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尘网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防尘网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尘网施工组织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砂浆搅拌机
UJ325
3
切割机
JT40-1
5.5
4
电焊机
BX3-500-2
38.6
5
插入式振动棒
ZX50
1.1
6
打夯机
HW-60
7
手提电钻
2.5
8
手推车
10
9
手提切割机
经纬仪
DJ2-1
水准仪
4.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全面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学习国家的规范,
准备图纸会审。
2.进行施工组织技术交底,完善三级交底制度,管理人员要熟悉本工程的施工方案和工艺流程以及质量目标等级,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和工艺流程。
3.质量安全组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组织进
行文明施工的教育,使他们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确保文明施工。
(二)施工用水、用电
施工用电实行“三级配电、三级保护”。
现场所有供水、供电均从甲方指定位置引出,水管沿地敷设,电缆树立线杆架设至现场配电盘,
5.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一)测量工程
1.测量原则
(1)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和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工作程序。
(2)要有严格审核制度。
(3)一切定位、放线工作要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申请主管部门验收。
2.工程平面控制
(1)控制点的选取土方开挖前,要作好工程测量控制,根据工程场地实际情况,采用主轴线控制法,测设和做好建筑位置控制桩。
具体以轴线设置控制桩点,形成“+”型主轴线平面控制方案。
控制点设在已有建筑物墙上或作地面控制桩。
(2)控制点的定位以原有围墙边两头定出一直线为准用直接测法,进行设平面控制桩。
经过闭合后达到要求精度,即为平面控制桩。
并据此测量出建筑物各轴线。
控制点测定后,在已有建筑物墙上的,应用红三角标记和注明轴线号。
3.工程标高控制
施工测设时,应用精度为S32级水准仪。
士0.000以上标高引测,主要是沿结构外墙,边柱向上竖直进行。
水准标高应由三处向上引测,以便相互校核。
三处用钢尺向上引测投点后,把水准仪架设到施工层上,核测三点误差在3mm以内,在以引测点在施工独立基础柱上抄测标高弹出0.000米水
平线。
4.建筑竖向控制
(1)方法
该工程垂直度(竖向)的控制采用经纬仪外控法中的延长轴线法进行,方法是将经纬仪安置在延长轴线的控制桩上,后视首层轴线后,抬起望远镜将轴线直接投测在施工钢立柱上。
。
(2)投测中要点①提前要对经纬仪的轴线关系进行严格的检校,观测时要精确整平水平度盘水准管,以减少竖向不垂直误差。
2轴线的延长桩点要准确,标志要准确,明显,并妥善保护好,必须以原始轴线位置为准,直接向施工地投测,避免造成误差积累。
3取正倒镜向上投测的平均位置,以抵消经纬仪的视准轴不垂直,横轴和不垂直视轴的误差影响。
(二)基础工程
本工程采用机械开挖,人工辅助清理基底。
基底标高为-1.9m,采用独立基础,因此用履带式反铲挖掘机,在停机面上一次开挖。
为防止超挖和保持边坡坡度正确,机械开挖至接近坑底标高或边坡边界应预留10cm至20cm
厚土层,用人工进行清底或修坡。
坑底经设计、勘探、建设、监理、施工单位验槽合格,并办理相关签字手续,完善有关工程资料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三)模板工程本工程施工采用木模板,在支设模板前,必须进行混凝土柱及独立基础的配板设计,具体配板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规定进行。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安装前,要做好模板的定位基准工作,其工作步骤是:
(1)进行中心线和位置的放线:
首先引测建筑物的边柱或墙轴线,并以该轴线起点,引出每条轴线。
模板放线时,根据施工图用墨线弹出模板的内边线和中心线,墙模板弹出模板的内边线和外侧控制线,以便于模板安装和校正。
(2)做好标高测量工作:
用水准仪把建筑物水平标高根据实际标高要求,直接引测到模板安装位置。
(3)进行找平工作:
模板4承垫底部应预先找平,以保证模板位置正确,防止模板底部漏浆。
常用找平方法是沿模板边线用1:
3水泥砂浆找平。
另外,在外墙、外柱部位继续安装模板前,要设置模板承垫条带,并校正其平直。
(4)设置模板定位基准:
采用钢筋定位,即根据构件断面尺寸,切割一定长度的钢筋或角钢头,点焊在主筋上,并按二排主筋的位置分档,以保证钢筋位置与模板位置的准确。
2.模板的支设安装
(1)基础模板制作安装
1安装顺序
放线T安侧模和端头板T安支撑T检查、校正T验收
2混凝土垫层模板:
侧板和端头板制成后,应先在基础底弹出基础边线
和中心线,再把侧板和端头板对准边线和中心线,用水平尺较正侧板顶面水平,经检测无误差后,用斜撑、水平撑及拉撑钉牢。
最后校核基础模板几何尺寸及轴线位置。
3独立基础:
根据图纸尺寸制作侧模板,支模顺序先安装侧模板,再用斜撑和水平撑钉稳撑牢;
核对模板墨线及标高,配合绑扎钢筋及砂浆垫块,最后检查斜撑及拉杆是否稳固,校核基础模板几何尺寸、标高及轴线位置。
(2)独立基础柱模板
①立模程序
放线T设置定位基准T第一块模板安装就位T安装支撑T邻侧模板安装就位T连接二块模板,安装第二块模板支撑T安装第三、四块模板及支撑T调直纠偏T安装柱箍(基础柱)7全面检查校正T柱模群体固定T清除模内杂物、封闭清扫口。
3.模板的拆除、保管:
(1)模板侧模应以能使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损坏时方可拆除,底模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2)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按照配板设计的规定进行,遵循先支后拆,先拆承重部位,后拆非承重部位以及自上而下的原则。
拆模时,严禁用大锤、撬杠等硬砸硬撬。
(3)拆模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处,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待该块模板全部拆除后,方准将模板、配件、支架等运出堆放。
(4)拆下的模板、配件等,严禁抛扔,要有人接应传接,按指定地点堆放,并做到及时清理、维修和涂刷好隔离剂,以备待用。
(5)对暂不用的模板,板面应涂刷脱模剂,并按规格分类堆放。
(6)模板宜存放在室内或棚内,板底支垫离地面100mm以上,两点距模板两端长度不大于模板长度的1/6。
地面要有排水措施。
(7)入库的配件,小件要装箱入袋子,大件要按规格分类整数成垛堆放。
(四)钢筋工程
钢筋采购应选择质量稳定、信誉好的分供方。
所有购买钢筋的原厂材质证明必须齐全,钢筋进场后及时送试,按试验要求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钢筋原材堆放场按受检状态作好标识。
钢筋加工
钢筋加工前,翻样人员及时做好钢筋的加工翻样工作。
所有加工严格按钢筋翻样图纸执行。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
加工后的钢筋需经自检、交接检,并办理预检手续。
加工完的钢筋应按使用部位分别码放,并挂牌指明规格、形状、尺寸、使用部位。
I级钢筋采用调直机进行调直,1级钢筋末端需要作180°
弯钩,其圆
弧弯曲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
H级钢筋末端90°
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不应小于5d,平直段长度按照设计要求。
箍筋采用封闭箍筋,末端作成135°
弯钩,其弯钩的内弧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
弯钩平直部分为10d,长短一致并平行。
钢筋的绑扎
梁、板钢筋绑扎搭接位置:
上部钢筋在跨中附近,下部钢筋在1/3跨处。
接头间距各种接头位置及错开要求符合设计及标准图集03G101要求。
钢筋锚固及搭接长度见下表
框架结构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Lae
^锚固长度
「砼
C25
C30
强度钢筋种类
d
27
24
HPB235
<
25
34
30
HRB335
■
注:
1、所有锚固长度均应Lae>
250mm
2、HPB235钢筋(一级钢筋)两端必须加弯钩
纵向受拉钢筋抗震绑扎搭接长度
Lle,
1、当不同直径的钢筋搭接时,其中Lie与Li值按较小的直径计算。
2、在任何情况下Li不得小
于300mm
3、式中Z为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抗震
Lie二ZLae
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Z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
积百分率%
50
100
Z
1.2
1.4
1.6
板内的受力钢筋应距梁边50mn开始配置
坚持两次放线:
在顶板模板支完后进行一次放线,根据放线调整竖向钢
筋位置,顶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再进行第二次放线,进一步核正竖向钢筋位置,准确无误后方可浇筑顶板混凝土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
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见下表
构件类别
钢筋保护层
基础承台
下排筋
侧面
40
基础
柱
施工缝位置钢筋定位,用卡茬木方放在两皮钢筋之间和下铁钢筋护层处。
钢筋采用碎石板垫块或塑料垫块,需根据设计要求的不同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配置。
垫块位置须放置合理,呈梅花型布置。
质量标准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焊条、焊剂的牌号和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钢筋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数量、保护层厚度必
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及图集的规定。
钢筋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必须符合现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焊条或焊剂应有质量合格证。
钢筋的安装及预埋件的允许偏差执行相关国家及地方规范规定。
(六)砼工程
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本工程混凝土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
混凝土的浇筑
采用混凝土泵车泵送浇筑。
混凝土强度等级见下表
部位
强度等级
垫层
C15
基础底板
基础柱
原材质量要求
水泥:
符合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2002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的现行国家标准,并选用正规品牌的产品,复试合格后予以使用。
石子:
粒径5〜31.5mm要符合JGJ53-9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含泥量不大于1%针状和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
砂:
中砂,符合JGJ52-92《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现行标准,其含泥量不大于3%细度模数:
2.5〜3.2。
水采用自来水公司饮用水,符合JGJ63-89《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规定和要求。
凝土掺和料和外加剂要符合以下标准、规范及规程:
《混凝土外加剂》GB8076-1997《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2-9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86混凝土掺和料和外加剂等均须选用绿色环保型、无污染、无毒害等并经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的合格产品。
外加剂带入混凝土氯离子含量W0.02〜
0.20kg/m3。
以上所有材料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及检测报告,并经过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混凝土配合比及质量要求砂、石的含水率,根据实际所用砂、石的具体情况在混凝土配合比中对水用量进行调整;
加入粉煤灰掺合料时,必须经过试配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试验室要进行严格的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在系列试配的基础上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以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技术指标和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要求。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通过外加剂来调整,根据当时的大气温度、混凝土施工要求等调整混凝土的初凝及终凝时间,保证混凝土浇灌不出现施工冷缝
混凝土坍落度:
柱混凝土控制在160士10mm其他混凝土控制在
120士20mm在钢筋密集的特殊部位,坍落度经监理单位同意认可后可适当调整。
混凝土初凝时间:
控制在3h左右。
混凝土最大氯离子含量(相对水泥和矿物掺和料的用量)W0.2%;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柱混凝土浇筑前,应在底部先浇筑50厚同配合比减石子砂浆。
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浇筑层的厚度不大于振捣棒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振捣棒插入间距控制在450(50型振捣棒)。
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超过2m的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应采用串筒或溜槽。
各层顶板上与柱相邻处先做柱头部位高等级混凝土浇筑,然后再做梁和其余楼板普通混凝土浇筑,并控制好混凝土初凝时间,避免出现施工冷缝。
梁、柱接头钢筋密集处,应换用小直径振捣棒进行振捣,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
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吊送先远后近,如遇特殊情况,间歇时间超过初凝时间,按施工缝处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分批做塌落度试验。
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等部位的位移变形或堵塞情况,?
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毕。
浇筑前应对模板适当浇水湿润,但不应存在明显积水。
梁及柱模板的清扫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
顶板混凝土浇筑时,重点对柱根部进行找平,防止烂根。
柱混凝土浇筑
前,应先浇筑50mn左右的同配比减石子砂浆。
顶板混凝土浇筑时应搭设马道,严禁踩踏钢筋,尤其对于悬挑结构必须保证上部钢筋的位置。
施工缝设置
施工缝的处理:
浇筑混凝土前,应剔净施工缝部位的浮浆及松动石子,清扫干净,用水湿润,但不得有明水。
混凝土养护
养护应在混凝土浇筑后12h内开始。
常温下混凝土表面抹平之后要覆盖塑料薄膜或浇水养护,养护要求是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水份蒸发而开裂,养护时间不少于7d。
混凝土取样、试件制作均应由施工和甲方单位共同签证认可。
评定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现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表面无锋窝,孔洞、露筋、缝隙、裂纹、夹渣等缺陷。
(六)钢结构工程
本工程基础上部为门式钢结构,两边为直径114*4mm及152*5.5mm厚钢管柱,钢柱中间距为2米,基础与柱连接为预埋板地锚螺栓连接。
钢结构施
工完毕后再在垂直侧面安装成品防尘网。
施工工序
1.施工准备
(1)施工机具布置
(2)材料进场存放、验收
(3)技术准备
2.钢结构制作组装、检验
(1)钢材放样,下料,开孔
(2)切割、矫正成型
(3)边缘、端部和摩擦面加工
(4)钢结构构件组装、校正、检验
(5)各构件第一遍防腐涂刷
4.钢结构安装、检验
(1)基础检查
(2)吊装前准备
(3)钢柱吊装校正
(4)水平系杆等吊装校正
(5)其他钢构件安装校正、检验
5.螺栓连接、检验
(1)普通螺栓连接
(2)焊接检验
6.钢结构防腐涂料涂装、检验
(1)钢构件表面除锈
(2)钢结构防腐涂料涂装、检验
7.防尘网安装、检验
9.扫尾与验收
(1)工程扫尾、
(2)交接验收、(3)拆除施工设
1.流程图
焊接N
不合格
无损检验I报告
合格
外形尺寸
>
f报告
清理、
!
除锈一
报告
——验收
(2)单榀门式钢柱安装工艺流程图
根据工厂、工地现场的实际起重能力和运输条件,核对施工图中钢结构的分段是否满足要求;
工厂和工地的工艺条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构件详图设计,以便于加工制作和安装。
并编制材料采购计划。
钢结构的加工工艺方案,由制造单位根据施工图和合同对钢结构质量、工期的要求编制,并经公司的总工程师审核批准后实施。
(2)材料的采购、存放
本工程钢结构主材和附材全部采用Q235号钢制作,钢材采购的数量和品种应和订货合同相符,钢材的出厂质量证明书数据必须和钢材打印的记号一致。
本工程采用手工电焊和高强度螺栓连接,焊接材料为
J422型焊条,高强度螺栓连接。
涂料,稀释剂等产品技术性能,颜色
均应符号设计要求。
钢构件应按结构的安装顺序分单元成套供应。
钢构件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无积水。
钢构件应按种类、型号、安装顺序分区存放。
底层垫枕应有足够支承面,相同型号的钢构件叠放时,各层构件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应防止构件被压坏和变形。
焊接材料和螺栓涂料应建立专门仓库,库内应干燥、通风良好。
(3)材料的验收
钢结构使用的钢材、焊接材料、涂装材料和紧固件等应具有质量证明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标准的规定。
进场的原材料,必须有生产厂的质量证明书。
钢材表面不许有结疤、裂纹、折叠和分层等缺陷;
钢材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夹渣。
有上述缺陷的应另行堆放,以便研究处理。
钢材表面的锈蚀深度,不超过其厚度负偏差值的1/2;
并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C级及以上。
严禁使用药皮脱落或焊芯生锈的焊条、受潮结块或已熔烧过的焊剂以及生锈的焊丝。
钢结构工程的材料代用。
由于个别钢材的品种、规格、性能等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要进行材料代用时,应经设计单位同意并答署代用文件,一般是以高强度材料代替低强度材料,以厚代薄。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应进行扭矩系数复验。
3.钢结构构件制作、组装、检验
1)放样、号料熟悉施工图,并认真阅读技术要求及设计说明,并逐个核对图纸之间的尺寸和方向等。
直接在板料和型钢上号料是,应检查号料尺寸是否正确。
准备好做样板、样杆的材料,一般可采用薄钢板和小扁钢。
号料前必须了解原材料的材质及规格,检查原材料的质量。
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零件应分布号料。
并根据先大后小的原则依次号料。
钢材如有较大的弯曲、凹凸不平时,应先进行矫正。
尽量使相等宽度和长度的零件一起号料,需要拼接的同一种构件必须一起号料。
钢板长度不够需要焊接拼接时,在接缝处必须注意焊缝的大小及形状,在焊接和矫正再划线。
样板、样杆上应用油漆写明加工号、构件编号、规格,同时标注上孔直径、工作线、弯曲线等各种加工符号。
放样和号料应预留收缩量及切割、铣刨需要的加工余量,尽可能节约材料。
主要受力构件和需要弯曲的构件,在号料时应按照工艺规定的方向取料,弯曲的外侧不应有样冲点和伤痕缺陷。
本次号料的剩余材料应进行余料标识,包括余料编号、规格、材质等,以便于再次使用。
(2)切割钢材下料常用的有氧割、机械切割(剪切、锯切、砂轮切割)等方法。
氧割的工艺要求:
大型工件的切割,应先从短边开始在钢板上切割不同形状的工件时,应靠边靠角,合理布置,先割大件,后割小件;
先割较复杂的,后割简单的;
窄长条形板的切割,采用两长边同时切割的方法,以防止产生旁弯。
机械切割的允许偏差
气割的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
零件宽度、长度
士3.0mm
边缘缺棱
1.0mm
切割面平面度
0.05t,但不大于
2.0mm
型钢端部垂直度
割纹深度
0.3mm
局部缺口深度
(3)制孔
制孔通常采用钻孔和冲孔方法:
钻孔是钢结构制造中普遍采用的方
法,能用于几乎任何规格的钢板、型钢的孔加工;
冲孔一般只用于较薄钢板和非圆孔加工。
而且要求孔径一般不小于钢材的厚度。
当螺栓孔的偏差超过允许值时,允许先采用与钢材材质相配备的焊条进行补焊孔洞后,重新制孔,但严禁采用钢块填塞方法处理。
(6)摩擦面加工
当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应对构件摩擦面进行加工处理。
处理后的抗滑移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的加工,可采用喷砂,抛丸和砂轮机打磨的方法(注:
砂轮机打磨方向应与构件受力方向垂直,且打磨范围不得小于螺栓直径的4倍)。
经处理的摩擦面应采取防油污和损伤保护措施。
(7)构件组装一般规定组装钢柱等应平整牢固,以保证构件的组装精度。
必须依据图纸、工艺和质量标准,并结合构件特点,提出相应的组装措施。
应考虑焊接的可能性,焊接变形为最小,且便于矫正,以确定采取一次组装或多次组装,即先组装、焊接成若干个部件,并分别矫正焊接变形,再组装成构件。
应考虑焊接收缩余量、焊后加工余量。
对所有加工的零部件应检查其规格、尺寸、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所有零、部件应
矫正,连接接触面及沿焊缝边缘30〜50伽范围内的铁锈、毛刺、油污、冰雪应清干净。
凡隐蔽部位组装后,应经质检部确认合格后,才能进行焊接或外部隐蔽。
组装出首批构件后,应经质检部全面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继续组装。
凡需拼接接料时,为减少焊接内应力,便于变形后的矫正,应先拼接、焊接、经检验、矫正合格后,再进行组装。
应根据结构形式、焊接方法、焊接顺序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组装顺序,一般宜先主要零件,后次要零件,先中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