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9933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8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吴随堂习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13.事物的质是指(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D.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5.“学而不思则罔”说明了(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

C.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

16.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因为(  )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D.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17.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B.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

C.它是自然规律D.它是社会规律

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认识归根到底从实践中获得

C.直接认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19.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A.客观真理B.客观事实C.客观规律D.社会实践

2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变化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22.认识主体是指(  )

A.有生命有感觉能力的人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

C.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D.具有主观思想的人

23.认识的客体是(  )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24.认识的本质是(  )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

25.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D.抽象、具体、再抽象

2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7.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8.社会革命(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29.政体是指(  )

A.政权的组织形式B.国家的政治性质

C.国家的经济制度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30.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3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3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3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34.“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

”这种观点是(  )

A.历史唯心主义的B.历史唯物主义的

C.历史人本主义的D.历史自然主义的

35.“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二者的区别在于(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科学之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  )

A.先有意识,后有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D.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客观实在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存在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D.人的感觉的组合

4.人工智能的伟大意义在于(  )

A.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问题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B.随着电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对整个世界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C.电脑的功能远远超过人脑

D.电脑部分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脑力

5.运用可能性区分为多种情况的观点,指出下列关于“大海捞针”与“水中捞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海捞针”是可能的,尽管很艰难

B.“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

C.“大海捞针”属于抽象可能性

D.“水中捞月”是人主观意志的想象,可以转化为现实

6.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7.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

A.循环论B.庸俗进化论C.激变论D.直线论

8.唯物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对旧事物的“扬弃”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

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10.下列事例中,属于前进中回复的有(  )

A.被推翻的旧势力暂时复辟B.从原始公有制到共产主义公有制

C.旧麦种——麦秆——新麦种D.生产——消费——生产

1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因为(  )

A.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补充、丰富和发展

B.理性认识重要,感性认识不重要

C.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的指导作用,达到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目的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

A.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B.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C.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创立了彻底的可知论

13.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  )

A.绝对主义真理观B.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C.相对主义真理观D.实用主义真理观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

A.反映具有摹写性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D.反映是创造中的反映

15.理性认识是(  )

A.认识的起点B.对事物规律的反映

C.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D.对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

1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B.从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8.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  )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部分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的认识成果D.是认识过程的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

19.社会意识(  )

A.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具有相对独立性D.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20.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在(  )

A.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情况下,地理环境较好的国家,劳动生产率就高

B.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情况下,地理环境较差的国家,劳动生产率就低

C.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D.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21.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有(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D.经济基础总是随着上层建筑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22.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杰出人物则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决定性的力量,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加速的作用

D.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汇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D.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  )

A.改造客观规律B.消灭或创造客观规律

C.认识客观规律D.利用、掌握客观规律

3.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必然性(  )

A.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是偶然性的表现和补充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偶然性D.深藏于偶然性背后,并制约着偶然性

4.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有(  )

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5.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

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6.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矛盾的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7.下列属于辩证否定的有(  )

A.我国必须全盘西化B.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D.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8.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

A.保守与进步的关系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D.对立统一的关系

9.“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候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

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须占据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现实性是指(  )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1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意识有能动作用B.认识的能动作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

14.真理是(  )

A.经过经验检验的认识B.符合逻辑、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

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D.同客观事实相符合的认识

15.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

A.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

D.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只是人本能的反映

16.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的范畴上说属于(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D.内容决定形式

18.人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D.个人向社会索取等量的贡献

19.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

B.人类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它的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20.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能制造生产工具B.是否具有社会性

C.是否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D.是否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四、判断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  )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因而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7.世界统一于存在。

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理论水平。

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0.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1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4.必然性是有原因的现象,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现象。

15.假象和错觉实质上是一回事。

16.为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要从现实的可能性出发。

1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知识经验。

18.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1.经济基础是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22.现代国家在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构。

23.既然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创造的,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下的,那么社会历史也就没有什么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可言。

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5.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6.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五、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3.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述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6.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7.简述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0.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11.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依据。

1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3.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六、综合分析题

下面有三段寓言材料:

材料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引自《吕氏春秋·

察今》

材料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材料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骨卑,人皆吊之。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引自《淮南子·

人间训》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刻舟求剑、材料2楚人过河的哲学意义及教训。

(2)材料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又是什么?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共同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CABB 6~10 AAACA 11~15 BBCDC 16~20 DBBDD 21~25 CCABB 26~30 CCDAD 31~35 DDBA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C 3.ABC 4.ABD 5.ABC 6.BD 7.AD 8.ABCD 9.AD 10.BCD 11.AC12.ABCD 13.AC 14.ACD 15.BCD 16.ABCD 17.ACD 18.ABCD 19.ABCD 20.ABCD21.ABC 22.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BD 2.CD 3.ACD 4.ABCD 5.BCD 6.A 7.BCD 8.D 9.AD 10.D 11.A 12.A 13.ABC 14.D 15.B 16.D 17.D 18.AB 19.AB 20.ABC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26.√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列宁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