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9549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7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总复习Word下载.docx

A.描述性研究B.解释性研究C.横剖研究D.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E.纵贯研究

ABCDE

10.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

A.社会调查法B.社会统计法C.比较分析法D.参与调查法E.实证分析法

11.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A.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命令与服从关系

B.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C.其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D.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E.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12.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狭义上的劳动者,须具备的因素是()。

A.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B.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C.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D.身体不应该残疾E.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ABCE

13.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

A.古典阶段B.现代阶段C.从前阶段D.将来阶段E.后现代阶段

ABE

三、名词解释题(共5题,合计25分)

14.劳动

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其本质特征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15.个案调查

是指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16.问卷调查法

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是劳动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18.法团主义

也称统合主义,其思想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与国家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强调从制度层面讨论政治制度与劳资关系的互动,强调政府在劳资互动过程中的作用,力图用一种制度化的利益集合秩序化解结构性冲突。

四、简答题(共5题,合计25分)

19.简述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六点:

一是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二是劳动者;

三是劳动的社会关系;

四是劳动的社会结构;

五是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六是劳动与社会变迁。

20.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

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

我国将职业定义为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

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其构成有两个基本要点:

一是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部门;

二是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它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劳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相同点:

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

不同点:

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2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有哪些?

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是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二是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三是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2.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是社会调查法;

二是社会统计法;

三是比较分析法;

四是参与调查法。

23.试简要指出现代劳动社会学发展阶段、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

现代劳动社会学发展阶段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年前后;

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945-1975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理论归纳有:

一是新马克思主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等;

二是冲突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前联邦德国的达伦多夫、美国的米尔斯、英国的洛克伍德等;

三是新制度主义学派,其中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及新放任主义等;

四是新管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法约尔、巴纳德等;

五是新经济社会学,其理论主要有网络理论和文化理论,网络理论代表人物是斯威伯和格兰诺维特,文化理论代表人物是扎勒泽和迪马乔。

五、论述题(共1题,合计13分)

24.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答题要点:

应分三个层次论述。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

六个流派及代表人物,展开论述。

2.2.现代劳动社会学:

五个流派及代表人物,展开论述。

3.3.后现代阶段,即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阶段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合计15分)

1.基于劳动的个性,可以对劳动作出一些分类。

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关系划分,可将劳动分为()。

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2.在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中,处于第三阶段的是()。

A.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B.机器大工业阶段

C.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D.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技术革命阶段

3.抛开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讲,劳动的社会关系指的是()。

A.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4.广义的市场经济主体包括()。

A.企业和劳动者B.企业、劳动者和国家C.企业、劳动者和市场D.企业、劳动者、市场和国家

D

5.市场经济主体间最主要的劳动关系是()。

A.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B.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C.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D.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6.“配第一克拉克命题”所指的现象是()。

A.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又由第一、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

B.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又由第一、三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

C.劳动力由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一产业,又由第二、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

D.劳动力由第三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又由第三、二产业转移到第一产业

7.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是()。

A.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三、一、二”转变的趋势

B.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的趋势

C.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D.三次产业结构由“三、二、一”向“一、二、三”转变的趋势

8.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的特征是()。

A.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B.从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

C.从非技术劳动向技术劳动转变D.以上答案都不对

9.劳动社会结构中能够反映劳动社会现状的是()。

A.劳动者的性别结构B.劳动者的年龄结构C.劳动的职业结构D.劳动的产业结构

10.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主要体现为对劳动者()。

A.劳动收入的保护B.最低工资收入的保护C.物质条件的改善D.素质的提高

11.霍桑实验表明,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是重视()。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生产条件C.产品需求D.工作环境

12.下面不属于直接影响人际吸引因素的是()。

A.品貌和气质B.报酬C.相似与互补D.政治信仰

13.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量投资、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拓宽了组织所能达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群体组织结构是()。

A.职能式结构B.水平结构C.直线制结构D.矩阵结构

14.士气激励理论中的Y理论所采用的人性假设是()。

A.经济人假设B.自我实现型人假设C.理性人假设D.社会人假设

15.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励目标的士气激励理论是()。

A.需要理论B.公平理论C.期望理论D.双因素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共15题,合计15分)

16.所谓市场体制的三方关系是指()之间的关系。

A.劳工B.政府C.市场D.雇主E.以上答案都不对

ABD

17.对于建立三方机制,下面关于我国的三方机制表述正确的有()。

A.本质是协调与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

B.其目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代表雇主的组织和代表工人的组织,共同协商处理劳动关系问题

C.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D.三方性原则和三方机制的关系是:

三方性原则是三方性机制的具体体现,三方性机制是三方性原则的核心

E.社会保险费的承担由政府和企业合理分担。

ABC

18.下面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A.自来水业B.畜牧业C.交通运输业D.建筑业E.住宿和餐饮业

BCE

19.下面对三次产业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B.第二产业以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

C.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D.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E.第二产业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材料和技术设备

BD

20.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是()。

A.体力型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

B.体力型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增加

C.技术型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提高

D.脑力型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增加

E.非技术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提高

ACD

21.下面属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是()。

A.速度比较快B.达到的水平比较高C.空间分布不平衡

D.老龄化趋势进程日趋显著E.老龄化趋势尚不显著

22.劳动保护的意义包括()。

A.是满足劳动者安全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的重要保证B.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C.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D.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E.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需要

23.下面不属于劳动安全与健康保护的主要内容的是()。

A.劳动时间的限制B.提高劳动者素质C.劳动速度的限制D.劳动物质条件的改善E.保护劳动者的收入

BE

24.下面属于梅耶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内容的是()。

A.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

B.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C.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了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D.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性

E.工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25.直线制正式组织结构的四大特征是()。

A.指挥的等级链B.职能的专业化分工C.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D.决策的独立性E.工作的标准化

26.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原有的三个核心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A.决策的集中化将让位于分权化B.规范化将让位于创造力

C.非正式结构变得越来越重要D.纵向层次结构向横向层次结构转变

E.虚拟组织将越来越盛行

27.下面关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需要是人类行为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

B.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七种需求从低级向高级逐渐上升,只有当低一级需求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高一级需求才会成为驱动力

C.人的需求具有意识性,从而使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跨文化、跨阶级存在

D.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是人的三种核心需要

E.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它是在七种需要中力量最强的一个

28.美国耶鲁大学的克来顿·

艾尔德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它们是()。

A.生理需要B.生存需要C.社交需要D.关系需要E.成长需要

BDE

29.下面对公平理论的局限性叙述正确的是()。

A.公平是一种基于个人认知和判断的评价,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B.在当今时代,人们收益中的内在报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此类报酬难以量化,因而在收益比较时员工更容易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C.管理者对员工的判断结果很难了解,很难把握和直接改变员工主观认知上的不公平

D.公平理论并不具有实际可应用的价值.

E.当今时代公平理论侧重于工资的合理性研究

30.下面属于“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的是()。

A.人在同一时期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相互作用并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

B.由于人的需要和能力的不同,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C.在现代工业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知识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D.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E.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三、名词解释题(共5题,合计15分)

31.劳动社会化

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

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2.三方性结构

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这种制度结构包括:

制定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对工会组织在法律上的确认三个构成要素,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3.劳动保护

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34.人际吸引

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它经历了注意(对交往对象产生兴趣)、认同(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并予以接纳)、相同(对交往对象产生亲切、喜欢等情感上的肯定)和交往(双方开始接触、交往并努力建立良好的人关系)四个阶段。

35.群体结构

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四、简答题(共6题,合计30分)

36.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进程。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由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节约了生产资料。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劳动的目的已不是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37.简述三方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

三方性原则是劳动关系方面的国际惯例,体现在三方原则上赋予劳动者在国际劳动立法活动中与政府和雇主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地位,保护了劳动者最基本的平等权。

在有关劳动关系的处理上,要有劳工、雇主和政府三方面的参与,例如,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仲裁,其委员会就是由这三方人员共同组成的。

38.为什么说劳动者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

试简要回答。

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落后与保守的社会势力并不鼓励妇女参与公共生产劳动,只有在先进文明的社会中,妇女才能与男子一样,享有参与公共生产劳动的机会。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时,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

第三,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9.简述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第三,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0.简述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它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即对劳动者的生理保护,是劳动保护最基本的内容。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指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指对劳动力素质、职业稳定和提升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企业管理的权利等的保护。

41.试简述劳动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1)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2)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对非正式结构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降低组织的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现象。

五、论述题(共1题,合计20分)

4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与X、Y、Z理论。

阐述三个层次:

(1)“经济人”假设和“X理论”;

(2)“自我实现型人”假设与“Y理论”;

(3)“复杂人”假设与“Z理论”。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合计10分)

1.()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A.劳动B.劳动力C.劳动者D.劳动行为

2.()体现着劳动者素质结构的本质层面,是劳动者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A.文化素质B.思想道德素质C.健康D.劳动者的现代化

3.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

A.社会地位满意度B.收入满意度C.环境满意度D.工作满意度

4.()是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

A.先进的生产力B.先进的生产关系C.优越的生活条件D.先进的生产技术

5.()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A.企业意识B.企业形象C.企业价值观念D.企业规范

6.将劳动者行为分为劳动性行为和非劳动性行为的依据是()。

A.从劳动者行为的组织特征角度B.从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

C.从劳动者行为的个体角度D.以上答案都不对

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

A.劳动性行为B.非劳动性行为C.劳动者群体行为D.正式行为

8.劳动者社会化过程中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作准备的阶段是()。

A.预期社会化B.基础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初始社会化

9.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劳动者的收入水平B.闲暇时间的多少C.劳动环境的好坏D.劳动的社会地位

10.()构成了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A.劳动B.闲暇C.劳动和闲暇D.以上答案都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合计20分)

11.劳动者的社会素质包括()。

A.文化素质B.思想道德素质C.劳动者的现代化D.劳动观念E.心理素质

12.对劳动者态度的研究内容有()。

A.工作环境B.同事C.职位变化D.工作任务本身E.工作时间

13.一个现代化的人的综合特征包括()。

A.头脑开放,能理解各种不同观点,尊重和自己的观点有分歧的意见

B.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能适应社会变革

C.对未来充满希望,从不被挫折击败

D.普遍的信任感,对周围的人、制度和组织给予信任

E.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是现在取向或未来取向

ABDE

14.劳动者的自我控制形式包括()。

A.情绪控制B.自主控制C.心理控制D.诱导控E.胁迫控制

15.下面选项对劳动者与宏观社会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者是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的主要体现者,劳动者在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中起决定作用

B.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在劳动者身上得到广泛的体现,并且通过劳动者的延续在代际间传承

C.宏观社会文化环境制约着劳动者,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一旦形成,动者就必须服从这种环境的要求

D.劳动者通过实践不断地重新构建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社会规范

E.宏观社会文化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