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535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分别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先后实现。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60年代达到其发展的高潮,大致从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1.自由竞争过程中资本的集中,导致生产集中。

在自由竞争中,各资本家在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在竞争的外部压力下,不断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

为满足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迅速增大个别资本总量,便出现了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大经济杠杆,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以及以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资本联合,使资本和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从而产生了生产集中的趋势。

2.19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的以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快了生产集中的步伐。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得到迅速发展,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开始处于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的这一显著变化,在客观上要求生产的进一步集中。

因为重工业生产规模大,它的发展需要集中大量资本,集中大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这时才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集中。

3.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也加速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五次经济危机,危机加速了中小企业的破产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兼并,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并,从而使生产集中程度提高。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自由竞争中发展起来的。

自由竞争就是各个资本家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

19世纪最后30年,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结成联盟,以控制和操纵一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生产高度集中之所以会形成垄断,这是因为:

(1)生产集中达到很高程度时,垄断的形成便有了可能。

在生产集中程度不高时,一个部门的生产由众多的中小企业分散进行,它们之间很难达成某种协议,即使一些企业形成某种联合,也难以左右整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

而当生产高度集中时,情况就不同了,这时一个部门的生产已经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大公司手里,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某种协议,通过联合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2)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

当极少数大企业控制了一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时,该部门的中小企业由于实力不济,难以与之竞争,其他部门的资本也很难转移到该部门,建立新的企业,从而保持了大企业的独占地位。

(3)生产高度集中后,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当一个部门中形成少数大企业后,由于它们的经济实力很接近,如果彼此之间互不相让地激烈竞争,势必会造成两败俱伤。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竞争双方都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些大企业之间就会谋求暂时的妥协,为共同控制生产和销售,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达成协议,形成垄断。

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成实现的。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在各个国家、各个时期也不相同。

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即几个企业在短期内订立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售价协定,所有参加方必须遵守协定所规定的商品销售价格。

这种垄断组织稳定性是比较差的,一旦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便会自行解体。

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

尽管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的统治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但是,作为自由竞争直接对立物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使竞争的性质、形式、手段、范围和后果等发生显著变化。

列宁说:

“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磨擦和冲突。

”(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见《列宁选集》,中文2版,第2卷,第6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主要有:

(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竞争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竞争又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只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仍然存在,竞争就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

在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局外企业”。

这些“局外企业”之间,以及它们和垄断企业之间势必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3)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始终存在。

垄断组织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它们之间进行着剧烈的兼并,但是,由于各垄断组织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实力对比经常发生变化,因而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会有尽头的。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1)竞争的目的不同。

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不同。

在自由竞争时期,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资本转移进行的,部门内部的竞争则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来击败竞争对手。

而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来战胜竞争对手。

为了达到目的,垄断资本家有时甚至不惜采取暴力和经济间谍等犯罪手段。

(3)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的不同。

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从而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

(4)竞争的范围不同。

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大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

竞争机制的作用过程是各资本之间经济利益的调整过程。

在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机制的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垄断代替竞争占据主导地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现象。

但是,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机制仍然发挥作用。

然而,竞争机制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新的特点。

首先,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垄断竞争是指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其类型主要有两个:

一是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即一方面是同一部门各垄断组织为争夺原材料、产品销售市场以及人才、技术等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另一方面是不同部门的垄断组织之间在资本转移过程中展开的竞争;

二是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即垄断组织内部各不同企业之间为争夺控制权和利润分配额而展开的竞争。

非垄断竞争则是指垄断之外的中小企业之间,为获取较好的销售地位和较高的利润开展的竞争。

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并与非垄断竞争并存,主导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

其次,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价格竞争是以价格为主要手段展开的竞争。

这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基本手段。

但是,在垄断资本条件下,价格竞争依然存在并表现出公开的和隐蔽的形式。

垄断组织之间为达成暂时的妥协进行垄断性的勾结定价,一旦形成了寡头垄断,参与寡头垄断的垄断企业就会进行秘密削价,从而引起公开的价格战。

此外,还存在着广泛的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是指运用价格之外的多种手段进行的竞争。

它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个:

一是促销竞争。

主要手段是加强广告宣传和扩大销售网络。

这是垄断企业非价格竞争的重要形式,二是产品质量竞争。

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参与寡头垄断的垄断组织更注重于通过改善产品的外观设计来开展竞争。

三是服务竞争。

垄断组织在维持垄断价格的同时,开展服务领域即售前、售中、售后环节服务的竞争。

四是市场外竞争。

包括公关竞争、生产技术竞争、管理竞争、人才竞争等。

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在垄断资本条件下的并存,使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大大增强。

第三,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垄断资本形成以后,竞争机制作用的范围就由国内进一步扩展到国际,形成了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相互交错、相互推进的局面。

一些大型的垄断组织竭力拓展国际市场,对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加强国内竞争的基础上形成并加强国际竞争。

竞争机制作用范围的扩展表明,在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机制作用的进一步强化。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运行规律、机制的作用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具有了新的特征。

金融资本对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从经济到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

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并混合成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资本就是金融资本。

如洛克菲勒早在1891年就开始投资于著名的花旗银行,并逐步控制了它。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即所谓的金融寡头,是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集团,又叫财团。

(金融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希法亭在他的《金融资本》一书中提出,他所定义的“金融资本”依然是银行资本,属于“货币资本形态”。

后来列宁借用了这一概念并作了修正。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包括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

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参与制是指垄断资本家利用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对企业实行控制的一种制度。

(控股权)金融寡头首先利用他控制的大企业,作为“母公司”去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掌握其股票控制额,把它变成“子公司”;

“子公司”再用同样的办法去控制“孙公司”,如此等等。

通过这种层层控制的办法,金融寡头就可控制着远远超过自己资本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资本,实现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他们一方面通过收买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对政府的内外政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亲自或指派亲信到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或者通过资助操纵总统竞选和国会改选,来直接控制政府。

“今天是部长,明天是银行家;

今天是银行家,明天是部长”(《列宁全集》,2版,第29卷,2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就是这种个人联合的生动写照。

同时,金融寡头还通过掌握的巨额财富,控制了新闻、出版、广播和教育等上层建筑的一切领域,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真正的统治者。

(四)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因而垄断统治的确立也就成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根本的经济特征。

垄断统治的目的是凭借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保证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依靠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产品价格。

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基本形式。

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高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它等于这种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经济落后国家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

但是,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从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通过这种融合,国家手中集中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同时国有垄断资本又通过金融、生产、商业和财政等渠道,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

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利用国家政权,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又可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就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私人垄断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标志,整个世界也进入了电气时代。

科技进步更加剧了竞争和生产、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后,私人垄断产生了。

(1877年的经济危机也是标志)。

国家垄断阶段:

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的,突出的标志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发生及罗斯福新政,这期间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计算机技术运用为中心的,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必须要提到的是,即使是出现了国家垄断,并不是说私人垄断就不存在了,私人垄断仍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肯定了这种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因此,人们很容易就相信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力量,认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在自由放任的旗帜下无忧无虑地永远运行下去,任何波动都能被市场机制化解。

这种局面一直到1929—1933年大危机结束。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是自有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最深刻的一次,也是最具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几乎“全部毁灭”的危险境地。

是以美国为核心的,但它的影响范围几乎遍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持续时间长达5年之久。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上台,并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而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大规模地干预国家经济,并把资本主义的国家从危机中拯救了出来。

战争和经济危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最早根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已开始出现;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进入了全面、持续、迅速发展的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时期。

这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国营的铁路、邮政、电话、道路和交通运输设施,国家举办储金局、专卖事业等。

有的国家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国家出资建立军火或军需品工厂,国家预算中增加军事采购,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

列宁在考察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时指出:

德国已经“使旧的资本主义即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大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的资本主义,这个集团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化的原则,把资本主义的巨大力量联合成一部机器,使千百万人处于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组织之中。

”(《列宁全集》,30卷,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

一战至二战结束初期,出现了三次高潮:

一战时期,战争的形势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由于大量的物质财富用于军火生产和战争消耗,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帝国主义各交战国(无论同盟国或协约国)都纷纷建立各种经济管理机构和战时管理体制,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和军事行政命令手段来管理经济,以保证军火的供应以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最基本的供应。

一旦战争结束,这些临时性的机构和体制便自行消失。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并经历了漫长的大萧条时期。

从亚当·

斯密开始,主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他们认为,“看不见的手”

这次经济大危机使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受到极大震动。

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危机?

如何解释这场危机?

怎样解决大量失业的问题?

怎样渡过这场危机?

很显然,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做出回答。

经济危机的破坏迫使垄断资本再次求助于国家的力量,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恢复了一战期间的若干措施,用来自个人和企业的大量税金,通过国家津贴、国家订货、国有化等办法,拯救濒临破产的资本主义企业。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在这时,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和罗斯福新政应运而生。

二战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又设立了一系列对经济实行“战时管理”和“战时监督”的临时国家机构。

战争的需要。

以上时期都带有对付战争和应付危机的应急措施的特点。

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泛高度发展的时期。

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以及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获得了普遍地发展,因而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具有系统化、制度化的特点。

国家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要求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上,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

大规模的生产建设,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都需要巨额的长期投资。

这就遇到了单个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限制。

而国家垄断资本的参与,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2)生产迅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加深,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家单靠自己的力量已无力克服,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施,如国家采购、社会福利政策、出口补贴等。

国家的干预对于扩大总需求、缓解市场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在事实上已经离不开国家的调节和政策干预。

(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单靠个别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也是无法解决的。

这就要求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个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措施,以缓解各种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高度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依据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以分为四种基本形式:

(1)国有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财政手段集中的财政资本中用于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

国有垄断资本的组织形式是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一般通过两个途径得到建立:

一是国家直接投资;

二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

国家直接投资建立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一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建的大型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或一些投资巨大但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或基础设施的建设。

(2)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

在这种形式中,国家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和作为资本所有者的垄断组织合作经营企业。

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与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国家收购一部分原来的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企业。

(3)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在这种形式中,私人垄断资本是资本运动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与国有垄断资本的结合,并不改变私人垄断资本的占有形式,改变的却是资本运动的形式,即由私人垄断资本的独立运动变为与国有垄断资本的结合运动。

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私人垄断企业的外部起作用,是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垄断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所以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一是通过调整税率来对付经济波动。

一般来说,当社会总需求过大(需>

供),经济过热,物价上升时,政府应提高税率来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反之,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多,政府就要减税以增加公司和个人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二是运用税收政策调节资源配置。

即通过税率的差别鼓励一些地区或行业的发展,例如环保、西部大开发、特区、外资等。

三是通过税收政策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和各种社会矛盾。

如西方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多为累进税制,收入越高,纳税也就越多。

所以,一般来说,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承担更多的税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财政支出主要是指政府的各种支出,一般包括:

国家直接投资、政府采购和政府转移支付。

国家直接投资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对基础设施、科技领域和环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