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8831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会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评价建议15

八、教师发展建议15

结语16

附件1:

参与到本标准起草工作中的各省市教研员(排名不分先后)17

附件2:

标准起草执笔小组名单(排名不分前后)17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

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

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

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

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

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高中阶段的指导思想是以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并列设置三个基础性与方向性兼备的模块,分别是“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各36课时。

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至少选开其中两个模块。

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

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

而高中阶段则从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入手,借助几种比较典型算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作用及其魅力。

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

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

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

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

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

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

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

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

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

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

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原则上应确保每周2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

每周1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描述

(一)小学部分

基础模块

本模块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入门”阶段,共包括“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其下各有若干单元。

其中,“硬件与系统管理”专题是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入门,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前提;

“信息加工与表达”专题侧重信息的创造过程及利用过程;

“网络与信息交流”专题旨在让学生掌握网络生存的基本能力,理解当今社会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交织的社会。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体验、经历文件管理的具体操作,形成负责、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能够借助各种简单工具编辑多种媒体信息,并根据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简单表达,实现有效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对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形成初步认识;

初步形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

通过体验网络的基本应用,感悟因特网魅力,在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本模块设计为72课时。

专题1.硬件与系统管理

硬件与数码设备

1.通过观察,能够说出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的名称(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2.能识别和使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码设备的开关和接口(如主机开关、复位键、USB接口、音频接口等)。

3.认识并能说出身边的数码设备及其功能(如平板电脑、触摸屏、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手机等)。

4.熟悉键盘和鼠标,并掌握正确的键盘和鼠标操作方法。

5.尝试使用可以接触到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

计算机软件

1.能列举计算机中的常用软件。

2.能识别常用桌面图标并能正确对其进行操作。

3.认识常见的文件类型,能够创建文件夹并存放文件,能对文件夹和文件进行有意义的命名。

4.能够根据需要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分类和管理。

5.学会压缩和解压缩文件和文件夹。

6.尝试使用和简单比较不同类别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或Android等),能说出操作系统的基本用途。

7.知道对话框、窗口的特点及用途。

信息安全

1.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初步学会应用查杀木马和病毒的软件。

2.养成及时并有效备份文件的习惯。

3.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

专题2.信息加工与表达

文本

1.熟练键盘输入,学会一种中文输入法,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20字/分钟或以上。

2.尝试使用至少一种文本编辑工具对文档进行简单编辑,学会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知道文本编辑的基本方法。

表格

1.能列举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在文档和幻灯片中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编辑。

3.学会制作表格管理简单的信息,并能进行简单运算。

图片

1.能列举图片和图片加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能使用简单绘图工具软件绘制基本形状、填充合适的色彩,能缩放、翻转、组合图片表达创意。

声音

1.能列举声音和声音加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使用简单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声音文件。

3.体验简单的声音采集和编辑软件的使用,尝试采集、播放和裁剪、拼接声音文件。

动画

1.能举例说明动画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学会使用工具软件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

视频

1.能列举视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能使用简单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视频文件。

综合

1.结合实例理解用多媒体方式表达信息的特点。

2.学会使用简单工具集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能对多媒体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

专题3.网络与信息交流

信息

网络

1.学会上网浏览信息,知道常用的知名儿童网站或学习相关网站,感悟因特网的独特魅力。

2.能进行文件共享,体验并初步认识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的意义。

获取

1.掌握常用浏览器的操作,能够浏览网络信息,能够借鉴文件管理的方法管理收藏夹。

2.学会通过超文本阅读提取信息并能理解超文本的作用。

3.体验几个常用的搜索引擎,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4.尊重知识产权,能复制、下载并合理使用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

5.学会从不同渠道验证信息,养成从权威信息源获取信息的习惯。

交流

1.能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开展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

2.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网络存储,并利用本地文件管理的经验对网络文件进行管理。

3.尝试通过网络日志、微博等方式呈现信息、表达观点,参与信息交流。

4.尝试比较因特网信息传播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异同。

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

本模块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传统内容。

程序设计是基础,算法是核心,这是本模块的基本定位。

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借助积木式程序设计语言,理解生活中的算法问题,并与程序语言表达的算法形成关联;

能设计算法并通过拖曳图标方式编写程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和算法概念。

本模块由两个单元构成,分别是“生活与程序”和“结构与算法”。

其中“生活与程序”单元强调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引领学生理解程序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开发工具,“结构与算法”单元侧重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程序结构体验和感悟算法思想。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生活与程序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够用自然语言及手工画流程图的方式描写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读懂流程图;

与使用自然语言相比较,体验使用流程图方式的优点。

2.熟悉一种积木式程序设计工具的图形化编程环境。

3.结合实例使用积木式程序设计工具,体验程序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结构与算法

1.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顺序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顺序结构的简单程序。

2.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选择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判断功能的简单程序。

3.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重复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循环功能的简单程序。

4.通过分析简单生活问题,设计混合程序结构解决问题,体验算法的思想和价值,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5.能够读懂图形化编程环境中的程序流程图,能分析程序的功能并简单调试。

6.能根据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设计简单的程序并使之运行。

机器人入门

机器人是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的自动化机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机器人技术涉及多门学科,是世界强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领域,机器人拥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开展机器人教育,不仅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有利于探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将推动我国机器人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促进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本模块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在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意识,在实践中检验设计、创意和成果。

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兴趣。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初步

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了解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及积极的创意,能够完成简单的机器硬件装配、程序编写、简单调试等任务,使机器人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

1.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资料及教学机器人实物,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功能和应用领域。

2.通过观察各种教学机器人的组成部件,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

3.认识机器人技术中涉及到的电路、电子元器件、单片机等电子部件,知道其功能。

4.了解动力源(如电池、外接电源等)和电动机的功能,并学会简单使用。

5.了解常用传感器(如红外、声音、光敏、指南针等)的基本功能,并能与其模拟的人类功能相比较。

6.初步了解与机器人装配相关的简单机械结构(如杠杆、轮轴等)和连接方式,体验简单机器人的组装。

7.了解与机器人相关的指令、程序和算法的基本含义,能够读懂简单机器人程序的流程图。

8.能在机器人软件平台上通过使用图形模块设计简单程序,并下载到机器人上执行,感悟控制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

1.能够通过模仿,设计解决简单任务的机器人方案,体验机器人应用的广泛性。

2.能够根据方案设计,选择合适的机器人组件,与他人合作完成简单机器人的装配及程序的编制。

3.初步了解机器人程序、硬件部件的测试与调整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调试。

4.通过机器人学习实践,能体验和评价各类机器人的应用特点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二)初中部分

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

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

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

1.能说出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

2.能连接计算机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设,使之能正常工作。

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了解各类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4.能通过案例、数据或史实客观评价民族IT产业所取得的成就。

5.能正确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摄像头等)。

6.能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并实现数码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1.通过实践尝试,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2.能指出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差异,了解开源软件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能根据提示安装、更新和卸载软件。

4.学会使用软件中的帮助或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解决计算机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5.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6.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据分类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录结构。

7.尝试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Android),比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上的异同。

8.初步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认识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

9.了解文件格式的多样性,能根据需要,尝试对文档或多媒体文件在熟悉的常用格式间进行转换,了解开放文档格式(ODF)的功能及其意义。

10.通过简单体验了解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编码的方法及特点。

1.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能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能更新系统补丁。

2.学会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帐户和口令。

3.做好计算机及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意识。

4.形成使用适当方法对网上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鉴别的意识。

1.能根据需求输入文字,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30字/分钟或以上,并能设计文本排版格式使之符合表达规范。

2.会使用查找替换等工具对文件内容进行统计或批量修订等。

3.学习文档编辑中修订/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的使用方法,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体会这些功能的社会意义,提高协作能力。

4.尝试使用在线文档协同写作和管理文档,并比较其与使用本地办公软件的异同,能对其社会意义进行评价。

1.理解表格在排版和数据统计计算方面的作用,能分析生活实例中表格的不同功能。

2.能简略说明不同工具软件中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及差异,能够根据需求设计二维表格行列属性。

3.能根据需求绘制或套用排版类型表格,能按要求对其属性进行调整、设置。

4.根据需要在不同软件中相互复制表格,并观察辨析其属性的迁移情况。

5.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计算与直观表达。

6.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1.了解多种图片采集的方法。

2.能使用专用工具软件浏览与管理图片。

3.能使用画笔、选区、图层和滤镜等功能加工图片,表达创意。

4.能根据表达需求在文本中插入合适的图片,并对图片各项属性做适当设置或调整。

5.能区分艺术创作和“恶搞”的差异,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健康合理的使用图片加工技术。

1.能了解多种声音采集的方法。

2.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声音做基本的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3.了解简单工具软件中降噪、环绕等音效处理功能。

1.能通过编辑图层和关键帧制作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表达创意。

2.会制作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

3.能够说出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

4.能根据情节与内容需要,运用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够制作出简单的动画作品。

1.了解多种视频采集的方法。

2.能根据表达主题,借助简单的工具软件,通过视频剪辑、添加文字标题、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式合成视频短片表达创意。

1.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观摩和体验,理解多媒体的优势和主要应用领域,感悟多媒体的社会价值。

2.围绕某个主题,使用媒体集成工具,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信息,设计、制作、发表或发布多媒体作品,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评价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效果。

3.通过实践比较图像加工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中有关图层的概念,理解其技术思想。

4.通过体验不同的多媒体集成软件,比较不同集成软件的异同。

5.会利用互联网及各类常用工具的协同功能与他人配合完成任务。

6.能寻找、安装并会使用常用的自由软件工具,如汉字输入工具、在线或本地翻译工具、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等等。

1.通过体验局域网和因特网,初步了解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了解网络的工作机制。

2.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会根据网络环境配置本机IP地址。

3.分析实例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

4.通过多媒体演示或亲身体验移动互联、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成果,了解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的动向,激发学习网络技术的欲望。

1.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体会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提高搜索效率。

3.通过实践,比较计算机中的查找、文本加工软件中的查找、搜素引擎中的搜索等方法的异同,理解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技术。

4.学会根据需求利用关键词组合以及权威网站查找等方法准确查找信息。

5.体验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通过选择恰当的下载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6.通过分析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评价其立场和价值取向,尝试理解媒介信息是如何以及为何建构出来的。

1.尝试通过博客、微博等呈现信息、表达观点,能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网站提供的功能,对博客的主题、风格、内容和栏目进行设计和修改;

能恰当使用RSS订阅、回复和关注等功能主动参与信息交流。

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信息沟通、辅助学习及答疑解惑,在获取国内信外资源的过程中建立国际视野,鼓励开展跨文化交流。

3.能借助网络参与社会活动,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开展网络协作,比较它们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体验博客、微博、社会网络服务(SNS)等Web2.0应用对信息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了解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4.在网络交流中,知道自我保护方法,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礼仪,不断强化信息安全习惯。

5.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能在信息表达与交流中合法利用网络资源,能通过归纳、演绎、总结和评估各种信息形成新的观点。

算法与程序设计

本模块与小学模块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

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