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2120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

期中测试卷

(时间:

120分钟总分:

120分)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元勋(xūn)   草率(shuài)

愧怍(zhà)锲而不舍(qiè)

B.嗥叫(háo)楷书(kǎi)

调羹(gēng)妇孺皆知(rǔ)

C.校对(jiào)亘古(gèng)

哺育(bǔ)深恶痛绝(wù)

D.咀嚼(jué)污秽(huì)

默契(qì)鲜为人知(xiǎ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梳头选骋汹涌澎湃锲而不舍

B.高梁迭起慷慨淋漓锋芒必露

C.深宵铰肉浩浩荡荡目不窥园

D.荒僻烦躁酣然入梦苛捐杂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关心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为维护其和平与稳定,我国发扬了灯塔的作用。

B.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C.青春剧既应该重视对青春梦想、追求、奋斗历程的深度呈现,又要重视青少年情感的生动刻画。

D.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

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

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

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   B.①③④⑤②

C.②④⑤③①   D.①④⑤③②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包括《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C.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

D.《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3分)

到了高亮桥,他向四围打了一眼,并没有一个兵,他又放了点心。

两块钱到底是两块钱,他盘算着,没点胆子哪能找到这么俏的事。

——老舍《骆驼祥子》

祥子原以为“俏的事”,后来却是什么结果?

请简要概括。

  

7.诗文名句默写。

(9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

(2)蒙曰:

“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3)王维的《竹里馆》中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朋友,显示诗人新颖的想象力的诗句是:

  ,  。

(4)《木兰诗》中用比喻作结,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的句子是:

  ,  ; , 

 ?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面这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第七、八句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逊的性格特点。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

(12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2分)

①公亦以此自矜()②但微颔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以我酌油知之。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3.为什么要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3分)

 

4.从文章可以看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3分)

(三)阅读下面短文(13分)

翠湖心影(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

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

只能说:

翠湖是昆明的眼晴。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扣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我们就在外面等着。

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八点,这就上班了。

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

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

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

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

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十二点:

下班!

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⑤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僻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起,越来越鲜明。

总有一天,这今人物酊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

半岛上有一个茶馆。

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

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

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一一”,碟子就落进了水里。

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

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

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

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

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

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

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⑨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

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

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

 

3.根据文意,请分析作者“很是想念翠湖”的原因。

(3分)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翠湖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3分)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14分)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1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

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2 有一幕,总遇见:

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

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

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

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

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3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

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

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4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5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

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

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

“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

”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

“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6 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

她轻言慢语说:

“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7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

”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8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

“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9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

“谁要你送!

”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洗洗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10 儿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