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CS操作学习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关于DCS操作学习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DCS操作学习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样随着硬软件技术的开展,I/ASeries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了到达开放系统的目的,I/ASeries在硬件、软件和通讯网络的设计上均全面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
?
采用C和FORTRAN等高级编程语言,以便于软件资源的共享。
?
I/ASeries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采用IEEE802标准的工业控制系统。
其节点总线一级采用的是IEEE802.3标准。
在宽带和载波带局域网采用了IEEE802.4标准,现场总线采用IEEE1118标准。
由于I/ASeries率先采用国际标准的开放系统网络构造,它对其它制造商的标准产品是完全开放的。
它是新一代开放工业控制系统的标志,它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展前景。
I/ASeries自动化系列的最大特点是系统的软件、硬件和通讯系统都广泛采用开放型标准设计。
硬件品种少,可靠性高,组态灵活。
硬件-I/ASeries四代兼容,从CISC到RISC,从Intel到MICROSPARC,实现了长寿命的设计思想。
由于硬件品种少,大大节省了用户在备件上的开销。
现场总线设计思想领导了当今分散控制开展的方向,节省了用户在布线上的开销。
软件-与UNIX系统V兼容的实时多任务VENIX操作系统和SunSoftSolaris操作系统,96年推出基于WindowNT的操作系统;
采用C,FORTRAN等广泛使用的高级编程语言,SQL关系型数据库语言和INFORMIX、LOTUS123等商用软件。
软件独立于硬件,这样当福克斯波罗提供新型号的硬件时不会影响已有的应用状况。
系统的应
用软件可在装载UNIX操作系统的个人计算机上运行。
在PC机上组态的应用软件,可直接装入I/ASeries系统中运行。
先进的目标管理使得工程人员和应用程序只要知道目标的名称就可在同一系统中任何地方得到数据。
当软件进展移植或升级时,工程人员几乎无需修改原先的组态。
通讯-建立于OSI模型上,符合IEEE的标准,遵循MAP协议,这样可以使与MAP兼容的非福克斯波罗产品纳入I/ASeries系统。
这种非排它性使用户能兼收并蓄各家产品的长处,构成满意的综合控制系统显示-采用先进的实时目标管理技术,这是其它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50系列采用了X-Window和OpenLook技术,可方便地访问整个I/ASeries系统和所连接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
FoxDraw软件提供三维空间的显示画面。
开展-硬件与软件的开展可相互独立开展。
这样在升级硬件时不影响软件,同样在升级软件时不影响硬件一体化-通过通过以太(Ether)网接口与信息网络联接,以及提供智能现场仪表(IFD)接口与IFD的数字集成,从而实现了生产管理信息网、生产控制网到测量的一体化。
I/O-一线控制器已经具有包括自整定(EXACT)和多变量自整定XACTMV)在内的复杂计算能力;
I/O组件全部为变压器耦合隔离和光电隔离,一对一转换,过流保护,不用保险丝,提高系统运行时间。
联网-真正实现了与上位机过流系统的联网(例如:
DECTCP/IP,NOVELL),实时画面和数据传递。
可靠性-采用外表安装技术(SMT),尺寸小,系统构造简单;
电子组件采用全密封的构造,使其于周围环境的接触降低到最低水平,增强了已经抗环境腐蚀的能力;
控制容错技术,通讯冗余技术和矩阵供电方式,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功耗-系统功耗极低,大大降低能源投资,系统功耗只是常规系统的1/3。
维护-各种处理机和I/O卡件都有自诊断程序,可进展报警打印CRT报警显示,有故障的组件红灯显示,无需人工判断。
所有组件都可带电更换。
I/ASeries系统的通讯网络是建立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定义的开放系统互连(OSI)标准根底上的,并符合IEEE的标准,是按照局域概念构造的标准网。
首先感谢卓资电厂及设备检修部的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时机,这次能有时机参加DCS系统的培训我感到非常荣幸。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是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DCS控制系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
我们热工专业一行两人前往国电南自参加TCS3000分散控制系统DCS组态学习。
通过此次学习使自己由一名对DCS系统了解得不深到比拟系统的掌握,自己在对DCS系统的认识上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而提高了自己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工作的热情也在不断的高涨。
集散控制系统简称DCS,主要作用是对生产过程进展控制、监视、管理和决策。
它能比拟详细的观察到生产装置的运行情况,保护生产装置,使生产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可见整个DCS分散控制在生产中是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此次学习也进一步肯定了DCS系统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
下面就将学习情况作一总结:
我厂采用的TCS3000仪电一体化分散控制系统下位软件是采用MOX公司成熟的MOXGRAF软件,其中包括大量工控应用所需功能模块,
同时也可以采用符合IEC16331-31标准的编程语言定制用户自定义模块,采用该软件提供的模块和自定义模块,可以构建各种规模的分散控制系统。
首先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系统的了解了TCS3000分散控制系统的概况、创立工程、操作员站功能、工程师站功能、数据组态、控制策略组态、系统配置和维护。
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近年来在热电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DCS控制系统逐步形成顺序控制SCS、数据采集DAS、燃烧器管理BMS4大系统、模拟量控制MCS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DCS分散控制系统是由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历史站、输出设备、分布式处理单元及IO模块、电源机柜等组成。
操作员站是DC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计算机的一种。
工程师站是系统组态、管理和维护工程的计算机。
历史站是记录并保存生产过程中的历史数据。
DCS系统设计适宜的冗余配置和诊断至模件极的自诊断功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系统内任一组件发生故障均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工作,DCS系统的特点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其次,我们学习了逻辑编程与修改,我厂现在用的DCS系统逻辑经常会因为设备的变动而进展修改,通过这次时机,我们在专业工作人员的带着下,认真对DCS系统的逻辑编程与修改进展了系统的学习。
以下是我厂DCS系统组态软件的一般使用步骤:
1)新建工程(数据库总控):
在正式进展应用工程的组态之前,必须针对该应用工程定义一个工程名,该目标工程新建后便新建起了该工程的数据目录
2)硬件配置(设备组态):
在工程中定义应用系统的硬件配置。
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总控):
定义和系统各站的点信息,这是形成整个应用系统的根底
3)工程根本编译(数据库总控):
在设备组态编译成功的根底上,数据库完成后可以进展根本编译
4)效劳器控制算法组态(效劳器算法组态):
是用来编制效劳器算法程序的
5)工程完全编译(数据库总控):
在效劳器控制算法工程编译和根本编译成功之后可以进展联编,生成控制器算法工程
6)控制器控制算法组态(控制器算法组态):
是用来编制控制器算法程序及下装控制器的
7)绘制图形(图形组态):
用来绘制工艺流程图的
8)制作报表(报表组态):
用来制作反映现场工艺数据的报表
9)工程完全编译(数据库总控):
生成下装文件
10)控制器,将工程下装到主控单元(控制器算法组态)
11)下装效劳器、操作员站(工程师在线下装)
12)运行程序并在线调试
在系统组态前,先进展前期工作,包括确定测点清单、控制运算方案、系统硬件配置(系统的规模、各站IO单元的配置和测点的配置等),还要提出对流程图、报表、历史库、追忆库的设计要求。
MACS系统容量:
模块0~125、现场控制站10~49、操作站
50~79的范围。
总体使用IP协议,分为130、131、128、129四个网段,其中130和131网段联系工程师站与操作员站,它们组成的网络称做监控网;
128和129网段联系工程师站和现场控制站,它们组成的网络称做系统网。
现场控制站与现场设备组成控制网,期间不使用网络协议。
效劳器与操作员站和现场控制站连接,使用HSIE网络协议,无IP地址MACS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根据现场检测仪表检测到物理量(如热电阻、热电偶、变送器等设备)传送到DCS系统,通过DCS系统对现场的调节机构和执行机构(如调节阀、泵、风机等)对现场进展相应的动作。
对于大多的DCS系统,多使用冗余机构(成对使用、互为备用)。
理论学习完毕后,为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我们进展了热电厂DCS控制系统的模拟搭建,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完全从零开始搭建一个新的控制系统,从而到达对整套系统的构造准确细致的了解。
同样也是对动手能力差的我们进展加强训练。
1)新建工程是整个组态中的第一个步骤。
在正式进展应用工程的组态之前,必须针对该应用工程定义一个工程名,该目标工程新建
后便新建起了该工程的数据目录。
对该工程进展编组分域。
工程创立完毕后系统自动在组态软件安装路径下创立了一个以工程名命名的文件夹,以后组态产生的文件都是存放在这个文件夹中的。
也可以导入工程:
将其它计算机上组态的工程导入到本机上作为参考或者继续组态。
2)设备组态是在工程中定义应用系统的硬件配置。
设备组态分为:
系统设备组态和I/O设备组态两个部分。
系统设备组态是完成系统网和监控网上各网络设备的硬件配置;
系统设备组态要用到的根本概念:
节点:
网络上所连接的能完成独立功能的单元,包括效劳器节点(SVR节点)、现场控制站节点(FCS节点)、操作员站节点(OPS节点)等。
效劳器:
站号为0;
现场控制站:
站号为10~49;
操作员站:
站号为50~79;
设备:
网络上每个节点中所挂接的硬件设备。
I/O设备组态是以现场控制站为单位来完成每个站的I/O单元配置。
I/O设备组态要用到的根本概念:
通信链路:
指有相同通信介质、通信参数和通信端口的物理线路。
通信参数:
指完成链路通信所需要的参数及设备配置信息。
设备:
指挂接在通信链路上,可以独立寻址的I/O设备,如各种类型的I/O单元。
每个设备都有对应的设备地址、设备说明,以及不同的设备属性。
首先感谢蔡总和郁主任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时机去上海参加横河CS3000DCS系统组态的培训。
使我能在更好的环境中更加系统的学习我公司所使用到的DCS系统。
这是我毕业大约5年时间第一次脱产学习,我非常这次学习时机,在十多天的学习中,我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争取能更好的为公司效劳。
xx年3月4日,我受公司安排前往上海横河电机中国培训中心学习CS3000DCS系统组态。
在这十多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了DCS系统的硬件构成、软件安装,以及工程创立、常规反响、顺序控制和人机界面定义等内容。
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DistributedControlSystem),在国内自控行业又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
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根底上开展、演变而来的。
它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和控制等4种技术,其根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
首先,DCS的骨架—系统网络,它是DCS的根底和核心。
由于网络对于DCS整个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和扩充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各厂家都在这方面进展了精心的设计。
对于DCS的系统网络来说,它必须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即在确定的时间限度内完成信息的传送。
这里所说的“确定”的时间限度,是指在无论何种情况下,信息传送都能在这个时间限度内完成,而这个时间限度那么是根据被控制过程的实时性要求确定的。
因此,衡量系统网络性能的指标并不是网络的速率,即通常所说的每秒比特数(bps),而是系统网络的实时性,即能在多长的时间内确保所需信息的传输完成。
系统网络还必须非常可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网络通信都不能中断,因此多数厂家的DCS均采用双总线、环形或双重星形的网络拓扑构造。
为了满足系统扩充性的要求,系统网络上可接入的最大节点数量应比实际使用的节点数量大假设干倍。
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增加新的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系统网络运行于较轻的通信负荷状态,以确保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在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各个节点的上网和下网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特别是操作员站,这样,网络重构会经常进展,而这种操作绝对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系统网络应该具有很强在线网络重构功能。
其次,这是一种完全对现场I/O处理并实现直接数字控制(DDC)功能的网络节点。
一般一套DCS中要设置现场I/O控制站,用以分担整个系统的I/O和控制功能。
这样既可以防止由于一个站点失效造成整个系统的失效,提高系统可靠性,也可以使各站点分担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有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DCS的操作员站是处理一切与运行操作有关的人机界面(HMI-HumanMachineInterface或operatorinterface)功能的网络节点。
工程师站是对DCS进展离线的配置、组态工作和在线的系统监视、控制、维护的网络节点,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对DCS进展组态,配置工作的工具软件(即组态软件),并在DCS在线运行时实时地监视DCS网络上各个节点的运行情况,使系统工程师可以通过工程师站及时调整系统配置及一些系统参数的设定,使DCS随时处在最正确的工作状态之下。
与集中式控制系统不同,所有的DCS都要求有系统组态功能,可以说,没有系统组态功能的系统就不能称其为DCS。
目前我公司使用的的DCS有横河与浙大中空的DCS。
第一天、系统概述、系统构造、人机接口操作站、操作员操作。
第二天、现场控制站及硬件造型与构成。
第三天、系统硬件、软件安装,硬件的安装原那么,站号设置原那么、站号设置技巧,软件安装系统要求。
第四天、系统生成及工程软件制作:
第五天、反响控制和计算功能的组态。
第六天、顺序控制功能的组态。
第七天、流程图的制作:
图素的使用、动态数据显示、触摸框、功能键、仪外表板等。
第八天、报表制作与打印:
报表数据的采集、报表内容的填写、报表的打印。
第九天、CS3000系统的运行及维护常识。
第十天、工程软件练习,下载,仿真测试的运行环境、仿真测试的步骤。
在这十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出学习笔记一份。
通过学习,目前已经能对公司横河DCS进展维护,简单的编程。
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尽量将自己的所学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为公司开展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