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9999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④评价:

有利于凝聚宗族。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今天生活的影响:

宗庙、宗祠、族谱、重男轻女等观念。

3、皇帝制度的由来和特征(07、08):

P12皇帝制度始于秦始皇。

①由来:

统一六国后,嬴政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或诏、玺)具有人治、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

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

4P9

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特点:

垂直管理。

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与宗法制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皇帝任免;

诸侯国具有独立性,易发生地方割据;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

元:

行省制。

P16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及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

腹里"

(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5、皇权相权之争: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唐朝中央:

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明朝中央:

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

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设军机处: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处。

②内容:

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军机大臣负责"

跪受?

ahref='

//'

target='

_blank'

>

事迹?

洗?

麓?

rdquo;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6、监察制度:

秦: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监察制度最早确立与发端。

汉:

汉武帝时,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部,每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最早地方监察系统。

中央由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机构。

1、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4个历史事件)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个历史事件):

1.鸦片战争及与《南京条约》:

英法等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时间:

1840年至1842年。

结果:

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

①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文化(新思想开始萌发)受到影响,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背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大陆政策。

导火线:

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林党起义,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日本也乘机派兵,后由日本挑起战端。

过程: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1894年,北洋舰队仓促应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甲午军魂)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冲去,全舰军官壮烈殉国。

海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

避战保船"

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威海卫战役中)。

结果:

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澍湖列岛,台湾半岛及其附属岛屿,②赔款:

2亿两白银

③开放: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列强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甲午战后,列强利用清政府国库空虚,争先恐后想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开厂设矿,修建铁路,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宰割同盟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①赔款白银四点五亿两,加利息共是九点八亿两,分三十九年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③拆大沽炮台至山海关沿线的所有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

(京津等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该条约最大特点)。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英、俄)将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西南等地区。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口号:

扶清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1898年兴起于山东。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

在天津,义和团包围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义和团运到到达顶峰。

局限性表现:

扒铁路、毁电线。

1900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7、抗日战争: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7-1938、10防御阶段;

1938、10-1945、8相持阶段;

1945、8反攻阶段。

九一八事变:

1931年,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不到半年,侵占东北。

1、太平天国运动:

根本原因:

阶级矛盾;

直接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1851年金田起义;

1853年太平军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1856年进入军事全盛时期。

1864年天京陷落,农民战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洪秀全思想特征:

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与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核心内容)的《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中心内容:

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是每户留足口粮,其它归国库,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目的)②核心思想:

绝对平均主义。

③评价: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1859年,①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政治上:

以法治国,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上:

发展工商业,鼓励中外自由通商,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

文教上:

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无民主宪政内容)③评价: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并不是农民斗争经验的产物,未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相应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②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同盟会:

1905年日本东京,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民报》。

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同盟会成立后在广州发动的起义,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武昌起义,12日武汉三镇光复,历史上称为"

辛亥革命"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

信、采用公历等。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由参议院制定的。

内容:

一切权力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国民有人身、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由权利),确立三权分立(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行政权、参议院:

立法权,弹劾总统权、法院:

司法权)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负责)。

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经过: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①大会选举产生了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刘少奇等为副主席。

③对国歌、国名、国旗、国徽进行充分讨论。

④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

《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相关规定。

代行宪法职能。

2、中国历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会上,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全会的指导思想)。

讲话中指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及时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决定拨乱反正和审查解决党内冤假错案。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④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4、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⑴一国就是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⑵实践:

香港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香港的回归: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同时也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⑶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

实现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行对等谈判和第三次国共合作。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这是在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

1990年,台港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达成了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