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
《财务管理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基本概念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果企业利用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以及之后的偿付资金(如回购股票、支付股利;
还本付息),完整的实物商品资金运动可以图示为:
A
Gw——G——W<——P——W′——G′——Gw
Pm
Gw——G成为实物商品运动的前提,称为筹资活动,实物商品运动称为广义的投资活动,G′——Gw成为实物运动的结果,称为偿付筹资活动。
二、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
(一)财务活动
如前所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是资金形态的不断转化及其增值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实现的。
所谓财务活动是指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资、收回及分配等一系列行为。
其中资金的运用、耗资、收回又称为投资。
资金运动和财务活动对应关系如以以下图所示:
Gw——G——W<——P——W′——G′——Gw
┃Pm┃┃
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
其中筹资活动是资金运动的前提,投资活动是资金运动的关键,分配活动是作为投资成果进行的,表达了企业投资与筹资的目标要求。
(二)财务关系
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的,企业作为法人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必然与企业内外部有关各方发生广泛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就是企业的财务关系。
企业的财务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与国家行政管理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国家作为行政管理者——政府,担负着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保卫国家平安、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等任务。
政府为完成这一任务,必然无偿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企业则必然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缴纳各种税款,包括所得税、流转税和计入本钱的税金。
这种关系表达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分配关系。
2.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形成的所有权关系,企业的所有者主要有:
国家、个人和法人单位,它具体表现为独资、控股和参股关系。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实现所有者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所有者以出资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表达为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
3.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债权人向企业贷放资金,企业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有:
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
企业除利用权益资金进行经营活动外,还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以便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降低资金本钱。
企业同债权人的财务关系在性质上属于债务与债权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债权人不向资本投资者那样有权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的重大活动不享有表决权,也不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但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享有优先求偿权。
因此债权人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收益也较低。
4.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以购置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企业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开展,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关系将会越来越广泛。
企业与受资方的财务关系表达为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
企业向其他单位投资,依其出资额,可形成独资、控股和参股情况,并根据其出资份额参与受资方的重大决策和利润分配。
企业投资最终目的是取得收益,但预期收益能否实现,也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大,要求的收益高。
5.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将资金购置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企业将资金借出后,有权要求其债务人按约定的条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
企业同其他债务人的关系表达为债权与债务关系。
企业在提供信用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直接的信用收入,另一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时机本钱和坏帐损失的风险,企业必须考虑两者的对称性。
6.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企业内部实行责任预算与责任考核与评价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与劳务,应以内部转移价格进行核算。
这种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结算关系,表达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
7.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职工是企业的劳动者,他们以自身提供的劳动作为参加企业分配的依据。
企业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情况,用其收入向职工支付工资、津贴和奖金,并按规定提取公益金等,表达着职工个人和集体在劳动成果上的分配关系。
三、财务管理的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企业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构成了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与此对应的,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是企业投资活动的基础。
事实上,在企业开展过程中,筹资及筹资管理是贯穿始终的。
无论在企业创立之时,还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追求规模扩张,甚至日常经营周转过程中,都可能需要筹措资金。
可见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要,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
在筹资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确定筹资的总规模,以保证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另一方面要选择筹资方式,降低筹资的代价和筹资风险。
企业的资金来源按产权关系可以分为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
一般来说,企业完全通过权益资金筹资是不明智的,不能得到负债经营的好处。
但负债的比例大则风险也大,企业随时可能陷入财务危机。
因此,筹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确定最正确的资本结构。
企业资金来源按使用的期限,可分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筹资速度、筹资本钱、筹资风险以及借款时企业所受到的限制不同。
因此,筹资决策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安排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比例关系。
(二)投资管理
投资是指企业资金的运用,是为了获得收益或防止风险而进行的资金投放活动。
在投资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投资规模;
同时,企业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
投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投资决策的失败,对企业未来经营成败具有根本性影响。
投资按其方式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将资金投放在生产经营性资产上,以便获得利润的投资,如购置设备、兴建厂房、开办商店等。
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将资金投放在金融商品上,以便获得利息或股利收入的投资,如购置政府债券、购置企业债券和企业股票等。
按投资影响的期限长短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其影响超过一以上的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和长期证券投资。
前者又称资本性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其影响和回收期限在一以内的投资,如应收帐款、存货和短期证券投资。
短期投资又称流动资产投资或营运资金投资。
由于长期投资涉及的时间长、风险大,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开展,因此,在决策分析时更重视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
按其投资的范围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
对内投资是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如购置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是以企业合法资产对其他单位或对金融资产进行投资,如企业与其他企业联营、购置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等。
(三)利润(股利)分配管理
企业通过投资必然会取得收入,获得资金的增值。
分配总是作为投资的结果而出现的,它是对投资成果的分配。
投资成果表现为取得各种收入,并在扣除各种本钱费用后获得利润,所以,广义地说,分配是指对投资收入(如销售收入)和利润进行分割和分派的过程,而狭义的分配仅指对利润的分配。
利润(股利)分配管理就是要解决,在所得税交纳后的企业获得的税后利润中,有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有多少留在企业作为再投资之用。
如果利润发放过多,会影响企业再投资能力,使未来收益减少,不利于企业长期开展;
如果利润分配过少,可能引起投资者不满。
因此,利润(股利)决策的关键是确定利润(股利)的支付率。
影响企业股利决策的因素很多,企业必须根据情况制定出企业最正确的利润(股利)政策。
第二节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决策所依据的最高准则,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到达的最终目标。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尚未统一,主要有三种观点:
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的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这种观点的缺陷是: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指标,没有考虑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难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进行比较。
2.没有区分不同时期的收益,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投资工程收益现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收益将来值总额的大小,还要受取得收益时间的制约。
因为早取得收益,就能早进行再投资,进而早获得新的收益,利润最大化目标则无视了这一点。
3.没有考虑风险问题。
一般而言,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追求最大利润,有时会增加企业风险,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考虑企业风险的大小。
4.利润最大化可能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即片面追求利润的增加,不考虑企业长远的开展。
(二)资本利润率(每股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
应该把企业利润与投入的资本相联系,用资本利润率(每股利润)概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其观点本身概念明确,将企业实现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或股本进行比照,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期间进行比照,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
但是这种观点仍然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是没有考虑风险问题。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投资者建立企业的重要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
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
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和企业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
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开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到达最大。
这是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普遍公认的财务目标,他们认为这是衡量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决策的合理标准。
对于股份制企业,企业价值最大化可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
对于上市的股份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可用股票市价最大化来代替。
股票市价是企业经营状况及业绩水平的动态描述,代表了投资群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
股票价格是由公司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决定的,其股价的上下,它不仅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而且表达了预期每股收益的大小、取得的时间、所冒的风险以及企业股利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追求其市场价值最大化,有利于防止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企业是一个通过一系列合同或契约关系将各种利益主体联系在一起的的组织形式。
企业应将长期稳定开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与企业相关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企业只有通过维护与企业相关者的利益,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如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支持社会公众活动等),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
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运用时也存在一些缺陷:
.非上市企业的价值确定难度较大。
虽然通过专门评价(如资产评估)可以确定其价值,但评估过程受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使估价不易客观和标准,从而影响企业价值的准确与客观性。
2.股票价格的变动除受企业经营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其他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
二、不同利益主体财务管理目标的矛盾与协调
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必然发生企业与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在企业财务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所有者、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企业必须处理、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关系。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与协调
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企业价值最大化代表了所有者的利益。
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别离,经营者不持有公司股票或持局部股票,其经营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为经营者拼命干的所得不能全部归自己所有。
此时他会干的轻松点,不愿意为提高股价而冒险,并想法用企业的钱为自己谋福利,如坐豪华轿车,奢侈的出差旅行等,因为这些开支可计入企业本钱由全体股东分担。
甚至蓄意压低股票价格,以自己的名义借款买回,导致股东财富受损,自己从中渔利。
由于两者行为目标不同,必然导致经营者利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冲突,即经理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矛盾。
为了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防止经理背离股东目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监督。
经理背离股东目标的条件是,双方的信息不一致。
经理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控制权,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掌握远远多于股东。
为了协调这种矛盾,股东除要求经营者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外,还应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对经理进行必要的监督。
但监督只能减少经理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因为股东是分散的,得不到充分的信息,全面监督实际上做不到,也会受到合理本钱的制约。
2.激励。
就是将经理的管理绩效与经理所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使经理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自觉采取符合股东目标的行为。
如允许经理在未来某个时期以约定的固定价格购置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
股票价格提高后,经理自然获取股票涨价收益;
或以每股收益、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资产流动性指标等对经理的绩效进行考核,以其增长率为标准,给经理以现金、股票奖励。
但激励作用与激励本钱相关,报酬太低,不起激励作用;
报酬太高,又会加大股东的激励本钱,减少股东自身利益。
可见,激励也只能减少经理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通常情况下,企业采用监督和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使经理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起来,力求使监督本钱、激励本钱和经理背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和最小。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由于外部市场竞争的作用,也促使经理把公司股票价格最高化作为他经营的首要目标。
其主要表现在:
.经理人才市场评价
经理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其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
来自资本市场的信息反映了经理的经营绩效,公司股价高说明经理经营有方,股东财富增加,同时经理在人才市场上的价值也高,聘用他的公司会向他付出高报酬。
此时经理追求利益最大的愿望便与股东财富最大的目标一致。
2.经理被解聘的威胁
现代公司股权的分散使个别股东很难通过投票表决来撤换不称职的总经理。
同时由于经理被授予了很大的权力,他们实际上控制了公司。
股东看到他们经营企业不力、业绩欠佳而无能为力。
进入80代以来,许多大公司为机构投资者控股,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在大企业中占的股份,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解聘总经理。
由于高级经理被解聘的威胁会动摇他们稳固的地位,因而促使他们不断创新、努力经营,为股东的最大利益效劳。
3.公司被兼并的威胁
当公司经理经营不力或决策错误,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到应有的水平时,就会有被其他公司兼并的危险。
被兼并公司的经理在合并公司的地位一般都会下降或被解雇,这对经理利益的损害是很大的。
因此经理人员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已有的权力,会竭尽全力使公司的股价最高化,这是和股东利益一致的。
(二)所有者与债权人的矛盾与协调
企业的资本来自股东和债权人。
债权人的投资回报是固定的,而股东收益随企业经营效益而变化。
当企业经营的好时,债权人所得的固定利息只是企业收益中的一小局部,大局部利润归股东所有。
当企业经营状况差陷入财务困境时,债权人承担了资本无法追回的风险。
这就使得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与债权人可望实现的目标可能发生矛盾。
首先,所有者可能未经债权人同意,要求经营者投资于比债权人预计风险要高的工程,这会增加负债的风险。
假设高风险的工程一旦成功,额外利润就会被所有者独享;
但假设失败,债权人却要与所有者共同负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
这对债权人来说风险与收益是不对称的;
其次,所有者或股东未征得现有债权人同意,而要求经营者发行新债券或借新债,这增大了企业破产风险,致使旧债券或老债的价值降低,侵犯了债权人的利益。
因此,在企业财务拮据时,所有者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
所有者与债权人的上述矛盾协调,一般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限制性借款。
它是通过对借款的用途限制、借款的担保条款和借款的信用条件来防止和迫使股东不能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剥夺债权人的债权价值。
2.收回借款不再借款。
它是当债权人发现公司有侵蚀其债权价值的意图时,采取收回债权和不给予公司重新放款,从而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除债权人外,与企业经营者有关的各方都与企业有合同关系,都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限制条款。
企业经营者假设侵犯职工雇员、客户、供给商和所在社区的利益,都将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所以说企业是在一系列限制条件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
第三节财务管理工作环节
财务管理工作环节是指财务管理的工作步骤和一般程序。
企业财务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企业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如财务分析),考虑现实条件与要求,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或测算。
财务预测是进行财务决策的基础,是编制财务预算的前提。
财务预测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定性预测,是指企业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或有关变量之间不存在较为明显的数量关系下,专业人员进行的主观判断与推测。
二是定量预测,是指企业根据比较完备的资料,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事物的未来进行的预测。
实际工作中,通常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财务预测。
二、财务决策
决策即决定。
财务决策是企业财务人员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利用专门方法对各种被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它不是拍板决定的瞬间行为,而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正确的决策可使企业起死回生,错误的决策可导致企业毁于一旦,所以财务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三、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数量方法,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内容及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的具体规划。
财务预算是以财务决策确立的方案和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编制的,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是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依据,贯穿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
四、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所施加的影响和进行的调节。
实行财务控制是落实财务预算、保证预算实现的有效措施,也是责任绩效考评与奖惩的重要依据。
五、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根据企业核算资料,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项工作。
财务分析既是本期财务活动的总结,也是下期财务预测的前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掌握企业财务预算的完成情况,评价财务状况,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改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第四节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条件。
通过环境分析,提高企业财务行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按其存在的空间,可分为内部财务环境和外部财务环境。
内部财务环境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本实力、生产技术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者的素质等四个方面。
由于内部财务环境,存在于企业内部,是企业可以从总体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施加控制和改变的因素。
而外部财务环境,由于存在与企业外部,它们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无论是有形的硬环境,还是无形的软环境,企业都难以控制和改变,更多的是适应和因势利导。
因此本章主要介绍外部财务环境。
影响企业外部财务环境有各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等因素。
一、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法律标准范围内进行的。
一方面,法律提出了企业从事一切经济业务所必须遵守的标准,从而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
另一方面,法律也为企业合法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提供了保护。
企业财务管理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企业组织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所适用的法律不同的。
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划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各国均有相应的法律来标准这三类企业的行为。
因此,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熟悉其企业组织形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从而作出相应的财务决策。
2.税收法规税法是税收法律制度的总称,是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规标准。
与企业相关的税种主要有以下五种:
()所得税类:
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2)流转税类;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3)资源税类:
包括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
(4)财产税类;
财产税。
(5)行为税类:
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
3.财务法规企业财务法规制度是标准企业财务活动,协调企业财务关系的法令文件。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管理法规制度有:
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等三个层次。
4.其他法规如《证券交易法》、《票据法》、《银行法》等。
从整体上说,法律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筹资活动中,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筹资的最低规模和结构,如《公司法》规定股份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000万元,规定了筹资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程序,如《公司法》就对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条件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在投资活动中,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投资的方式和条件,如《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可以用货币资金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规定了投资的基本程序、投资方向和投资者的出资期限及违约责任,如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必须按照《证券法》所规定的程序来进行,企业投资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
在分配活动中,国家通过法律如《税法》、《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及《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了企业本钱开支的范围和标准,企业应缴纳的税种及计算方法,利润分配的前提条件、利润分配的去向、一般程序及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