载电动机的过电压一般不超过2.5p.u.。

开断起动过程中的电动机时,截流过电压和三相同时开断过电压可能超过4.0p.u.,高频重复重击穿过电压可能超过5.0p.u.。

采用真空断路器或采用的少油断路器截流值较高时,宜在断路器与电动机之间装设旋转电机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或R-C阻容吸收装置。

高压感应电动机合闸的操作过电压一般不超过2.0p.u.,可不采取保护措施。

4.2.866kV及以下系统发生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时,可产生过电压,过电压的高低随接地方式不同而异。

一般情况下最大过电压不超过下列数值:

不接地系统3.5p.u.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3.2p.u.

电阻接地系统2.5p.u.

具有限流电抗器、电动机负荷,且设备参数配合不利的3kV~10kV某些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时,可能产生危及设备相间或相对地绝缘的过电压。

对这种系统根据负荷性质和工程的重要程度,可进行必要的过电压预测,以确定保护方案。

4.2.9采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限制各类操作过电压时,其持续运行电压和额定电压不应低于表3所列数值。

避雷器应能承受操作过电压作用的能量。

4.2.10为监测范围Ⅱ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工频过电压、谐振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宜在变电所安装过电压波形或幅值的自动记录装置,并妥为收集实测结果。

5雷电过电压和保护装置

5.1雷电过电压

5.1.1设计和运行中应考虑直接雷击、雷电反击和感应雷电过电压对电气装置的危害。

5.1.2架空线路上的雷电过电压。

a)距架空线路S>65m处,雷云对地放电时,线路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最大值可按下式计算:

(2)

Ui——雷击大地时感应过电压最大值,kV;

I——雷电流幅值(一般不超过100),kA;

hc——导线平均高度,m;

s——雷击点与线路的距离,m。

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为随机变量,其最大值可达300kV~400kV,一般仅对35kV及以下线路的绝缘有一定威胁。

b)雷击架空线路导线产生的直击雷过电压,可按下式确定:

US≈100I(3)

US——雷击点过电压最大值,kV。

雷直击导线形成的过电压易导致线路绝缘闪络。

架设避雷线可有效地减少雷直击导线的概率。

c)因雷击架空线路避雷线、杆顶形成作用于线路绝缘的雷电反击过电压,与雷电参数、杆塔型式、高度和接地电阻等有关。

宜适当选取杆塔接地电阻,以减少雷电反击过电压的危害。

5.1.3发电厂和变压所内的雷电过电压来自雷电对配电装置的直接雷击、反击和架空进线上出现的雷电侵入波。

a)应该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对高压配电装置进行直击雷保护并采取措施防止反击。

b)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发电厂和变电所近区线路的雷击闪络并在厂、所内适当配置阀式避雷器以减少雷电侵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