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理制度Word格式.docx
《感染管理制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管理制度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透析患者入室前更换拖鞋,所用床单、被套、枕套等一人一用一更换消毒,被特殊感染患者污染的衣物、床单、被套、枕套等应用双层黄色胶带盛装、密封并做警示标识,送洗衣房消毒清洗。
九、对带有传染性疾病的透析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执行专区专机专人透析制度。
十、定期、按时对空气、物体表面、手表面、透析液、反渗水、内毒素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
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区域标识明确。
二、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三、手术室内应设一般手术间、无菌手术间、隔离手术间;
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每间手术室放置一张手术台。
四、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五、手术用具、物品的清洁和消毒灭菌符合要求,并进行质量监测。
六、麻醉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患者的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七、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八、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严格执行手卫生;
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外出衣与外出鞋。
九、严格执行环境卫生消毒制度,采用湿式清洁,每周一次大清洁。
十、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包括术者,护士与参观人员。
十一、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术后器械及物品进行双消毒或按照规定销毁处理;
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十二、接送病人的平车每天清洁消毒(500mg/L含氯消毒剂),车轮应每次清洁;
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十三、手术后的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放置,封闭运送。
十四、每周对高压灭菌锅进行生物学监测;
每月对灭菌内镜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每月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卫生、手术间空气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产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识明确。
二、使用专用工作服及拖鞋,外出时更换,并定期刷洗。
非本科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
三、产房要求无尘,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产房每日用紫外线或空气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登记消毒方式及时间,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地面。
每月做空气、物品表面环境监测,每半年对紫外线强度进行监测。
四、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识。
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湿的抹布擦拭全部用具。
五、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洗,然后才能再次使用。
六、接生用的臀垫,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非一次性的用品应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刷洗晾干备用。
七、敷料罐开启后应注明日期和时间,24h后应重新消毒灭菌。
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每4h更换1次,并注明起始日期和时间。
1、接生后所用物品、器械、敷料应及时处理、更换、消毒灭菌。
2、在进行助产、妇科手术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遵循外科洗手步骤。
产妇产前应做HCV、HBV、HIV、TPPA的相关检查,阳性者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对患有疑似传染病的孕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用后一次性物品及胎盘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封装,并按医疗废物处置。
房间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口腔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一、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三、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消毒。
四、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五、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六、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面罩。
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副手套并同时做手卫生。
七、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制度进行处理。
八、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九、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符合《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的要求。
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
十、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十一、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每日
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消毒;
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每周对环境
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十二、口腔诊疗用器材尽量用一次性用品。
非一次性用品或器材均需先浸泡消毒、清洗彻底清除粘着物,再根据器材性质进行灭菌处理,一次性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十三、对含氯消毒剂进行实时浓度监测并有记录。
消毒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合理布局,严格区分去污染区、检查包装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
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原则。
二、无菌物品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设单独窗口发放,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入内。
三、严格掌握各种医疗器械、器具以及物品的洗涤、包装、消毒、灭菌操作规程,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以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四、应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规定,选择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方法,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规定。
五、纺织品包装材料保持清洁、干燥、完整、一用一洗。
六、各种灭菌包应有明显灭菌标识,如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打包者、锅次、锅号、灭菌者,标识不清,记录不全均不得发放。
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八、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
九、外来手术器械必须重新清洗、包装、灭菌。
十、对消毒剂的浓度和精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
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灯环节的工作质量监测,并登记保存。
十一、严格掌握压力灭菌器的操作技能,每个高压灭菌器,每日空锅做B-D实验;
每周一次生物监测。
十二、每月进行空气、手卫生、物体表面微生物学监测。
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必须经过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内窥镜的清洁,消毒或灭菌,使用中消毒剂的监测,个人防护措施等。
二、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面罩等。
三、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4.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5.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
6.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四、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
就诊病人姓名、ID号或住院号、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五、内镜消毒方法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内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符合要求。
六、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戌二醛灭菌时,浸泡时间如下:
1.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min;
2.支气管镜浸泡不少于20min;
3.结核分歧杆菌、其他分歧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min。
4.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戌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min。
七、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戌二醛灭菌时,必须浸泡10h。
八、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
九、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十、每月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做记录。
十一、定期进行内镜的维护、保养并记录。
重症监护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合理布局,内部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平时室内门窗关闭尽量防止与外界及其他病室相通。
二、隔离与防护措施要点
1.重症监护室入口处应备有清洁隔离衣、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外科口罩、鞋套以及速干型手消毒剂。
2.工作人员进入重症监护病区域应穿专用工作衣、换鞋,需要时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传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离开重症监护区域需更换工作服。
4.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的患者,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并严格按照隔离制度执行。
5.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CRE(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细胞菌等感染或定植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
如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集中安置。
6.接触特殊病人、MRSA等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者,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均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7.医务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三、医护人员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四、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手卫生,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
五、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道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严格执行感染预防的标准操作规程,参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标准操作规程》、《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六、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及病人用物的消毒和管理。
七、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口罩,探视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应进行手卫生。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八、院感科加强对重症监护室的监测,检测内容包括:
1.流行病学监测: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情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每月反馈感染情况报告。
2.环境卫生学监测:
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工作人员手等,每月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并反馈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