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7588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

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

(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

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

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

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

(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

小结:

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

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

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师:

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

(1)重点句子理解。

(课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

“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句子二:

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2)师:

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

(同桌讨论交流)

示例:

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

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

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计划,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

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快乐。

教师小结:

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

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师:

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

(指名读,教师指导:

读到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

试举例说明。

(教师提示:

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

第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

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

坚持现实主义。

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六、教师小结

 

【教学板书】

20*三黑和土地

三黑热爱土地比喻、拟人

想象对比

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是涉及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充分了解作者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而有助于他们深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体会农民在获得土地之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到土地带给农民的无边的幸福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人教(部编版)

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

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

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

《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

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

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

蜀中:

四川。

戴嵩牛:

戴嵩画的牛。

预设:

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

(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

(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

(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

(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

先想象一下,再回答。

(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

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

(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不要迷信权威;

要勤于观察;

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

(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

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