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3801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54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会计学电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股份公司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独立的职业会计师出现(CPA)。

会计不再局限于为企业主服务,而且要考虑到企业外部利益集团的需要,传统会计产生变革,“财务会计”应运而生,会计核算日益规范,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系统化。

⑸二战结束后,企业规模加大,生产经营复杂,市场竞争加剧,管理当局要求会计不仅要反映过去,而且要控制现在、预测未来。

会计开始参与管理,“管理会计”产生。

⑹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开始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制,税收会计和政府会计得以形成。

7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经营和跨国贸易的发展,国际会计迅速发展起来。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更加的广泛和深入。

决定会计发展的6个重要事件

1、意大利商业革命——促使了复式簿记的诞生。

2、东印度公司——形成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概念,同时也促使了股份公司的产生。

3、英国工业革命——成本会计产生,使以商品买卖活动为主的传统会计向以工业化生产为主的近代会计转变。

4、南海公司泡沫——揭开了民间审计走向现代的序幕。

5、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公认会计原则的确立;

企业会计正式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6、20世纪末的新经济浪潮与安然丑闻——传统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遭遇质疑,会计准则受到全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已经从简单的记录行为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维系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一条纽带。

我国会计发展滞后的原因:

重农轻商,闭关锁国。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总结:

1、古代会计阶段

特点:

单式记账、附带职能、实物和货币计量、官厅会计

2、近代会计阶段

复式记账、管理职能、货币计量、会计核算方法、企业会计

3、现代会计阶段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理论、会计国际化、注册会计师

二、现代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货币单位计量标准来表现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会计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1、总体目标:

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

产出-投入

2、具体目标:

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1)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需要

(2)企业外界的会计信息需要

会计信息使用者

内部管理、投资者(出资人)、债权人、国家宏观管理、其他

会计能提供的信息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业绩)、现金流量、其他

四、会计的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

(一)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简称记账、算账、报账。

第一:

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货币量度:

会计主要采用,其他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实物量度:

销售、采购、生产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劳动量度: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第二:

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

所有的会计对象,不能有遗漏;

•连续性:

会计处理要连续进行,不能有中断;

•系统性: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第三:

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

•事后核算:

定期总结;

•事中核算:

随时调节;

•事前预测:

合理预计。

(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主要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

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事中、事前的全过程监督。

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合法性:

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会计准则等;

•合理性:

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会计核算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其他职能是这一职能的派生。

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相比,这种核算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核算为监督提供依据,监督促进会计核算,使核算更有意义。

第二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本节介绍的是会计要素的相关内容。

讲授中应先从会计对象的内容引出,指出要系统的反应经济业务内容就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这个分类是层层进行的,其最基本分类的结果就是会计要素。

对各会计要素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说明其特征,并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其内容。

重点要讲好资产、收入要素。

会计等式应从最简单的基本等式开始,根据收入与费用的特征逐步推出会计六要素的综合等式。

证明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不会被经济业务的发生所破坏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复式记账思维方式的开始,应在课堂教学中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

会计对象:

企业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

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一、会计要素

从会计的角度,对经济活动按其经济特征进行具体分类的项目。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资产与权益

1、资产。

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资产的特征:

①企业所拥有的或所控制的,即拥有产权(所有权)或有支配使用权;

②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③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未来的交易可能形成的资产不能加以确认;

④能以货币计量。

(2)资产的分类:

1)流动资产:

在一年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可以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2)非流动资产(长期资产):

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长于一年才能够耗用和变现。

企业的资产按流动性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和待摊费用等。

长期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2、负债。

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潜在的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

(2)偿还义务的履行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一定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

3、所有者权益。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资产偿还完负债后的剩余权益。

从内容上看,所有者权益包括:

•企业投资人投入企业的资本;

(本钱)

•企业在经营中形成的盈余,即累积资本增值额。

(利钱)

(二)收入、费用与利润

1、收入。

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的收入

收入的特征:

(1)是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

日常活动:

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的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

(2)收入能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

(3)收入的形成伴随着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特征:

费用是为取得收入付出的代价

经济利益流出

瞬间资产

使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结果。

增加所有者权益

二、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恒等式,是运用数学平衡式描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

◆资产=权益

=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恒等式)

◆利润=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一)静态会计等式

1.内容:

静态会计等式是指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的反映企业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等式。

其表达式为:

资产=权益

或:

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注:

因为负债是优先于所有者权益的,所以上述等式不可改写为: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这样的改写意味着企业所有的资产要先满足所有者的权益,剩余的才是债权人权益——负债,这正好颠倒了两者的先后顺序。

2.含义:

静态会计等式是会计的基本等式揭示了在某一特定时日,企业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主要表现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体现了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侧面的在价值上的恒等关系:

资金存在形态(资产)=资金来源渠道(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必然会有相等数量的权益,两者在价值量上是相等的。

资产会随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

即资产随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减少。

(二)动态会计等式

1.内容

动态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组合而成的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取得收入,也会发生各种费用。

企业应按照配比原则将收入与费用进行比较,收入超过费用的部分,就是企业取得的利润;

反之,则为亏损。

其关系可用下列等式表示:

收入一费用=利润

2.含义

动态会计等式揭示了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企业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润是实现的收入减去相关费用以后的差额。

收入大于费用时为利润;

收入小于费用时为亏损。

利润会随着收入的增减成正比例变化;

随着费用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化。

(三)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是由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组合而成的,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

其表达式有: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2.综合会计等式的形成

月初:

企业尚未发生收入和费用,会计要素的关系表现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月中:

企业发生了收入和费用

解析:

企业取得利润,表示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也就是所有者权益增加;

企业发生亏损,表示企业净资产的减少,也就是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尚未进行利润的计算时;

上述两个等式可合并为:

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十(收入一费用)

月末:

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结转利润,会计要素关系又变形为静态会计等式:

在会计期末,企业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计算出利润(或亏损),全部归入所有者权益,所以企业在期末结账之后,会计等式又恢复为:

3.含义

综合会计等式反应了在收入、费用发生后,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它综合的反应了企业在期初、期末某一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静态和动态会计等式的结合。

将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进行变形得: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该等式进一步反应了企业资金的两个侧面,即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生各种经济业务,这些引起资产和权益发生增减变化的一切业务事项,称为“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

会计事项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各个会计要素相应的增减变化。

但不论发生何种经济业务,会计要素怎样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因为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然会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等量的增减变动,因而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是永恒的。

按照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不同影响,可以将经济业务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

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

3.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4.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会计等式的意义

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会计等式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要依次解决相关的下列问题:

会计核算为什么要有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为什么叫“会计假设”?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这些条件是会计核算的前提?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学习要在学生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介绍这些要求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作用。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计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

因为这些前提条件是对会计核算条件的一些人为限定,并非都可以证明,也就是说假设会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会计的前提条件也被称之为会计假设。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

指会计核算为其服务的对象,是会计核算空间活动范围界定。

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不是等同的概念:

――会计主体可能是法人主体之下细分的分支机构;

――会计主体也可能是企业集团众多法人主体的集合。

会计要为特定的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1)会计主体的概念及条件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服务的特定单位,也就是会计人员对其进行核算的一个特定单位。

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

2)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为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立场。

举例:

甲单位从乙单位购入商品,站在不同的会计主体角度其核算是不同的,如果以甲单位为主体会计核算为一项购进业务,以乙单位为主体则为销售业务,因而会计核算中必须先设定一个会计主体,否则就无法进行核算。

强调:

会计核算的范围只是其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不包括其所有者私人的经济活动。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法律主体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

因而所有的法律主体都是一个会计主体;

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

在我国,企业有三种形式,即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而其中合伙和独资企业就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但它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向外报送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

再比如一些公司的分公司,也不是法律主体,但是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的范畴大于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都可以是一个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

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只有不会破产清算,企业拥有的资产才能在正常的经营过程耗用、出售、转换等;

――它为正确地计量财产的价值、确定收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会计要为特定的会计主体在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的情况下进行会计核算。

1)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经济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说明:

持续经营是一种与破产清算相反的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

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企业能够对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按期收回应收款,并按照自己的承诺偿还所负担的债务,对多期受益的费用支出进行摊配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3)持续经营假设的局限性

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设定了一个无限长的时间段,但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却要求定期向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而会计核算必须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进行会计分期。

3、会计分期。

会计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成若干期间。

――一般以公历的一年为一个会计年度;

――它可能与实际的经济活动周期不一致。

会计要为特定的会计主体在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的情况下分期进行会计核算。

1)会计分期假设的含义

会计分期是指把会计主体的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连、等间距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称为一个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可以是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

2)会计分期假设的作用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也是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设定。

3)会计年度的设定

会计年度的划分是会计分期假设的要求,会计年度可以与公历年度相同,也可以按照各国会计核算的不同要求以其他月份作为会计年度的起始,如“三月制”、“七月制”和“九月制”等。

我国规定以公历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

4、货币计量。

指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

――货币计量前提包括币值稳定前提;

――我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会计主要以货币(我国是人民币)为计量单位,为特定的会计主体在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的情况下分期进行会计核算。

1)货币计量假设的含义

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的对象,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进行计量。

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条件为会计核算指定了计量单位。

2)记账本位币

记账本位币的设定是会计核算的必然要求,因为在世界上有多种货币单位,而一个会计主体只能在其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而其他的货币单位应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综合性、可比性。

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某种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是一种维护国家主权的准确提法,不可以将其替换为“外币”,因为我国的货币单位除人民币以外还包括港币、澳元和台币,如果将其称之为“外币”就相当于不承认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国家主权。

3)币值不变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还包含币值不变假设,即假设作为计量单位的货币币值稳定,即使币值本身价值发生波动(波动不大),会计核算中也不予考虑,仍按照稳定的币值计量进行会计处理。

币值不变假设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如果该假设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就可能是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范围了。

二、记账的基础

1、权责发生制。

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的发生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费用或收入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负担来确定。

即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均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

相反,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

2、收付实现制。

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收付的实现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和费用是否记入某会计期间,是以该期间的费用是否有现金流出、收入是否有现金流入为标志。

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会计处理可以正确将收入、费用配比,能正确计算损益。

企业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比较

1、7月3日,销售产品4000元,货款存入银行;

2、7月6日,销售产品10000元,货已发出,对方承诺下月付款;

3、7月8日,预付下半年房屋租赁费6000元;

4、本月应负担短期银行借款利息1000元,尚未支付;

5、7月16日,收到甲客户汇来上月欠款4000元;

6、7月23日,收到乙客户预付货款8000元,约定下月交货。

业务号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收入

费用

1

4000

10000

3

1000

6000

4

5

6

8000

合计

14000

2000

16000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真实性原则(客观性)。

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会计要素和其他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有用性原则(相关性)。

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对企业作出评价和预测。

3、清晰性原则。

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4、可比性原则。

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包括:

(1)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2)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应当予以说明变更情况及其财务影响。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会计核算依据的法律形式。

会计核算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一些交易和事项的实质与其表面的法律形式是不相符合的,这时应该按照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而并非其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以更真实可靠的反应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情况。

A企业目前资金比较紧张。

A企业将其办公大楼出售给B企业,价款100万元,同时协议规定,B企业不得在三个内将其售出,A企业将在三年后以115万元的价格将其买回。

上述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是A企业出售了办公楼,但从实质上看是A企业为筹措资金将其办公楼抵押给B企业进行融资。

6、重要性原则。

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根据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的重要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和详略程度。

质的方面

量的方面

7、谨慎性原则(稳健性)。

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