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5051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3讲城市化优选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二者比较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人口、商业、制造业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迁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成因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图解

[例1](2017·

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双选)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D )

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

(2)(双选)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BC )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第

(1)题,图示1985年企业总数为310,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为6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186;

2004年企业总数为4733,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2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947。

故中心城区企业数量在1985~2004年增多,则A项正确;

同理,D项正确。

(2)题,图示1985~2004年,企业总数由少到多,增长速度快,应为工业化初期阶段;

而2004~2013年企业数量多,但增长速度变慢,说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故B项正确;

另外,图示表示在2004年之前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2004年之后,企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和远郊区,说明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故C项正确。

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决城市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

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

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

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

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

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例2](2016·

海南卷)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

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

据此完成

(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C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B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

(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1.00附近。

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和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

(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

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

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D )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

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

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

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 )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B.水平较高,发展快

C.水平低,发展慢D.水平高,发展慢

解析 第1题,注意该图横坐标时间间隔并不均衡。

据图可知,2000~2010年为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

2010~2012年和1990~1995年时间段长短不同,但城市化水平增长数值相近,故2010~2012年城市化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较慢;

2010~2012年与2015~2017年的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速度均高于2020~2030年。

故D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50%左右),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

故A项正确。

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推断( A )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

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

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

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D )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

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

解析 第3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故A正确;

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故B错误;

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故C错误;

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故D错误。

第4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补给地下水,雨季地表径流增多,故A、B错误;

城市化过程必然是伴随着强烈的人为活动,这些活动对土地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打破养分平衡,导致生态功能下降,土地质量下降等方面,故C错误;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故D正确。

(2018·

江西五校联考)受土地开发和防洪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

目前利用废旧轮胎、石笼网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袋(生态袋由抗腐蚀材料制成,只透水不透土,且具有满足植物生长的孔道)制成的新型生态河堤受到许多城市的青睐。

下图示意新型生态河堤结构,读图完成5~7题。

5.铺设废旧轮胎的主要目的是( D )

A.减少河水渗漏,保护水源B.缩窄河流航道,提高水位

C.固定植物根系,促进生长D.减轻水流冲刷,保护河岸

6.香根草主要用于改善水质,据图推断其具有的特性是( B )

A.喜阴凉B.耐旱涝

C.根系横向生长D.茎干中空而脆

7.与传统硬质河道相比,石笼网与生态袋结合可以( D )

A.增加河流水量B.减少河道淤积

C.缩短河岸使用期限D.减轻城市旱涝灾害

解析 第5题,从“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可以看出,传统河堤坚硬牢固。

轮胎中空,并不能明显减少河水渗漏,A错误。

轮胎的铺设对提高水位作用十分有限,且铺设废旧轮胎并不是为了提高水位,B错误。

生态袋具有满足植物生长的孔道,可以固定植物根系,C错误。

新型生态河堤是利用废旧轮胎、石笼网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袋制成的,牢固性相对较差;

废旧轮胎为橡胶制品,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因此利用废旧轮胎可以减轻水流对生态袋(河岸)的冲刷,保护河岸,故选D。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根草从河堤底部到河堤顶部均有种植,推测有些香根草生长于水中;

河道水位会出现季节变化,可以推测部分香根草时而被浸没,时而露出水面,综上可推出香根草耐旱涝,故选B。

第7题,由材料可知,传统硬质河道河水和两岸地下水不能互补,而新型生态河堤中的石笼网与生态袋可以透水,河水和地下水可以互补。

由河流补给形式可知,枯水期地下水可补给河水,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因此可以减轻城市旱涝灾害。

故选D。

[例](2017·

江苏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

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4分)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B.2005年

C.2007年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1)

易错选A。

对“绿色出行”方式的比例变化理解有误,认为2000年公共交通、自行车比例大

(2)

易错选A或D。

公共交通占比明显增大,易误认为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解析]第

(1)题,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中,自行车消耗能源最低,属于“绿色出行”;

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大,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少;

由图可知,2011年之后,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迅速上升,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占比也有所上升,选择小汽车出行的占比在下降,这表明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

(2)题,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地域范围受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城市服务功能主要受城市等级、规模影响。

[答案]

(1)D 

(2)B

图1示意中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建议(如图2所示)。

读图完成1~3题。

1.图1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 A )

A.防止人为践踏B.提升城市形象

C.阻挡雨水杂物D.节省人力成本

2.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 B )

A.热岛问题B.内涝问题

C.拥堵问题D.雾霾问题

3.图2中若路面、种植池宽度均相同,下列城市的路缘石高度最大的可能是( A )

A.台北市B.成都市

C.北京市D.兰州市

解析 第1题,读图1可知,路缘石位于路面与种植池之间,可以起到隔离作用,且种植池高于路面,防止行人践踏池内植物,起到保护作用。

第2题,读图2可知,道路高于种植池,下大雨时路面积水流向绿化种植池,而绿地可以吸水、蓄水,从而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有效防止城市内涝。

干旱时,绿地可以通过蒸腾作用等,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这不是该设计的主要目的。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降水越多,路缘石高度应越大。

台北和成都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但台北距海更近且更易受台风影响,降雨强度更大,更易出现城市内涝问题,因此路缘石高度应更大。

课时达标(二十三)

读我国2015~2020年城市化率(含预测)图,回答1~2题。

1.图中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B )

A.人口总量大B.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C.产业结构日趋合理D.房地产开发规模扩大

2.下列关于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快速城市化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B.植被覆盖率下降,城市内涝多发

C.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D.城市道路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解析 第1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因此,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2题,目前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

快速城市化易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

城市地面硬化,使地下径流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引发城市内涝;

城市用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会占用城市周围大量的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小;

城市人口剧增,城市道路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快速城市化会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

“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

“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

“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

读下图,回答3~4题。

3.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D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4.“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A )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解析 第3题,依据材料,“钟摆族”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表明与城市化有关。

第4题,由材料“潮汐车道”概念及图示可知,“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下图,完成5~6题。

5.2010年世界的城市化水平约为( A )

A.50%B.20%

C.80%D.90%

6.据图可知( D )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期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的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2010年世界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之和大约是36亿,世界的总人口大约70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50%。

第6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

1950~2050年期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

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

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们根据GDP数据来计算27个省会(首府)城市的首位度。

计算方法:

省会(首府)城市GDP/非省会(首府)城市中GDP最大的城市的GDP。

下图示意我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的首位度排行榜。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7~8题。

7.我国城市首位度较低的城市大多位于( A )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D.边疆地区

8.成都比济南的城市首位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D )

A.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东

B.成都的行政级别高于济南

C.四川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山东

D.青岛拉低了济南的城市首位度

解析 第7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知,济南、南京、福州、沈阳等城市的城市首位度小于1,由此可知我国城市首位度较低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

第8题,成都比济南的城市首位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为双核心模式,青岛拉低了济南的城市首位度;

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与成都的GDP差距太大。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C )

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

10.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B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解析 第9题,地面硬化面积增多,阻断了部分水分的蒸发;

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

地表径流量增加;

植被覆盖率降低,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

第10题,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新的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中,出现了绿化带、渗水道路和城市集雨管网,硬化比例降低,土壤侵蚀增加;

绿化带起到了滞留作用,延长了径流集聚时间;

下渗量增大,有利于补充地下水。

广州的城市人口密度在1982~2010年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

读图回答11~12题。

1982~2010年广州市人口密度三维模型图(单位:

万人/km2)

11.图中所示的人口增长状况反映了该城市( A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人口密度降低D.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12.以下哪种或哪几种现象利于图中现象的产生( C )

①城市房价上涨 ②地铁的开通 ③工厂向外围搬迁 ④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形成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10年广州市中心人口密度高峰区峰值下降,且在城市周边形成多个人口密度次高峰区,说明该城市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第12题,图中反映了城市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的现象,城市房价上涨、地铁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工厂向外围搬迁等,吸引人口向外迁移;

城市中心商业区建成会吸引人口向市中心迁移。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权属、行政管理等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城市片区。

据此完成13~15题。

13.造成我国很多大城市存在“城中村”的直接原因是( C )

A.城市经济发展快B.城市功能区分化快

C.城市建设速度慢D.城市人口增长快

14.“城中村”的存在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A )

A.影响城市管理B.增加安全隐患

C.阻碍城市交通D.影响市容市貌

15.对“城中村”进行改造首先要( C )

A.缓解交通拥堵B.治理环境污染

C.搞好城市规划D.优化产业结构

解析 第13题,“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建设速度落后于城市扩张速度的结果。

第14题,“城中村”的存在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影响城市管理。

第15题,“城中村”的改造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

治理环境污染和优化产业结构对改造“城中村”影响不大;

只有搞好城市规划,才能有计划地进行“城中村”改造。

城市道路绿化布置形式多样,“二板三带式”即道路被中间一条绿化带隔离成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

下图为“二板三带式”道路绿化断面。

据此完成16~17题。

16.人行道上绿化带的作用( B )

①涵养水源,减轻内涝 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③调节气候,为行人庇荫 ④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7.“二板三带式”的优点有( D )

A.用地经济,管理方便简单

B.车辆之间,互不干扰和影响

C.绿地较广,投资费用很大

D.人行道与车行道分离,安全性好

解析 第16题,人行道上绿化带的作用不包括涵养水源,减轻内涝。

第17题,读图可知,“二板三带式”的优点是人行道与车行道分离,安全性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