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范文精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范文精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范文精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学生的塑造与影响。
在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传统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是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开放,给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与法律内容知识提供了更加开拓的视野,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挑战。
如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开参与话题,可以很快地了解世界以及国内发生的各种政治热点问题,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思想政治与法律知识唯一的渠道,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对各种事件进行正面的、反面的多方面的评价,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如何给大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
二是,互联网上丰富的内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带来了挑战,原有的教学内容显得捉襟见肘,互联网上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递方式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应该开展多元化、多种方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参与课堂,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情感,学生进行情感共鸣,他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在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上的塑造。
因此,体验式教学是实现学生知行统一的有效渠道,它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情感互动,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对互联网对该课程提出挑战的主要解决办法。
二、网络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方式,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和不足的一面。
互联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丰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
由于互联网中蕴含了大量的资源信息,包括动画、声音、图片、文字以及传输技术等,在当前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同时,这些资料大部分可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辅助资料,让该课程拥有更加丰富、更加广泛的资料来源,从而充盈了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比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且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然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以及教师单方面查资料进行授课,重复性的资料弱化了对课堂的吸引力,缺乏时代性,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大大的限制了教学的质量;
二是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空间,网络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室内的某一间教室和某一个时间点,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互联网的出现正在迅速拓展着教学的空间,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自主的获取信息,提高自学能力,增强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让教学从静态变为动态,实现更加立体化的学习。
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超越时空性;
三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加凸显了学生的地位。
网络的出现,使得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地位趋向平等,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的共享,可以自由平等的获取,学生可以拥有主动权,教师不再是权威者,而与学生的地位趋向于平等。
同时,网络互动性的特点,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学习,提供了更加开阔的空间与平台,教师的地位从讲授转换到了引导。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体,这给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事情和信息,而教师的讲授则难以起到太大的知识传递的作用。
但是,网络上的信息不仅有积极向上的,还有消极扭曲的,如果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则很容易将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深入自己的道德观念中,这不仅会削弱大学生对道德思考的问题,还会给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带来阻碍,很容易让大学生对自身现实生活与网络的虚拟性形成混淆,充满误解,从而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是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于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环境下体验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其不完全了解,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没有将学生所需要得到的东西融入课堂之中,因此起不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环境提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策略
第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和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本,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让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真正了解感受,并且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学习和提高运用网络信息的技能,为了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整合提高自己的互联网修养,能够敏锐地接受互联网信息,并且形成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将这种能力完全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将网络优势与体验教学的优势整合发挥,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体验教学模式。
比如,课堂讨论、讲座、演讲、案例教学等等,都是有效的体验教学模式。
课堂讨论可以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以及合作性,而且具有互补性,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并且升华师生的情感,达到体验教学的目的。
演讲是一种更为真切的体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个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的见解敞开心扉的演讲出来,应该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情感。
参考文献:
[1]徐雁.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2]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04).
[3]萨日娜,原丽红.网络普及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12(05).
[4]邱靖.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
大学生思修论文范文篇2: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师生互动模式》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我国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项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培养道德品质优良,且具备真才实学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介绍师生互动模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大意义,探讨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应用。
师生互动模式;
高校课程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反之,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使得他们也很难从中获益。
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质量。
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
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
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
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
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
启发诱导,教学相长"
的教育思想[2]。
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
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
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
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
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
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
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
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
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
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
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
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
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
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
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
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师积极引导
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
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
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
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
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因材施教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
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
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
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
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
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
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
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
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
93-94.
[4]晓荣.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转化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244-244.
[5]连进承.浅析思想政治课课堂互动教学方式的影响因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146-147.
大学生思修论文范文篇3:
《试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当前,国内外各种思潮风云激荡,意识形态的博弈波云诡谲。
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乃至高等教育领域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足于文化软实力,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阵线。
破解大学生群体意识堕落乃至高等教育发展瓶颈难题,不得不坚持以人为本,着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一、养德——扬弃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文以载道,文化的功能承载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以及为人处世能力的养成。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经受一系列考验,应对成长成人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精神文明体系,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青年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科研生活上缺乏一股韧劲和向上的精神。
伴随着就业矛盾和社会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心理问题归根究底是理想信念问题,学生保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信念,往往就会产生与此相关的行为。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孝道、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在指导着后代子孙怎么做人,怎么成人。
儒家思想蕴含的精华智慧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等,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奇书的《菜根谭》就是一整部儒家修身学说的缩影,把修身问题追溯到心性层面上,有效彰显了思想觉悟提高的作用力。
在校园里迷茫的大学生可以采用扬弃态度,从浩瀚的传统文化巨典中汲取营养,学会做人和求学问。
二、修德——学生党建与团学工作突出新亮点
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学生理性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大学生党的建设需要一些成绩突出业绩优秀的骨干青年;
另一方面,党组织在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注重考察拟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觉悟、理想信念认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平时学习工作中辛勤付出的同学,组织上可以多给与褒奖,而对于平时表现不积极,发展党员时行动积极的要分别对待。
党组织上分配任务,本身是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考验。
基层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同样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因为在学生社团中不缺乏踊跃分子,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训练,具备了初步的自我成长与社会认知。
团学工作的历练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先人一步,服务与奉献精神上充足有余,在价值观念上也会发生微妙的转变。
在基层共青团或学生会、社团组织表现优异的同学还可以被提拔成干部或推荐为党员。
这层机制能够有效代表组织上对于追求积极上进的同学的认可和鼓励。
学校里的团学组织由此可以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辅助渠道,作为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其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提供了大学生历事练心的平台,这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乃至为人处世能力的提高带来极大益处。
三、护德——新媒体传播担当重要角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构想是我国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建设创新型大学、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当前,互联网发展高度发达,媒体行业信息弥漫,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如何突出重围,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整合资源并为我所用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手机、电脑终端的普及使用已经打乱了部分学生的生活作息习惯以及正常的阅读学习习惯,值得深刻思索。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可以瞬间到达每一部电子终端上。
从中,大学生难免面临一系列诱惑,包括财富、美色、名誉的干扰,以及慵懒、嗜睡、贪吃的熏陶。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大大染缸,那么互联网就好比染缸里的水,网络的正能量作用难以施展,这个校园里的青年带来不小的挑战。
大学生跳楼事件、自杀事件以及诈骗事件等负面报道层不穷,来自大学校园里的正向宣传少之又少。
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其便利,而课堂教学未能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致使自省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无法驾驭欲望诱惑,走向痛苦的深渊。
新媒体担负的重要角色,可从微信、QQ、MSN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传播窥见一斑,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官方的发声渠道,发挥了弘扬正能量,鼓励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形成的重要作用。
四、守德——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新契机
思想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上的传道授业,而且也是实践促学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学校组织或者青年志愿者协会得以进行,社会实践形式多样,诸如假期支教、支农和支医义诊,再比如探访敬老院、幼儿园,招生宣传、野外拓展训练和参与西部计划等。
不同程度的实践技能锻炼无疑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境界的心理认知和为人处世层次的提高。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丰富他们的理想信念,能够鞭策他们改掉慵懒的习惯,还能够激励他们与人沟通达到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国家、社会、学校都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路子,在潜移默化中引领青年大学生增强本领,加强品德修养,逐渐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在大学生体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的坚持不住、有的左右摇摆、有的信念动摇,这些问题反映出青年的内心世界的匮乏与社会需求不对等性。
甚至还有的学生存在观念落后、盲目追求潮流、物欲过大、自我膨胀、精神空虚等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主观努力和外界的助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把书本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把思想道德修养挂钩到实践本领上来,使得大学生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沟通能力等得以脱胎换骨,实现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