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0226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

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

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

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5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一、古代教育:

(一)原始教育形态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

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制教育人员;

二是内容简单;

三是此时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是平等的。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形,古代学校的教育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学校教育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

为独立的形态。

二是学校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是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四是主要采取个别教学的形式。

二、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主要呈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二是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三是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四是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将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

这种理想的教育并不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突然冒出来的。

马克思就指出:

“第二阶段为第三

阶段创造条件”。

因此,现代教育正在朝着未来理想教育的发展。

事实上,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

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未来教育这个发展阶段上,人的自由发展(自有个性)与人的全面发展将在相互联结中达到统一。

伴随着这种统一,以前阶段的

那种总体上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的矛盾也将得到解决,阶级关系的存在所造成的发展差异和不平衡性被克服,各种“异化”现象将被消

除。

无论是人的能力的拓展还是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将广泛自由地得到保证,这个阶段出现的,就是一种新人。

6现代教育特征的理解:

四是教育

制度逐步完善。

二、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遗传、遗传素质、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

1)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对于“人的发展”的解释一般有两种见解:

一种是把人的发展与物种史联系起来,将人的发展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

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

另外一种更为常见的解释是,把人的发展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成长变化的过程,

这也是本章我们所要探讨的议题。

2)遗传:

指的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这些遗

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3)环境:

广义的环境影响是包括教育的,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也称狭义的环境影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于年轻一代的发展来说是自

发的,还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专门为培养他们组织起来的。

4)个体发展: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教育适应措施

1)特点:

人的发展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未完成性;

二是能动性。

2)规律: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顺序性;

二是不平衡性;

三是阶段性;

四是个别差异;

五是整体性。

3)教育适应措施: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构建了个体的发展。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5运用教育与人的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把教育活动之外的人的发展状态与教育活动之中的人的发展状态作一点比较和区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教育活

动之中”与“教育活动之外”的活动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时很难划分,但又确实存在。

其次,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也极其复

杂繁多,为了辨别其性质,我们可以将教育分为原生态教育和学校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与科

学文化等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5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6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

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

和继承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等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

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

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结构:

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一般来说,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

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

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是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

四是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

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审美、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

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或为什么阶级服务。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

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主张:

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具体观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的;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性和本能顺利地得

到发展;

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

兴起和盛行时期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

具有进步意义,但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需要是不正确的。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和中国古代的孔子等。

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具体观点是:

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教育

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

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

不可取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如何看待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分歧?

从社会历史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还很尖锐。

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我们认为,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

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地向前发展的。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人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每一代人都面临着现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

现成的思想文化,他们总是在现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从事社会实践,进行社会交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

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

在人类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社会历史的延伸与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没有社会

的充分发展,如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没有人的发展的更加完善,当然,人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二者在历史

的长河中是统一的。

7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

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几次重要表述

?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

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再次明确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发面的全面发展

8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

类人才。

9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

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0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11运用教育目的有关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

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

2终身教育的含义及其倡导者: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前者从纵向上讲,说

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

后者从横向上来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

正式教育。

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其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

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

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1).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3)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含义:

分类:

按教育程度分: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按教育类型分:

普通教育、专业教育

按教育的时间分:

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

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分:

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

按主办单位分:

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私人办

按教育对象分:

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现代学制主要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界乎

二者之间的分支制。

(1)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都

同时得到了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一轨是自上而下,包括大学、中学(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是自下而上,

包括小学、职业学校。

这两个系列不衔接也不相通,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进入中学和大学学习的机会。

后来,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经济领域的巨大发展和变革,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教育一轨才发展

了中学与另一轨的中学对接。

(2)单轨学制

这种学制普遍运用于北美各国。

但是在最初,北美各国也是采用的西欧的双轨制。

到18世纪末,美国北部各州都有了在城镇

设立初等学校的法令。

1830年,小学得到蓬勃发展。

由于产业革命和电气化的推动,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发展和变化,

到1870年,中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美国原来的双轨学制被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发展起来特有的单

轨学制。

它包括有:

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段可分为:

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

这种学制后被世界多国采用。

(3)分支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也是采用的双轨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学制。

但后来又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传

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

它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并不分轨,只是中学毕业后又开始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对口的高校学习,

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6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变革

我国现行学制:

1995年教育法确认的

学前教育:

招收3-6、7岁的幼儿;

初等教育:

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的儿童,学制为5-6年;

中等教育:

指全日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业余中学。

年限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

学校3-4年,技工学校2-3年。

高等教育:

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大学和专门学院为4-5年,毕业合格

授予学士学位;

条件好的大学、专门学院、科研机构可以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年限为2-3年,招收学士学位获得者

或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者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年限3年,招收硕士学位获得者或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授予博士学位。

职的研究生可适当延长修业年限。

六、课程

1课程:

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有计划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有意识创设的

教育环境的综合。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等等。

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它主要体现在课

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

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

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教科书:

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他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

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

各环节;

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科学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3课程发展史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3).普通教育过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7课程内容的概念、选择、组织

1)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

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2)课程内容都包含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性质的知识内容。

故此,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知识内容选择的规则不同。

3)课程内容的组织

美国著名教育家拉尔夫·

泰勒认为,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应遵循三条逻辑规则:

.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顺序性。

顺序性要求每一后继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

.整合性。

整合性则强调保持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便于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观念,并把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

一起来。

8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奠定学生的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学力

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课程目标应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精神与信仰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七、八、九、教学(上)(中)(下)

上1教学的含义,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

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

学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只是疑惑的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