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0542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

《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三、外资银行与QFII

外资银行作为外资投资机构的先头兵较早的进入了中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

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本土迅猛扩张,为外资投资机构的进入奠定了极好的基础,为极力促成中国政府引进QFII机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外资投资机构大量进入中国源于中国在2003年正式引入了QFII机制。

QFII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是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货币还不能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实现有序稳妥开放资

本市场的一种特殊通道。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特殊通道能够使得大量的外资银行和外国资本迅速的进入以及流入中国本土的资本市场。

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本的巨大渴求,也使得中国的上市公司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到国际资本的需求,从而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进入到国际市场中去。

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共有387家外资银行或营业性机构,银监会已批准将20家外国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

其中12家外资法人银行已完成改制并开业,从事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包括对中国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

包括,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永亨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

先有了在华的外资银行,又有了QFII,在华外资银行又以QFII的待遇被对待,作为临时过渡性质的QFII机制,可被解释的地方实在是很多,这既是外资银行的天堂也是地狱,就看谁能够在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和解释权。

四、外资银行在华状况的分析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状况不佳

奥玮咨询2011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华从事投资银行、证券交易以及公司信贷等在岸业务的外资银行中,情况最好的银行所获的市场份额都不到7%,而5年来这一局面一直鲜有改观。

与此同时,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资银行的在华业务成绩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

2004年-2011年,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数量从188家增加至387家,然而,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却没有明显提升,仅从2004年的1.84%升至2011年的1.93%,7年间的增幅仅为0.09个百分点。

尽管自2006年以来,中国批发银行业务的收入规模增长了一倍,达到19000亿元人民币,但奥纬咨询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投资银行、证券交易以及公司信贷领域所占的份额不足1/10,并且其市场份额长期停滞不前。

针对外资银行在华的盈利状况,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也曾做过相关调查。

他们认为,相对于外资银行占中国内地银行业整体资产规模的比率,其净利润的占比仍然不高,截至2011年末,外资银行仅占中国内地银行业整体净利润的1.4%。

究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居高不下的用工成本;

第二,政策性的限制过多。

(二)外资银行在华布局以退为进

面对这种种的研究机构给出的报告,我们不得不反问,既然外资银行在华的盈利

和经营状况如此不尽人意最近又怎会爆出各大外资银行套现对华的银行投资数额竟都达数百亿美元?

以高盛为例,2009年6月,首次出售19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股份;

2010年10月,高盛出售中国工商银行股份筹集22.5亿美元;

2011年11月,高盛再次出售15.4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股份;

2012年4月的出售筹集了25亿美元(淡马锡是此次股份转让的最大接手方),今年1月又再度出售10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股份,而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之前高盛购入工行股份时只花了25.8亿美元。

关于高盛清仓工行后能从这次投资中赚取多少收入,路透社、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时报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计算版本。

路透社计算出高盛的收益将达101亿美元;

金融时报给出的结果为99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给出的结果则为97亿美元。

无论如何,高盛的收获是绝对丰厚的。

有类似清仓经历的还有汇丰、花旗、摩根大通等外资银行,总额达上千亿人民币。

而且这仅仅是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一部分。

根据普华永道2012年7月发布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年度调查报告曾指出,目前超过一半的外资银行预计2012年在华业务收入增幅将达到20%以上,预计2015年收入将实现同等增幅的银行比例更高。

但奥纬咨询却认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利润其实没有如此可观,除非能够降低为了收入增长所投入的成本。

该机构统计显示,目前成本费用已经占到了外资银行业务平台收入的2/3,而国内银行则仅为2/5。

其中,外资银行证券部门约90%的收入被用于填补成本费用,是国内同业成本收入比的两倍,这又是一组针锋相对的观点。

可见,对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状况,不同的研究机构间的确实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在这些不断唱衰外资银行的声音此起彼伏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2011年16家中国上市银行利润大概为8000多亿人民币,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利润的35%,而到2013年这16家上市银行只有一家工行的股价没有跌破净值。

面对如此令人费解的局面,我们有必要去探究一下有关外资银行在华的战略布局。

第二章 外资银行在华竞争策略研究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承诺入世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入世五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国内银行相同。

伴随着经营政策空间的扩大,外资银行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和预计的大举占领市场的局面,反而较以往收敛了许多。

种种迹象表明,外资银行对在中国的业务布局、发展战略等各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

一、外资银行的地域布局完成

根据《银行家杂志》所提供的数据表明外资银行的地域分布很稳定的集中在中国地区最发达的几个地区,主要是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代表的三个经济核心区和财富聚集地。

从国际活跃银行的在华机构设置和它们近年来不再进行机构扩张的行为可以看出,这些最主要的外资银行在华的地域布局战略已初步完成。

今后若干年内,可能还会有新的外国银行进入中国,或现有的外资银行也会增加其分支机构设置,但可以预料这种机构设置在数量上将是极为有限的。

二、更注重机构效率

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也越来越强调在华机构成长为新的利润中心,业务的盈利状况也开始大幅好转。

2002年在沪外资银行普遍盈利,年末账面利润已达近亿美元。

2003年上海29家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实现税后利润83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超过一半的利润来源于人民币业务。

一些主要的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盈利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其全球范围的平均水平。

尤其要注意的是,这个绩效是在中国对外资银行业务仍有若干限制条件下取得的。

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限制的逐步放开,人民币业务发展非常迅速。

以上海为例,从盈利结构来看,外资银行人民币税前利润占总税前利润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5.56%增长至2003年的52.12%。

另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外资银行正力图形成它们在技术上的垄断,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申请金融产品专利,在中资银行面前竖立一道“专利壁垒”。

从1996年到2003年底,花旗银行已经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19项发明专利申请,其中的大部分直指网上银行业务。

虽然目前尚不能评估确认这些“专利壁垒”对中资银行经营造成的影响程度,但可以肯

定它们将构成未来中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障碍。

三、专业化

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基本没有扩大,而是在积极的精简机构,剥离繁冗的部门,更加注重机构的效率,走专业化道路。

近年来,花旗,高盛,汇丰等一系列外资银行都在积极的剥离其非核心业务,以便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上。

这些专业化经营的措施使得这些活跃的外资银行往往能够具备特别强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高盛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几乎成了大投行的专利,至2012年美国九大银行共持有金融衍生品业务2290000亿美元,是世界经济规模的3倍。

这就使得这九大银行基本垄断了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市场。

四、不断加大所有权控制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策略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不同的时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层面,外资银行经历了由业务合作到设立独资银行的过程,其在华业务所有权和控制权逐步增强。

按照控制权从弱至强,分别为与国内银行进行业务合作、收购国内银行股权、成立合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和成立独资银行等五种策略。

最初,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业务合作主要为代理业务或比较宽泛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

比如2003年,汇丰银行与农行签订QFII业务合作协议。

近年以来,随着政策逐渐放开,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和业务合作开始转向更为具体的单项业务合作,如信用卡业务、货币互换(CurrencySwap)、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等。

2007年,花旗银行与光大银行签订网上现金管理业务合作协议。

2003年以来,外资银行收购国内银行股权的活动逐渐增多。

2003年12月,中国将单个外资机构的入股比例上限由原来的15%提高至2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先后入股建行、中行和工行,共注资约147亿美元。

(二)设立分支机构

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始终是外资银行极为重视的策略之一,早在80年代,汇丰、东亚等外资银行已开始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等分支机构,90年代,外资银行开始将代表处升级成分行、支行等分支机构。

2001-2006年,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营业性机构数量从190家增加至312家。

截至2007年7月初,汇丰、东亚、渣打、花旗四家大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网点总数达到121个。

在网点扩张的同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资产规

模也在迅速扩大。

2001-2006年,外资银行的本外币资产总额从452亿美元上升至1033亿美元,同期人民币资产总额从449.76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788亿元人民币。

(三)从合资银行到独资银行

合资银行不是外资银行的主要进入途径。

从1985年至今,外资银行共在中国成立8家合资银行,但由于业务发展受到限制,普遍盈利不佳。

2003年起,中方股东开始减持股份,国内的合资银行纷纷转变为外资银行。

比如2003年,法国巴黎银行收购工商银行所持50%的上海巴黎银行股权,使上海巴黎银行转变为外资独资银行;

2004年,汇丰银行拟收购福建亚洲银行这样,外商独资银行逐渐增多。

2006年及以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银行普遍规模较小,很少有大型外资银行采取此种方式进入。

2006年11月,中国发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要求只有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才能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

汇丰、渣打等多家外资银行在华分行开始申请转制为独资的法人银行,从而在中国开展全面的人民币业务。

截至2007年7月,汇丰、渣打、花旗等12家外资银行已经获得批准,转制为法人银行。

五、产品和服务专注于创新业务和中间业务

(一)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

在产品和服务领域,仅工行一家的境内网点总数便达到18038个,远超外资银行。

因此,外资银行普遍将更多资源用于开展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如衍生品交易(Derivatives)、QFII、QDII、个人理财等。

轰动一时的所谓"

花旗银行帮助内地居民违法进行海外投资事件"

从侧面反映了外资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优势地位。

2006年起,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加快推出与黄金、石油、股票等重要资产挂钩的创新理财产品。

截至2006年12月底,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二)非利息收入

在非利息收入的竞争中,外资银行拥有绝对优势。

2003年,中资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比重为3.1%,其中国有银行为2.9%,股份制银行为3.7%,比重最高的工商银行也只有8%。

而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比重高达40.7%,并且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财务顾问、银团贷款服务等占据相当的地位。

目前在华外资银行资产仅占中国境内银行业总资产的1.3%左右,而其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则占有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

(三)客户类型

在客户类型方面,外资银行普遍从高端客户出发,逐渐拓展其它客户。

对于企业客户,外资银行凭借自身的品牌和技术实力,着重吸引在华运营的外资企业;

对于个人客户,外资银行普遍从吸引能带来更高利润的高端客户入手。

以花旗银行的综合账户为例,日均余额若低于1万美元,银行将每月收取50元人民币管理费。

 

第三章 外资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措施

一、注重有质量的发展

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母行(总行)衡量在华子行(分行)发展是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主要涵盖财务指标、风险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三大类,各类指标的权重比较均衡,没有突出扩张资产份额的倾向,且未给予资产增长较高权重。

他们认为:

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不仅仅反映在资本、资产的规模上,更体现为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规模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质量和效益的相应提升。

二、加强风险防控意识

母行(总行)长期形成的风险意识文化显著影响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方式,使其在华业务的发展受到风险管控水平和能力的有效约束,体现在对目标客户的甄选上较为严格,对在华机构授权较小,使外资银行目标客户偏于高端,许多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群体难以进入其目标范围。

这种长期形成的控制风险的经营文化客观上影响了发展速度。

三、充分与母行战略保持一致

境外母行(总行)在新兴市场相对保守的整体战略决定了部分在华外资银行仅仅是母行集团在华综合业务平台的一部分,市场定位差异化比较明显,无意在各业务条线与其他银行展开全面竞争。

这些银行集团通过在华子行和参股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搭建起综合性业务平台。

在华子行作为综合性业务平台的一部分定位明确,重点发展其母行最具竞争优势的银行业务,并与其他业务板块合力为目标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四、坚持经营特色

外资银行应坚持特色经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业务,实现多赢。

完善客户选择策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服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进一步繁荣中国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新的贡献。

同时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合理确定发展战略和商业模

式,积极稳妥开展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培育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整体经营效益快速提高。

五、加强本土化适应本土竞争环境

外资银行应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国情细化发展战略,在战略上主动关注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主动关注金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前瞻性地考虑在华网点布局,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外资银行应紧紧抓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和特长,加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小微型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支持。

第四章 结束语

中国的金融市场从诞生至今发展迅猛也愈加完善,但仍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的金融机构更是如此。

外资银行既是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我们的炼金石。

只有我国的金融机构不断学习不断超越不断完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和透明,金融监管更加的严格和完善,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保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我们不应低估也不应夸大,而是要以理性的态度来积极的应对。

参考文献

[1]林莉莉.外资银行迅速抢占新兴市场的原因研究[D].浙江:

浙江财经学院,2008,05

[2]徐正华,熊国宝.外资银行在华竞争力上升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12

[3]贺小勇.外资银行在华解决业务摩擦的法律对策[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4,04

[4]王金萍.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06,02

[5]陈明,张鹏.中外资银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J].经济师,2006,03

[6]马青.理性看待中外资银行净利润不平衡的原因[D].辽宁:

东北财经大学,2006,12

[7]陈宝森.近十年中外资银行竞争案例回顾[M].国际贸易问题,2004,0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