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1121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

《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社会学Word下载.docx

不同的人口分别进入与自己同质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彼此分离(6)侵入:

一个群体借助另一个群体控制的区域过程(7)接替:

进入某区域的群体取代原有群体,对该区域实施有效的控制。

3、伯吉斯:

《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同心圆理论:

中心商贸区、通勤区、工人住宅区、公寓住宅区。

4、沃思:

《作为生活方式的现代性》《Urbanismasawayoflife》城市性的三个维度:

(1)人口规模:

竞争、复杂的社会组织、高度的社会控制。

(2)人口密度:

人际关系冷漠、与陌生人相处。

(3)群体异质性:

打破种族阶级的限制、公共生活匿名性。

第三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实证主义:

孔德“社会物理学”

2、人文主义:

反实证主义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1、研究目的:

描述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

2、研究对象和范围:

普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

三、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收集资料:

问卷法;

访谈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文献法

2、分析资料:

定性分析方法:

人们运用各种逻辑,通过思维发现知识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

定量分析方法:

指运用数学处理手段处理和加工资料以获取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核心目的)

2、揭示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规律

3、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4、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

二、实践意义:

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的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

城市历史

早期的城市文明

一、城市的根源(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2、商品生产和交换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

3、自然社会条件直接导致城市的产生

二、早期城市的特征总结(澳大利亚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柴尔德“城市革命”):

1、规模大、更多更密集的人口

2、非农人口:

早期城市中有批不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用全部时间从事非农活动。

3、农业剩余产品的征收,农业生产者把剩余产品贡献给国王

4、有象征意义的公共建筑

5、有文学和数学

6、产生了应用科学

7、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8、雕塑艺术

9、远距离交易

10、居民角色

第二节;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兴起:

中世纪城市亦称中古城市,即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年代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6世纪。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是以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以其内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为条件。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2、欧洲城市的发展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转变

3、城市功能分化(经济、政治、消费)

4、城市社会结构变化

三、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特点

1、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

2、城市的行政职能突出

3、城市体系完整、城市功能分化

4、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四、东西方中世纪城市比较

1、从城市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西方城市则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2、从城市的地位、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

而西欧城市则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3、城市的内部矛盾不同:

中国中世纪内部矛盾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4、城乡关系不同:

特点不同:

马克思评价:

中国是城市对农村强取豪夺,是单向的;

欧洲农村在政治上剥削城市,城市在经济上剥削农村,是双向的。

近代城市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特点:

1、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城市分工的区域范围扩张

3、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

4、城市的发展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集中和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加剧了城乡对立和贫富分化。

三、中国城市的类型与特点

1、根据受殖民主义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中国近代城市分为三种类型;

(1)受几个帝国主义侵占掠夺的租借城市

(2)长期被帝国主义直接侵占的殖民地城市(3)中国广大内地城市。

2、根据发展状况的差异,可以将中国近代城市分为综合发展型城市和单一发展型城市。

四、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具有的几个特点

1、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2、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3、城市发展不平衡化

4、城市畸形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但发展不平衡

2、城市结构发生变化

3、城市功能趋向动态性、综合性

4、城市问题日益严重

二、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

2、城市发展由单一性多功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规律

3、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

4、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5、城市规模与容量相适应

三、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

2、集群化

3、分散化

4、生态化

5、人本化

6、知识化

第四章:

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概述

一、城市地域的划分

(一)标准大城市统计区(SMSA)

1、美国:

MD—SMA—SMSA—SMA—PMSA—MA

2、日本:

中心市;

中心县;

外围县

二、城市地域结构

1、我国城市地域研究的特点:

(1)紧密结合城市职能变化,注重城市地域的动态分析

(2)强调多因素对城市地域分化的综合作用(3)强调城市地域的预测性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城市定位理论

一、区位特征与城市生活

区位优势:

1、交通便利程度2、经济腹地3、沿海通商条件4、原料场地5、接近发达的城市

二、几种区位理论

(一)工业布局理论,又称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的《论工业区位》1909年,资本主义理论。

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即工业区位。

韦伯认为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的影响因素是:

1、市场规模的大小

2、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和熟练的劳动力

3、原料场地及能源供应的位置,有无运输设施及其成本状况、土地和资本的情况如何。

韦伯从个别出发,忽视总体的影响。

(二)货运中转理论

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

交通运输在城市中的地位。

2、所谓的货运中转理论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的情形。

(三)中心地理论,库利提出。

1、基本命题:

城市的存在是为周围地区提供服务,中心地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周围地区的服务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服务。

2、几个名词:

中心地;

中心货物与服务;

中心性;

服务范围。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一、流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一)同心圆模型:

1923年,伯吉斯提出。

1、中心商业区

2、过渡带

3、工人住宅带

4、中产阶级住宅带

5、通勤带

(二)扇形模型:

1939年,霍伊特提出,交通条件为根据。

1、CBD

2、批发轻工业区

3、顶级住宅区

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三)多核心模型:

1945年,哈里斯、乌尔曼(厄尔曼)提出。

1、CBD

3、低级住宅区

6、重工业区

7、郊外商业区

8、郊外住宅区

9、郊外工业区

城市的分异由以下四个过程构成:

1、各种行业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过程

2、产生急剧利益的过程

3、由于相互利益得失而产生的离异过程

4、地价、房租影响某些行业在理想位置上区位

(四)城市域模型:

1977年,万斯提出。

二、城市理论的新发展

(一)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1、鲍德·

维尔认为增长极是位于都市内正在不断扩大的一个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2、增长极理论包括两个效应:

极化(回波)效应和扩散(消统)效应。

3、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

4、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

(二)发展轴理论:

德国沃纳·

杜巴特提出。

☆发展轴的三部分:

1、现状基础设施束是轴线的神经脉络,是人口和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基础。

2、主体部分直接处于现状基础设施束或其交叉点的城市工矿区或港口。

3、发展轴线直接吸引范围指发展轴上的所有城镇港站的直接吸引范围,指从合理运输的角度,同该发展轴的现状基础设施、城镇、工矿区及其他设施有频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区域。

(三)都市带理论:

法国戈夫曼提出。

(四)成长三角理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

城市地域运动

在城市社区内部,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地域运动:

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城市地域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

一、结节运动与结节地域

(一)结节性:

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具体作用。

特殊的地段叫结节点;

结节点辐射和作用的区域叫结节点的吸引区。

(二)结节地域:

在城市地域内部构造和组织较为均衡,境内存在一个或数个中心,从这个中心向外引出几条流通线,连接着一定的地域,然后由中心和地域组合而成的,即结节地域(美国学者怀特鲁斯提出)。

分为单一性结节地域和复合性结节地域。

(三)结节地域的两部分构成:

结节点、吸引区。

结节点的三种基本功能:

商业、服务、行政指导。

(四)结节点的区位过程:

1、由城市的生产核发展而成

2、某些地理位置的特殊效应

3、大型公用基础设施:

火车站、码头、港口。

4、居民小区的人为布点。

二、均质运动和均质地域

(一)均质运动:

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过程,使城市地域形成一种结构性的职能地域体系。

(二)均质地域:

在均质性的作用,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性地段。

(三)分析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的关系:

两者是城市地域基本运动方式,结节运动注重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侧重规模和活力;

均质运动注重容量,每个区域联系不太紧密。

三、城市的地域分化

(一)时间:

工业革命

(二)空间:

小规模——中等规模——大城市——特大城市

(三)地域分化的结果:

中心事务区;

中心商业区:

(1)提供高级服务的商业街

(2)普遍服务

(3)专门服务:

单一目的购物;

多目的购物;

联合目的

第五章: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概述

一、城市生态思想的进程

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自觉——生态觉醒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涵义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口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四大要素:

1、人口: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2、组织

3、环境:

自然条件

4、技术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四大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非自律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生物系统、文化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三部分:

1、自然生态子系统——以生物为中心

2、经济生态子系统——以资源为中心

3、社会生态子系统——以人为中心

总之是以人的最终目的,人的需要为中心。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四项基本功能

1、生产2、消费3、还原再生产4、服务

三、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认识

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的一种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含义:

指从城市生态系统中除人以外的全部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的总和。

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1、城市人口膨胀

2、城市气候特殊化

3、城市供水紧张

4、城市“热岛效应”普遍

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6、城市绿化锐减

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市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基本是线状而不是环状,分解功能不全大量的物质能量以废物的形式排出

2、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3、城市各部门各行业看中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功能

4、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强,生态多样性低。

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2、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要素

3、加强立法

4、设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5、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

一、城市生态化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

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三、生态城市的特点:

1、和谐性

2、高效性

3、持续性

4、整体性

5、区域性

四、生态城市的建设

(一)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4、完善的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二)原则

1、系统原则

2、自然原则

3、经济

4、生态

5、阶段性

(三)措施

1、控制城市人口

2、合理规划城市

3、调整产业结构

4、提高资源利用率

5、培养生态意识,低物质化。

第六章:

城市社会结构

城市社会结构综述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

霍布斯眼中的自然状态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

主观客观

个人建构主义(行动)理性主义(理性)

集体功能主义(系统)批判结构(结构)

二、城市的人口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

1、大中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2、城市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两极分化趋势加强

3、城市老龄化问题提高

4、城市人口流动加强,剩余劳动力增加

三、城市家庭结构

1、家庭要素:

人口、模式

2、家庭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核心家庭:

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

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比如由父、母、子、媳所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

由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其他家庭:

如单亲家庭、单身户。

3、家庭特点:

(1)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加强

(2)家庭类型日益核心化,三口之家和二人世界成为家庭的主体形式。

(3)家庭形式更为丰富,单亲、无子女、非婚等形式渐趋增多

四、城市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市的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

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一个共同体。

二、城市社会组织的特点

1、社会组织的一般特征:

(1)特定的组织目标

(2)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

(3)章程

(4)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2、基本形式:

(1)直线职能型

(2)矩阵型:

工程矩阵、产品矩阵、项目矩阵

(3)事业部型

科层制:

韦伯的观点,传统型、感召型、法理型

三、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的变迁

单位制社会

城市社会的分层

一、分层理论

1、迪尔凯姆

2、马克思

3、中国七个界限清晰的职业阶层:

(1)管理阶层

(2)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3)办事员阶层

(4)工人阶层

(5)自雇佣者阶层

(6)私营企业主阶层

(7)其他阶层

二、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的特点

1、城市社会成员分层的层次非常丰富

2、社会阶层结构发展失衡

3、各阶层关系紧张

4、不同阶层间的社会流动越来越活跃

三、中国社会分层的趋势

贫富差距

人要多一些超越功利的自由心境,对他人的悲痛之心,对社会正义的公共之心。

城市的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

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或阶层、职业、地区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职业、地区流动的过程。

种性制度的四个阶级:

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军事、贵族和行政)、吠舍(贫民)、首陀罗

二、流动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自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

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三、转型时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的六大特点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

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

6、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

四、城市社会流动的消极影响

1、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3、增加了交通压力

4、流动人口构成复杂,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压力

5、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七章:

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的类型

1、集中型和扩散型

2、外延性和封闭型

3、自力型和他力型

4、景观型和职能型

5、积极型和消极型

二、城市化的指标

1、主要指标法:

统计

2、复合指标法

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的特点

1、集中性

2、分割性

3、异质性

4、法理性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发达商品经济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

(3)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4)发达国家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1)发展中国家城市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不足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4)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

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世界性

2、城市化和不平衡性

3、城市化的阶段性

城市化的动力

1、工业化

2、第三产业

3、经济发展

4、人口增长

5、科学技术

城市化的进程

一、集中型城市化的阶段:

内部社区、外部社区的城市化

二、分散型城市化的阶段

1、郊区化:

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只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卫星城:

卫星城既是一个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卫星城发展的三阶段:

附属、半独立、独立;

对应三个功能:

住宅、工业、文教。

3、逆城市化:

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区的迁移,是城市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发展。

三、特殊化的城市化进程

1、反城市化

2、过度城市化

3、假城市化(罗西)

第五节:

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1、起步阶段:

1949—1957年

2、爆发性工业引起的超高速城市的阶段:

1958—1960年

3、工业调整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1961—1965年

4、工业停滞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

1966—1976年

5、改革开放后的高速产业化阶段:

1977——至今

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

2、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

3、结构特点——不协调型

4、进程特点——波浪型

三、中国城市化的原则

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3、内涵城市化与外延城市化相结合的原则

4、人口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相统一的原则

5、“据点”式发展和“网络”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战略

1、梯度理论

2、效益理论

3、规模理论

第八章: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概述

一、城市文化的界定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1、集聚性

2、开放性和兼容性

3、辐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