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巧用旋律线让音乐教学事半功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朱婷婷巧用旋律线让音乐教学事半功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婷婷巧用旋律线让音乐教学事半功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片段一:
课的导入部分
1.师:
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要在钢琴上弹奏一段小音符,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它像
过程显得干净、利落而又高效。
片段二:
学唱歌曲
1.导言: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我是小音乐家》,这首歌曲的旋律也同样有着非常明显起伏的旋律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
第一次听歌曲。
(学生感受到歌曲情绪是快乐、活泼的)
2.第二次听歌曲。
师:
“老师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歌曲中小音乐家到底演奏了哪几种乐器”。
(在听的过程中老师用动作提示,学生很快在歌曲中找到答案:
吉他、提琴和圆号)
3.教师播放三种乐器的图片及由三种乐器演奏的旋律:
4.第三次听歌曲。
“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小音乐家都在哪几个城市分别演奏了这几样乐器”。
(伦敦、柏林、巴黎)师:
“你知道这些城市分别是哪些国家的首都吗?
”生思考回答。
5.在充分聆听了三次歌曲,学生对歌曲越来越熟悉,为让学生更好掌握旋律的不同特点,师:
“这次老师仍然要将歌曲的旋律及情绪变化用线条在黑板上表现出来,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随我一起画。
”
歌曲的第一、二乐句从弱起开始,四度跳进旋律上行,继而下行,点明了“我是小小音乐家的主题”,因而教师用翻越山坡的波浪线表示(如图1)。
第三乐句级进的旋律配以乐器演奏时发出的象声词使得歌曲的情绪欢快而又热烈,教师用下楼梯的旋律线表示(如图2)。
第四乐句突出了“跳、唱”二字,教师用图3旋律线表现孩子们的欢快情绪。
在听歌曲第二、第三段时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旋律线。
在充分聆听以及旋律线地描画和表演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不断加深,学习歌曲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新歌学唱、表现歌曲一气呵成。
分析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唱歌曲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表现能力。
而现在很多学生却存在着教过的歌不会唱或是教过的歌唱得走调等现象。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在教唱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歌曲的旋律线。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用“跟唱”的教学方法来教唱歌曲,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
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变得被动,也显得太机械化了,更是浪费时间,可能老师唱了半天,学生跟了半天,一到学生独立唱的时候,又出现跑调现象,结果是事倍功半。
而本节课,老师则是通过旋律线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感受了歌曲旋律,使学生对歌曲整体音乐走向以及乐句划分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更明显地感受旋律连贯、跳跃的不同特点,为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片段三:
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歌曲《我是小音乐家》中所唱到的属于演奏家,你知道音乐家还包括哪些?
生:
歌唱家、舞蹈家、作曲家……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为一部芭蕾舞剧所创编的舞剧音乐《那不勒斯舞曲》。
2.初听乐曲。
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思考:
乐曲有哪些情绪变化?
乐曲中最优美的一段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小号)
情绪:
优美、欢快、热烈交互变化。
3.复听乐曲。
这次老师同样要把这首乐曲的旋律线在黑板上画出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我要问大家了,老师刚才用什么线条表示最热烈的部分?
竖条,非常有激情的。
那我用什么线条表现最优美的部分?
波浪,很抒情。
这段旋律让你想到什么生活情景?
下楼梯。
这两段旋律有什么联系吗?
速度越来越快,力度也越来越强了。
4.再听歌曲。
请你根据老师所画的旋律线,把你对乐曲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
学生根据所描画的旋律线在音乐中自由发挥。
教师旋律线地描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音乐,把握了音乐的整体走向。
此刻,学生情绪高涨,完全融入到音乐中带来的快乐之中……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的《那不勒斯舞曲》是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舞剧音乐,乐曲分为三部句式结构。
第一乐段在乐队齐奏四小节热烈的引子后,以小号独奏的形式出现,这一乐段把强音都放在了每小节的第二拍上,从而形成非常有特色的切分节奏。
第二乐段的节奏由第一乐段变化而来,但开始用的是附点音符,速度稍慢,更富有富有表现力。
第三乐段速度渐快,它的旋律由两个一组带滑音的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情绪热情而奔放,速度非常快。
最后乐队以全奏形式演奏了尾声,把全曲推向高潮。
这样一部大型的欣赏舞曲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巧妙地运用旋律线来进行教学。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乐句旋律特点,探讨旋律线在乐曲中所传递着的不同感受。
比如乐曲开头的波浪线条,给人以平稳、优美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
而乐曲结尾的竖条给人快速、紧张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乐曲激情、热情奔放的另一特点。
待乐曲与旋律线融会贯通时,学生也就明白了乐曲之所以动人心弦,是因为它时而优美,时而欢快,时而激昂。
这种此起彼伏的情感波浪,给乐曲渲染出一种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当学生情感完全融入到音乐中时,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进行表演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案例反思】
一、培养学生寻找歌曲旋律线的习惯
这节课的设计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旋律线地运用更是贯穿于整个音乐课堂,教师精彩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
这让我这个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深思:
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得当?
花了大把时间的歌唱教学效果为什么总是差强人意?
学生对于歌曲旋律为什么总是难以掌握?
学生的创造表演为什么总那么缺乏?
曾经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最流行的方法是“跟唱”法,即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对于音乐感觉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是较能接受且简便直接的教学方法。
本人也适用多时,但效果是可想而知。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歌曲的能力,同时也会打击学学习的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表演意识。
要改善这种状况,我觉得让学生养成寻找歌曲旋律线的习惯是一个即使可行的办法。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而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可能一开始,学生不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
慢慢地,学生通过旋律线对音乐就会有直观的认识,从中对情绪的处理,速度、力度的变化也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对于歌曲的把握能力就自然更上一层楼了。
二、让旋律线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旋律线概念的确立,除了依靠聆听法外,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是再适合不过了。
比如课的导入时,老师分别弹奏上刮音和下刮音,然后问学生这两种旋律像生活当中的什么情景?
学生很快回答出“上楼梯”和“下楼梯”的答案。
根据这两种生活动作,老师画出旋律线,并要求学生用动作进行表演。
学生对这两种生活当中经常性的动作表演得有模有样,充满了乐趣。
再如接下来的部分,老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听一听,旋律能不能带着我们翻越山峰、再上台阶。
学生边听老师边画旋律线,听完后老师指着图形谱提问:
这里的哪段旋律让你想到翻越山峰?
根据所画的图形谱,学生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波浪线表示翻越山峰,接着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翻越山峰的小英雄形象地用肢体表现了旋律的起伏变化。
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它让音乐教学更生活化、更游戏化,因此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从而走进音乐的世界。
三、旋律线教学应在充分感受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进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须依赖于听觉。
音乐欣赏中,要靠听觉对音乐进行充分地体验感知,从而对音乐的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进行辨别、检验、分析,进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如果说这节课真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个人觉得在欣赏《那不勒斯舞曲》中,教师稍显急促,由于欣赏的次数比较少,学生有些过分依赖于看图谱。
在用肢体去表现乐曲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缺乏将音乐与图谱相结合的能力,速度上没有统一。
如果能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再进行旋律线教学,效果会更好。
【结束语】
纵观这节课,“旋律线”始终贯彻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不但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课堂效率,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理解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旋律线地引用真是让音乐教学事半功倍。
联想到了自己的课堂,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缺失,这对于我来说是又上了一课,又成长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