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225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灾害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古往今来,各种灾害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社会现象,总体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灾害的损失却可以降低。

在股票、金融市场上,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一般都会采取“投资组合”的方式,将风险不等的股票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购买。

灾害经济学作为一门“负向经济学”,研究的是“负”的经济效益,本质就是一个规避风险的过程。

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灾害一般都有一定的区域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理位置上符合一定的正态分布。

这种组合规律告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灾害基金的方式,来分散灾害风险。

  其次,对灾害的历史性考察表明,灾害经济自身有着明显的周期发展特色,其轨迹为:

大灾变-大损失-大治理-减灾能力提高-灾害减少-损失减少-少投入-防灾能力下降-大灾变。

灾害的周期律告诉我们,害与利可以互变。

在这次震灾中,温总理多次强调多难兴邦,道理也在于此。

以地震为例,世界上还没有过大于8.9级的地震纪录,震灾也有临界点。

四川属于环太平洋(601099行情,股吧)地震带,是亚欧版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啮合的地方。

因此,四川应该设防,我们也要吸取教训,充分利用害利互变的规律,让汶川大地震成为一部真正的教科书。

  灾害是宏观的,会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连锁效应,但是,灾害又是微观的,有其具体的承受体,比如企业、家庭和各种社会组织。

这些微观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具体行为,又决定和影响着宏观经济这个整体。

固然,我们要从宏观层面建立一整套预灾、减灾体系,但企业、家庭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充分考虑微观的减灾决策。

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哈尔滨断水,俄罗斯抗议……原因是应急处理中没有救灾的处理标准。

这里面暴露出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相当多的企业等微观组织并没有重视减灾问题。

什么是灾害经济学

 

日期:

2008-05-2214:

30

中国财经报

灾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灾害预测、灾害防治和灾害善后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兴学科。

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灾害的自然属性,而是灾害发生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

它是介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经济学。

灾害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比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它是一门守业经济学。

灾害经济学不研究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而是研究已有资源和已创价值的保护;

“守业投入”是灾害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种根本性的经济效益问题。

为守业而应该作怎样的投入,就成为灾害经济学的经济效益观。

  它注重研究如何减缓环境、生态逆向演替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灾害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都研究有关环境、生态、国土方面的经济问题,但研究的内容不同。

灾害经济学注重研究如何减缓环境、生态逆向演替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关系,着重研究如何制止国土资源恶化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灾害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灾害预测、灾害控制和灾害善后的经济问题。

灾害经济学强调灾害不可完全避免,并将灾害的预测、控制和善后作为学科的研究任务。

灾害经济学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经济问题,尤其是对潜在灾害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主动地减缓可能出现的环境与生态的逆向演替。

  灾害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至少归为四点,即:

灾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避免的原理。

所谓灾害不可完全避免就是自然界的各种灾害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负效益)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例如我国的洪水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与洪涝灾害斗争的壮丽史实。

灾害反馈决策原理。

无论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在时间上都服从自孕育期开始,经过潜伏期、暴发期、持续期、衰减期至平息期止的一个演化规律,所不同的只是各种灾害的阶段变化在时间长短上有所差异。

认真研究有关灾情的信息反馈是及时制定处理灾害对策的基础。

害利互变原理。

对于灾害并非只有防治一种措施,利用灾害也应该是治灾的-种措施,这也是积极对待灾害的一种态度。

无论从长期看还是短期看,灾害都具有从中诱导到利用的可能性。

例如防止水土流失是人们不断呼吁的问题,但也正是这种淤沙冲积,形成了现在江河下游的一系列三角洲,例如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

治标措施和治本措施互促合益的原理。

在采取灾害防治措施中,有治标和治本两大措施,两者不仅不可偏废,而且各具特色,相互促进,产生合益。

治标措施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两大优点,缺点是效果持续性差。

治本措施具有效果持续性长的优点,缺点是投入大、见效慢。

它们之间的关系显然是短期措施与长期对策最佳结合的关系等。

从非典谈起灾害经济学

访谈对象:

洪银兴(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副校长)

访问员: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

访谈主题:

“非典”与中国经济发展

杜:

您认为,这次“非典”危机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洪:

“非典”危机涉及到灾害经济的问题。

灾害中的自然灾害,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形的,像洪涝灾害。

一种是无形的,像传染病,包括这次的“非典”。

二者之间有不同,一是影响范围不同:

洪涝灾害等主要影响农业,它所造成的损失是局部性的,而“非典”所造成的损失是全国性的。

二是心理影响程度不同:

出现洪涝灾害,大家可以奋不顾身的地抗灾。

但是出现“非典”,你不能奋不顾身,那样你就要成为传染源了;

因为人们可为的程度小,知识程度不够,整个社会的心理压力就比较大。

这次“非典”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哪些领域?

“非典”最直接的是对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产业的影响,它对工业、农业的影响也很大。

为什么您强调与工农业有关?

我注意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有位经济学家说,“非典”只是影响中国的批零贸易和餐饮,不影响制造业和农业,由于前者只占中国GDP的8%,所以他的结论很乐观。

这涉及到对于“非典”灾害性质的认识是不是深入。

“非典”这样的无形灾害,造成的社会心理压力比较大,这是它的一大特征。

“非典”直接影响的是服务业,但是,从经济学上看,服务业对其他行业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工业产品生产出来了,必须把它卖出去,没有人上街买东西,GDP就不能实现,这是其一。

其二,服务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它的影响面大:

一个人即使没有从事服务行业,他在工业部门上班,也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内心恐慌,就会大大降低劳动效率———有效劳动时间会大大减少,这样也必然会影响工业生产。

其三,更大的问题是对外经贸,“非典”发生时,我们对外贸易的形势是很好的,现在由于“非典”,贸易出不去也进不来。

所以说,那种认为“非典”不影响总体的说法是片面的。

“非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杜: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所有一个数据,他们预计,国家全年消费总量会下降1800亿,如果这个数字真的变成了现实,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大。

如果是这么多的话,今年我们国家GDP的增长率肯定要比去年低。

它还会影响到明年的生产,———因为我国现在的经济已经不是供给型经济,而是需求型经济,靠需求来拉动。

如果市场的需求下降的话,它一定会对后面的增长起负面作用。

是不是也有的行业从“非典”灾害的治理中受益呢?

有的行业生产是增加了,比如说消毒液、防护设施、药品等等,这些行业增长得很快。

我看到一个资料说,现在我们一个月消费的消毒水的数量是7年的总和。

但来得快、去得也快,其后果是这些行业的产品马上就要积压。

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有个研究报告,他们似乎肯定地认为,“非典”会使我国的GDP下降12%,这也就是说,它造成的损失要超过东南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洪水灾害。

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您赞不赞成?

世界银行和国际各大金融机构由于对疫情持续时间长短的预期不同,估算的方法也不同,所以这种估计会有许多说法。

有的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将下降为零,也有人说基本上影响不大,大家莫衷一是。

但我认为,经济学家还是要有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们计算这个损失的数字,最关键的是要搞清楚“非典”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当前的损失和滞后损失的区别。

换句话说,“非典”带来的损失有多大,关键是要看它持续的时间有多长。

前面您说到,“非典”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很大,但我注意到,报纸上说,今年我国1~4月份经济增长还是很高的,大约在8.9%,这个数字和您的观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差异?

这也牵涉到我们看待经济是否还应该像往年一样乐观。

统计报告是说增长不错,工业品达到14.9%,社会消费品零售达到7.7%,都还不低。

但是如果我们研究经济学的话,对于“非典”这样的灾害,要注意到它对经济的影响有一种滞后效应,3月份出现的事情4月份反映出来,4月份出现的事情5月份反映出来。

“非典”的广泛影响,真正算起来是在4月20号前后,如果统计5月份以后的社会商品零售额,肯定会有明显的下降。

还有一个问题是,“非典”给城市造成的问题比较复杂,比如出租车行业,服务餐饮行业,交通、航空,它会影响到就业问题,财政需要给他们补贴,税收起征点要下降等等,涉及的面很大。

这些损失我们都要考虑在内。

刚才谈到受影响的行业,我看了一个香港的资料,说房地产是香港股市上受影响的五大板块之一,预测会有15%的下跌。

但目前内地的房地产业还没有很明显的损失迹象。

这个问题很多老百姓很关注,您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对“非典”能够比较及时控制的话,对内地房地产的影响不会很大。

这里要注意:

在香港,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比较大,因为大部分交易是用来投资的。

而在内地,尽管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投资的动因,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将房地产用作生活消费。

一个是投资工具,一个还是消费对象,情况就很不同了。

从经济学来看,您对于政府这次在抗击“非典”中的作用如何评价?

在市场经济中,有一个市场和政府的职能问题。

计划经济年代,政府的作用非常强。

转到市场经济以后,该交给市场的都应该交给市场。

但这里我们要看到,涉及到一个公共事业的问题,这应该是政府来解决的。

我们现在正好处于一个转轨期,政府作用保留的还比较大,在这次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出来。

现在我们从经济学上看,应该讨论这样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我们的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里,应该保留哪些必要的职能。

谈及防范灾害,我看到有很多人谈到了危机管理问题。

有人说,“非典”事件反映了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是欠缺的,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前面我说到,“非典”是一个灾害经济问题,需要精细研究。

我们在经济学上,已经开始研究风险管理,这个风险主要针对的是经济风险,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我们国家研究的还不够。

灾害经济学涉及到对自然灾害所产生的风险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

一是如何控制灾害造成的损失,二是在抗击灾害时如何调控,也就是抗灾的成本效益问题,自然灾害出现以后,各地往往开始不计成本地抗灾。

不计成本的抗灾一定是有问题的。

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只能是一个政治动员,不是科学精神。

刚才您多次谈到灾害经济学的问题,能否请您扼要的总结一下,灾害经济的学理要点主要是什么?

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经济补偿。

第二个方面是防灾抗灾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各种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仅包括直接的,还应该包括间接的;

不仅仅包括当前的,还应该包括滞后的,我们对灾害的损失应该有个全面的估计。

经济补偿问题,也是如此。

而防灾抗灾的成本呢,不仅包括它的短期成本,还包括它的长期成本,还有接下来预防灾害的长期成本。

尤其是我们应该多研究如何用长期投资来抵御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问题。

江苏在长江发大水之后,把整个堤岸用水泥加固抬高,这对于几次抗洪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灾害经济来说,这个长期投资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我认为,对于“非典”这样的灾害,如果考虑抗灾的长期投资的要点,那么,一个是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还有一个是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看到,“非典”疫情明显地暴露出我们的许多公共设施很不完备,北京疫情严重了,才赶着建小汤山医院,说明了国家相关公共设施的缺乏。

总之,灾害经济学的要点是如何把灾害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特别需要一个长期投资的经济理念,去预防灾害和战胜灾害。

要高度重视灾害经济学研究

http:

//view.QQ.com 2008年05月23日08:

58 长江日报 许甫林 评论3条

许甫林(干部)

我国是多灾害国家,近几十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呈上升趋势。

在沉痛的追忆中,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保障社会安宁和经济健康发展。

这就需要把灾害经济学研究提到重要议程。

同国际上相比,我国在灾害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脚步。

灾害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消极的、负面的,加上灾害不常见和难以预知,导致灾害研究成为不受重视的“冷门”。

但灾害研究的目标是积极的、正面的,减灾实际上就是发展,就是贡献。

我们现在重视对灾害的经济学研究,就是要更加准确的预测灾害发生的前兆,研究人类不良行为和环境状况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研究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当然也包括对灾害损失的评估,以及灾害可能引发的后续经济问题等。

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灾害经济学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对自然灾害还无法准确预知前,有必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作为对灾害经济学研究的补充:

一是建立健全防灾投入体制和管理运营模式。

防灾需要大量投入,而这种投入的潜在效益不易被认识和评估,因此单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不能完全解决防灾投入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公共财政和政策发挥效用,同时结合市场经济特点改革管理和运营办法,使一些防灾设施产生现实的效益。

二是大力发展灾害保险,建立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体制。

对受灾个体而言,保险是实现灾后恢复的有效途径。

要积极推行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

但面对如地震这样的巨大灾害,政府除动用公共财政、动员社会力量援助受灾对象外,还应当对保险损失给予保护。

三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一切破坏生态平衡,掠夺消耗型的经济发展行为,都将对灾害发生得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要从自身做起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并倡导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地震灾害经济学问题的研究

陈英方陈长林(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崔秋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一、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自然灾害

现代社会发展的4大因素,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是任何政府均需考虑的基本问题。

灾害冲击着社会,给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20世纪发生的自然灾害统计表明,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的严重性,比以往无疑是增加了,随着发展,这种增强的趋势几乎肯定在未来会持续下去,其根据是:

人口密集,大城市增多,资产和财产密度很高,危险区内高价值设施增多,人财物技术的易损性很大,社会经济受到的冲击可能性很高。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国家和政府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是必然的选择,是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需要。

政府经济学家们指出,所有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都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挫折。

又说,灾害的后果说明,自然的和社会的基本结构未能保护人们避开那些威胁其生命财产和社会资产的因素,有时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停滞,要预防和减轻人和资产财产受损程序和易损性,社会系统和科技系统就需要适应变化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继续阐明说,要达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和人与社会的灾害易损性,就必须利用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手段;

减轻灾害的办法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之中,不了解它们的作用,冒然实施减灾计划,注定要失误的。

拿地震这种灾害来说,地震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造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资源的短缺,同时,人们不考虑地震活动环境的潜在危险,一味进行开发建设的后果,反馈回来,这就把人和社会置于更于损坏和受冲击的境地。

所以,人们应付地震灾害和自然灾害,不仅看到它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同时也应看到防灾减灾也应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去解决问题。

说到灾害经济学有几点要注意:

①灾害经济学这个术语不像《经济学新学》所述理论学科为生产力经济学,部门学如海洋、水利经济学,以及应用学科如计划经济学、国土经济学,边缘学科如科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那样成熟,一直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虽然出版了灾害经济学等字样的书籍和论文,但还无明确的术语说明。

所以一些研究学者用了不同的文字,如灾害的经济问题(研究)。

如《自然灾害》几本英文图书,有的用《自然灾害经济学》(Theeconomicsofdisasters),有的用灾害的经济问题(研究),也不统一,说明也没有统一的术语。

我们在此文中,采用了地震灾害的经济学,意思是地震灾害的经济方面(问题)(Theeconomicalaspectsofearthquakedisaster)。

②地震灾害的经济学是指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如直接和间接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又包括第二级和第三级损失,以及研究防震减灾的经济方面问题,如抗震经济问题、地震保险再保险、土地利用、地震的财政金融问题、地震债券、重建经济问题。

③“经济”是英文的译语,意为理财或富国。

通常它也指节约、节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效益。

在社会科学术语中,经济一词最初指家庭规则或规律(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经济论》)。

到了17世纪法国重商主义著作泛指为社会生产关系学说的总体或社会经济制度,之后又指国家经济和部门的经济活动总称。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学起源于对人类社会和所受影响的关注,如同科学产生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两种都是一种原则,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有了这种信仰,人们才会关注社会各类行为的经济思考和规范。

对自然灾害的起初看法,一种是“太大了,以至于无能为力”,另一种是“不能等待,思索安全”的需要,逐渐演变成一种思维,把减轻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抓,这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原则,正是现代经济学的理性解说。

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是数字表示的,它的破坏是以一组特征数字及其总和表示出来。

为此,由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统计出来的一组价值数据作为研究防灾减灾的基础依据。

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开始,每10年或20年作出一组自然灾害全球频率和每个灾害事件的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统计表。

例如,汤姆逊1982年统计得出1960~1970年全球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频率和死亡人数:

灾害频次

频率%

每个事件的死亡人数

地质灾害

滑坡

29

2.7

190

海啸

10

1.0

856

火山

18

1.7

525

地震

161

15.2

2652

气象灾害

暴风(旋风)

211

19.9

2373

飓风(龙卷风)

127

12.0

65

洪水

343

32.3

571

热浪

22

2.1

315

雷暴和8级暴风

36

3.4

587

总和/平均

1062

100.0

1140

1947~1981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人数:

事件

亚洲

澳洲

3576

0

7864

44

2805

4000

333623

133

暴风

476816

289

飓风

4876

171435

2

4155

100

雷暴风暴

20410

总死亡人数

1036113

4675

1984年德国贝茨统计了1960~1983年全球主要损失的美元平均值:

灾害

数目

平均总损失(亿美元)

平均保险损失(亿美元)

保险损失/总损失

1个

27.0

0.27

1.0%

8个

20.34

0.35

4.0%

1

10.0

4.3

43.0%

24

15.81

4.45

66.1%

6.0

0.1

1.7%

火灾

2.3

1.51

65.7%

总数

11.63

1.78

25.4%

二、地震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地震灾害的经济学是研究地震领域经济问题的一门新学科,也就是在经济学和地震学的交界地带孕育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对于地震灾害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地震灾害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它就是研究地震灾害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地震灾害系统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