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8410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属楚国公族。

(1)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

(2)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3)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

终投汨罗而死。

2、有两次飘落在外的经历。

(1)一次是汉北,这是在屈原遭到楚怀王疏远之时,自己离开了郢都。

《九章·

抽思》

(2)另一次是在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这是屈原遭顷襄王放逐之地。

A、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B、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漂泊生涯的关的。

3、从司马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

(1)符合楚国的利益,同时也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

(2)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

(3)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他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等,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

二、“楚辞”的含义

1、“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2、“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3、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4、《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中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5、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这是“楚辞”这一名称所包含的又一层意蕴。

6、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1、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2、《汉书·

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

(1)《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持两可的态度。

(2)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

(3)《九章》皆为屈原所作更为适宜。

(4)这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第三节《离骚》

一、《离骚》解题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1)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2)“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A、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B、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

“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C、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

离骚经序》

(3)《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2、《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1)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2)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3)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4)“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5)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二、忠君与爱国

1、《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2、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

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

(1)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

(2)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

A、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的。

如他对祖先的深情追认,就是一种宗族感情的流露。

B、屈原的爱国感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屈原反复劝戒楚王向先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列举了夏启、羿等由于“康娱自忘”而遭到“颠陨”的命运,向楚王提出了警告。

a.他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也是充满了仇恨

b.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三、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1、表示将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2、他的“美政”理想在一首抒情诗中当然不能全部表明,但我们从《离骚》中仍能约略知道一些主要内容。

这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1)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2)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得遇明君的事例,借以讽谏楚王。

(3)另外,《离骚》批评现实。

3、所谓“规矩”、“绳墨”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令的重视,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

4、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5、屈原念念不忘君臣的“两美必合”、和谐共济,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6、他在诗中反复地咏叹明君贤臣,实际上也是对楚国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更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其中饱含着悲愤之情。

四、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1、《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从这些香草和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

3、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

4、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5、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正是在这强烈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屈原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唯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7、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五、香草美人:

象征和意境

1、《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

美人、香草。

(1)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3)《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4)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5)《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2、《离骚》对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

(1)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受阻于帝阍。

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

(2)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

(3)这两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

(4)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辉灿烂。

(5)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表现了对世俗的蔑视。

因此,这两次远逝,既是一种象征,又是屈原形象的一种折射。

(6)周流求女一节,历来诠释最多。

A、从《离骚》的全诗来看,屈原所痛感的,一是君王昏庸,一是佞臣当政,屈原在现实中同时遭到昏君佞臣两者的排斥。

B、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屈原才开始“上下求索”的历程。

C、求女失败之后,灵氛用“两美必合”鼓励他往别处寻觅。

D、一次次求女不遂,是屈原的现实遭遇在诗中的投影。

E、求女在诗中应该象征着对明君贤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3、“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

(1)《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

地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

(2)《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

(3)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

(4)《九歌》既然描述的是人神之间的事,其中自然就假想了许多驾龙骖螭的飞升情节。

(5)屈原显然是熟悉楚地民间祭祀文化的,民间文化中这些成熟的文学意象,必然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

A、《离骚》中最耐人寻味的“求女”,与《九歌》中人神恋爱的情节颇有类似之处。

B、香草和飞升的细节,与《九歌》也很相似。

C、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六、形式和语言

1、对比:

相对于《诗经》,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

(1)《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2)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

如《越人歌》(《说苑·

善说》)。

2、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

3、显然,《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

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

4、《离骚》中的楚地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

1、《九歌》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

2、概念

(1)《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2)从现存的《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3)《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历代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

A、根据闻一多的观点,《九歌》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

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

B、他又认为《九歌》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是“按照各自的身分,分班表演着程度不同的哀艳的,或悲壮的小故事”,以取悦东皇太一。

C、《东皇太一》从其神名可知其地位尊于他神,且描述也庄重,当是《九歌》主祭之神,其他为陪祭。

D、这九篇在形式上不同于《东皇太一》,更少拘束,它符合上古“索祭”之礼。

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九歌》的精华却在于中间九篇。

(4)如果是女神,则以男巫招之;

如果是男神,则以女巫招之。

主要是借男女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

才有这一首首情致摇曳的歌辞。

4、《九歌》中,《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楚地以舜妃娥皇、女英附丽在她们身上),《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

(1)从内容上说,《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2)如:

《东皇太一》就完全是一首颂赞之辞,写得庄严富丽,与爱情无涉,显示了主神和陪祭诸神的区别。

(3)又如:

《云中君》、《东君》等,虽也有流连哀婉之辞,但较多的是对神迹的颂扬。

以无限敬仰之情描述了日神普照世界的壮丽气势,还写了它为人类祛除灾难的勇力,表达了祭者的美好愿望。

二、缠绵哀婉的风格

《九歌》中最多最动人的还是对人神情感的摹写,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各篇皆有这一内容。

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艺苑卮言》卷二)。

又如:

《湘君》和《湘夫人》描写的都是迎接湘水神的降临,以及巫与神双方复杂的情感状态。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1、无论是巫还是神,他们都怀有十分真挚的爱情,但是别多聚少的经历又使他们变得很脆弱,所以,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中,爱情表现得如此缠绵哀婉。

2、从那些哀怨而又执著的倾诉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爱情的种种哀愁和悲伤。

《山鬼》所描述的则正是爱情的绝唱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描写一种角不开的愁结,使人寄予深切的同情。

3、《九歌》中所流露出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忧愁幽思,显然契合了屈原的心态,所以不妨把《九歌》中所抒发的贞洁自好、哀怨伤感之情绪,看做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

三、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1、《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首先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对当时歌、乐、舞同时表演的记录。

如《东皇太一》

2、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和合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

(1)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2)《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颂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

如《湘君》言:

“君不行兮夷犹,蹇论证留兮中洲?

(3)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湘夫人》云: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3、《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

4、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

四、《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

1、《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1)“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2)《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3)《九章》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我们研究屈原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4)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2、《橘颂》

(1)当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借咏物以述志,以橘之“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精神,砥励自己的品质和情操。

(2)全篇比兴,四言体,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

3、《抽思》

(1)是屈原在汉北所作,故诗中有“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之句。

(2)其余各篇皆是流放江南时所作,抒写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

4、《哀郢》

(1)记述了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其中多有身世之感。

(2)后半段情绪转为激烈,声调慷慨,尽情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愤。

5、《涉江》

(1)则突出抒写了自己义行高洁,而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悲哀,并表达了终不变心从俗的决心。

(2)《涉江》表述自己的志向。

诗中以的奇异的服饰象征品格的清高脱俗,文气从容冲雅,舒暢跌宕

6、《怀沙》、《惜往日》流露死志,大约作于赴渊前不久,也很感人。

五、《天问》和《招魂》

1、《天问》

(1)《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2)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

(3)《天问》虽然叙事庞杂,而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4)对殷朝的兴亡史发出了自己的感慨,认为天命反覆无常,朝代的兴亡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5)《天问》还流露出鲜明的情感色彩,一腔怨愤,发泄无余,在一连串的问号后面,我们能够感受到屈原那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感受到他的失望和愤懑,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如诗末数句

(6)《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A、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这是《天问》的特点。

B、全诗基本上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

C、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名一韵。

D、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2、《招魂》

(1)《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2)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徠楚怀王的亡魂。

(3)《招魂》可能是在招魂仪式中演唱的,但从那“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的呼唤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对楚王之死的哀悼惋惜之情。

(4)也与屈原的宗国情绪相一致。

(5)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根据其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之辞藻缤纷富丽,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

(6)除此而外,诗中亦有优美抒情的描述

如乱辞中所咏: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第五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一、宋玉等楚辞作家

1、宋玉

(1)屈原之后,还出现了一些深受屈原影响的楚辞作家。

唐勒、景差无作品流传下来,只有宋玉有作品传世。

(2)宋玉的生平与屈原有相似之处,据《汉书·

艺文志》载有辞赋16篇。

(3)现在可以基本认定为宋玉所作的,有收入《楚辞》中的《九辩》收入《昭明文选》中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

2、《九辩》

(1)《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

(2)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3)其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

A、诗中刻画了秋景的种种凄凉寂寞,并将其和自身的惆怅失意、冷落孤独之情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感人至深。

B、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

C、《九辩》显然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之风格特征。

3、《高唐赋》、《神女赋》

(1)《高唐赋》、《神女赋》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们分别写楚怀王和楚襄王梦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内容相似。

(2)而前者以铺陈高唐的景物风光为主,后者以描摹巫山神女之美为主,都写得情致飘渺,极富韵味。

A、写高唐雨后之景,渲染其百川汇集,水石相激,声振天际,猛兽因而奔逃,虎豹因而失气,鸷鸟因而窜伏,鱼鳖因而惊恐,把高唐险要、磅礴的气势,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

B、之后,又摹写万木繁茂,芳草丛生,风声悠扬,众鸟和鸣。

张弛之间,跌宕生姿。

C、又如《神女赋》对神女美貌、神态的描写

D、 

此篇不但写神女容光焕发,体态闲雅,含情脉脉,来去恍惚,也写她洁身自持,可慕而不可狎。

E、文笔委婉曲折,状貌传神,肆意铺陈,而且曲终奏雅,略陈讽谏之旨,已开汉大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