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汇总十篇Word下载.docx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汇总十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汇总十篇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
于是,她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
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
天道酬勤,玛丽,这个波兰血统的女孩,在起初根底并不牢固的情况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毕业的时候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被授予了物理学学士学位。
但玛丽并没有就此止步。
她很快又投入到了攻读硕士学位的备战状态。
而且在此期间,遇见了影响她一生的、最终成为她终身伴侣的丈夫——皮埃尔居里。
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
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
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
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
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缺乏道。
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典范!
作为伟人,玛丽的人生是艰辛而辉煌的。
就在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放射性的伟大研究中时,飞来横祸——皮埃尔出事了,一个在他乡的异国女子单独承当起所有的责任。
她接过丈夫的工作,又用她那坚毅而顽强的精神,强忍着悲哀,继续着他们两人的共同事业。
黄天不负有心人,1911年,这个令人敬仰的女性,以自己顽强的品格和超人的才华,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她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成功的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当鲜花和掌声,荣誉和地位向她扑面而来的时候,她依然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依然过着一杯羹,一匙汤的清贫生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她是“镭之母〞,自己竟没有一克的镭!
在战争中,她还义无反顾地主动组建医疗队,救治伤病员。
她身在巴黎,却依然为祖国的独立和科技的开展事业而殚精竭虑。
居里夫人是伟大的,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
即使在其弥留之际,她也不忘记陪伴自己一生的实验室。
看着桌上的茶杯,她用梦幻般低的声音说:
“用镭,还是用钍制作?
〞居里夫人是安静的,她生前荣誉缠身,而用一句“不用了?
?
让我安静点吧?
〞来作为自己一生的终结。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做出了巨大奉献。
在今天我读完这本书后令我触动最大的是,她不谋取个人利益,将提炼出来的镭毫无保存地奉献出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正是因为她这种崇高的品德、优秀的人格令她受到人们的尊敬。
虽然居里夫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她那种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勇于献身的精神美、淡泊名利的人格美,却如太阳一样永远在人类历史上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缺乏也〞。
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方案,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
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
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
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
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
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
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
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方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
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
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
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假设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
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
而疑问那么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
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
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
他在带着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
“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三:
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开展学生思维。
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
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防止呢?
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
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
〞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
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
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
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假设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
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
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
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
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
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
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
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
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
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泼起来;
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
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
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良;
当个别同学成心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
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
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到达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
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
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响,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
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
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上下。
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
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
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3
假期里,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
本书收集并点评了100个教学案例。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
他切合当今教育的现实,对实际的教育案例进行评论,给予具体的指导。
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理论应该如何恰当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
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篇点评,是关于“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位老师阐述了关于教师该不该走进学生心灵的一些看法,相信这也是很多教师的困扰。
随后王晓春老师做出了如下点评:
所谓“走进孩子的心灵〞,其目的应该是了解他,理解他,影响他。
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都是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影响学生。
而“影响〞者,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也。
此后,我有了自己的思考,一位真正的优秀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是一味的严厉批评?
还是过分的迁就学生?
我想这两者是都不可取的。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我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一位好老师,往往会成为学生一生的典范,影响着他的学习、成长。
但随着时代的开展,“好老师〞的衡量标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知识渊博已不是评判好老师的唯一标准了,人格素养等等一些内在品质那么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
“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
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书中给出的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
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
所谓的专业化,并不是知识化,教师的专业化应该首先指一种人际沟通的能力,其次才是学科知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的首要因素。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就应该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也只有教师做出了表率,学生才能学会尊重。
相对于未成年人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宽容,不能苛求学生,面对学生出现的不尊重教师的言行,更应该反思的是教师,要多问问自己平时是不是太严肃了,是不是居高临下了,是不是真正关心学生了?
如果问心无愧了,那么,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局面就会到来。
可以说,师生关系和谐的钥匙就掌握在教师手里,就看教师们是不是正确运用这把钥匙了。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4
假期中找到了一本好书《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是一本在教育过程中起导航作用的书,它既适用于教育学生,又适用于教育孩子。
结合书中的实例我对照了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愿意与你沟通。
“亲其师,信其道〞,很多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听自己的,但不善于与孩子沟通,喜欢做个指挥者,在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但是处理方式各种各样,里面有与我观点相同的,也有完全不同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师一定要善于与学生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善于走进孩子的世界看问题。
在书中提到了接纳孩子的情绪这一观点:
1.不要否认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认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
2.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当责任〕
3.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
4.不要无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响。
在生活中,我遇到过类似的例子,我的儿子在考上了大学后,因为感觉所选学校和专业都很不理想,所以决定退学复读。
当时我很郁闷,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参考偏离了孩子的初衷,导致报考志愿失败,于是我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去看这个问题,做法跟书中的差不多,首先,我跟孩子沟通,电话、短信不断,让孩子知道他的不满情绪我能理解和接受。
然后,我没有批评孩子,而是给孩子分析退学复读的利与弊,建议孩子自己拿主意。
最后,告诉孩子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妈妈永远支持孩子的决定,结果孩子接受了我的建议,他给我的最后一条短信是这样写的:
“老妈,这应该是你醒来的第一条短信,对不起,我不该那么武断,既然在来报名之前我就已经决定不懊悔,现在我坚持我的选择,我想继续留在这里,这段时间又让你们操心了,我会好好努力的,我把今年当成高三,一定给你们考个好成绩回家,不用再为我担忧了,转告爸爸。
〞接到短信的那一瞬间,我哭了,然后给孩子回了一条短信:
“儿子,做出这样的决定我知道你很痛苦,但人生就是如此,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在做决定之前不妨想一想,我所选择的是最适合我的吗。
儿子,妈妈冷静下来想想,觉得现在的大学真的挺适合你的,你的表现你的开展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退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之所以支持你退学,是因为当初报考志愿时给我留下的遗憾,我认为你大了也许更应该尊重你的决定,而你爸爸的态度开始让我清醒,他的坚决反对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应该替你冷静思考到一些问题,我是一个爱你的笨妈妈,儿子,你做的决定让妈妈很欣慰,我感觉我的小不点儿子终于长大了.......〞因为担忧儿子,我跟他爸爸又坐车去看了看孩子,孩子状态不错,我们也就放心了。
当家长如此,当老师也一样,师者父母心啊!
三、沟通交流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书中说的:
“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
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
〞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
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
外表看效果不错,但隐患很多,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
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
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教书育人意义重大,孩子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教师的辛苦付出,善于沟通就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只有你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里,他才能反响他的喜怒哀乐,才能让你找到教育的契机,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有一首主题曲这样唱道“为爱放手,让心自由,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美丽哀愁。
〞让我们也放开手,做好心灵的沟通,让每一个自由的生命都能绽放他的美丽人生吧!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5
书籍是面包!
书籍是营养!
书籍是智慧!
书籍是力量!
……
而当今时代,更是知识经济时代,所以教育部一再提出:
建立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开展、时代的开展、科技的开展、教育的开展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参与课改,创新教法,变“知识型〞教师为“科研型〞教师。
要创新、要科研,务必学习;
要学习,要思考,务必读书。
古人谓人生三味为: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确实,诗词怡情,哲思明理,历史博见,科学增智……无论那一门类的书,只要不是“伪书〞,读之对我们都是有益的。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以前说过:
“一息尚存要读书〞。
一个画家、一个耄耄老人尚且如此,应对知识更替、知识趋于爆炸的这天的我们,个性是我们这些为祖国未来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博览群书,顺应时代的开展,做时代的开展、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
高尔基也曾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正是有了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书籍,人类才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礼貌、走向兴旺。
当然,书籍也是个人进步、成功的基石。
我国古代“手不释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
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
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守护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前嘱咐他:
‘你此刻掌管军政大权,应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
‘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光读书啊。
’孙权很不快乐,批评他说:
‘你这话不对,时光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
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光,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
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仍然手不离书本。
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
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
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讨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
鲁肃听了十分快乐,他对吕蒙说:
‘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变成了学问家,再不是过去的吕蒙了!
’吕蒙笑着说: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咱们分别这么久,你还是用老眼光看我呢!
’
之后,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吕蒙能做吴国的主将,他的进步,就是靠书籍。
一个舞刀弄枪的“粗人〞也能勤奋学习,刻苦读书,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有何不能?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早年也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但他为揭开“歌德巴赫猜测〞之迷,一有时光就进图书馆查阅资料。
所借书籍,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攻读。
一次,在路上读书,碰到了树上,他以为碰到了别人,赶紧说对不起……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光,不停地演算、证明,在不到6平方米的宿舍里,草稿摞的比人还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最后成功了。
古今中外,不可计数的普通人都是透过自我废寝忘食地攻读、钻研,才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所以,古人说:
“书犹药也,喜读之能够医愚。
〞还说:
“读书,能够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广见识、养灵性。
〞我国古代,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