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543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4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次是过渡句: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5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呀?

指名说。

2.你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

有的目的很现实,有的很崇高。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跟你们一般大小时,也提出了他的学习目的,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出示课件:

读。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

5.对于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①为中华之崛起而书,是什么意思?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引导:

那就是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是为了——

②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遇到不懂的生字和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人帮忙。

②想一想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2.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生字。

吵嚷 惩处 巡警 轧死 

撑腰 训斥模范帝国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①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重点是多音字“处”(马上在书上注音。

②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吵嚷、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等词语的意思。

3.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①指名2——3人回答。

②能不能用书上的一个话来说明?

③板书:

中华不振

三、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写周恩来在伯父口里了解到中华不振。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

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身体验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

写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设计:

大练习册1、2、3题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53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二、深入研读,感悟“中华不振”。

1.感悟"

中华不振"

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并读一读。

好的可同桌先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2.师:

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

3.指名交流,并追问怎么看出“中华不振”。

4.重点研读以下两处:

A出示: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①自由读——指名读。

②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可能会说:

——“担心”——担心什么?

——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无奈”——为什么?

——“愤怒”——怎么愤怒?

-——用愤怒的心情读。

——“沉重”——为什么?

——读出沉重

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

那是为什么呀?

生:

中华不振。

5.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中华不振”,再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

大屏幕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老师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

④导读句子:

同学们,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读——(生4)

⑤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你的脑子里有什么疑问?

——指名说。

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

你想过吗你呢你呢……那好,让老师一个一个地来问问你们!

⑥分块剖析,继续追问。

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这一段话,相机插问.

生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师插问: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生答

为什么(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

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

啊!

师(示意读课文的同学):

请你继续读课文。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生答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他同学回答

师:

是啊,中华不振啊!

!

(相机补充板书:

师(示意全体同学):

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学生齐答:

没有!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

中华不振啊!

(教师顺势补充板书:

⑦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⑧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

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6.是的!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啊――请同学们看这段文章:

出示补充材料: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

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

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

”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

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这块牌子,并联系课文,你想说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事呀?

——生齐答:

7.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那“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指名回答。

8.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伯父说

中华不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亲眼看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

“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文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总第54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课文作者:

肖复兴 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2.设疑:

回忆了什么事情?

二、预习探究

1.学习词语:

一篇翻到推荐、眼帘、几页删掉、动词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模模糊糊

用生字组词练习,开火车。

读读词语:

规范、莫名其妙堪称楷模余晖窗棂沉郁摇曳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暂时不解决,等到读课文时再理解。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板书:

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3.谈谈其他收获。

4.指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部分词语。

5.练习朗读:

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

然后展示朗读。

三、品读体验

1.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幻灯迅速而过,问,叶老修改的怎样?

2.学习第三节,肖复兴是怎样把你们讲的句子写下来的?

指名读,说说,从哪个词体会到修改的认真,修改的多?

3.看到这么多的修改,我当时一下子楞住了,愣住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愣住了?

请用“居然”来说一句话。

(我都获得北京市大奖了,居然还能改出这么多的毛病;

一个大作家修改中学生的文章居然这么认真,真是从未见过。

4.朗读指导:

吃惊、敬佩。

学习第四节——修改方法

5.到底是怎样修改的?

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修改方法?

有几条,请标在书上。

默读第四节,批注阅读。

6.谈谈修改方法,并从课文中找到例句。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

(2)把长句断成短句。

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3)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如包字。

再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谈谈还有什么修改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

‘冲啊,向几何进军!

’”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7.总结:

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8.当我读完叶老修改的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理解:

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朗读句子。

四、巩固延伸

写话练习: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      的人。

(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大练习册本课1、2、3题

总第55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主要内容

2.修改方法六条。

二、合作交流

运用修改方法自行修改肖复兴作文中的一段话。

画完后,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

谁知看得正带劲,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

我生怕让老师瞧见,就急忙说:

“别闹,别闹,回头再让你开眼……”我刚一回头,哎呀,糟糕!

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

我立刻紧张起来,新就像刚上岸的鱼,“扑腾、扑腾”一个劲儿地跳。

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

我的心在打鼓,想:

“大祸临头了,这顿‘斥儿’算挨定了!

”忽然他又把画放下,望了望了我,只轻轻地笑了一声,象开玩笑似的说:

“?

得不错啊,不过是个‘相似形’,我的胡子可没那么长。

“说完走会讲台前就又泰然自若地讲起课来。

交流修改地方。

出示原文修改,再次领略到叶老的一丝不苟。

1.默读思考,为什么能树立我写作的信心?

2.回答,我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什么?

3.引言,肖复兴从叶老的修改中感受到叶老是一个的怎样的人?

认真、平和

生活中的真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快速默读6-10节。

4.交流句子。

5.课文到此为止,与课文题目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题目应当取做什么比较好。

6.课文中几次写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划出来。

7.细细的读,每一次,都是因为什么而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句1: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2)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

8.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借景抒情。

9.还在“借物喻人”: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要点归纳:

见到爬山虎就会想起叶老的教导,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叶老的风范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10.感悟“非凡”影响

(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

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要点归纳:

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

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相信大家对“意义非凡”会有更多的理解——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

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纸的生命》、《父亲的手记》等。

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你们知道吗?

他还是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写委员会的委员呢!

(提示学生翻阅语文教材中的《后记》部分)

(3)练习说话,感悟“非凡”(课件出示):

在肖复兴的的心中,他永远忘不了 

 

,忘不了 

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

“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再次浮现——(生齐读:

(3)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

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四、巩固延伸:

1.背诵并默写片段。

2.推荐阅读:

《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小练习册1、2、3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27、乌塔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

(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

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

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

(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一是和作者对比。

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

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

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