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3605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五”以来,江苏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以下。

由于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省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水资源调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地下水超采势头得到控制;

土地复垦整理得到加强,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4.生态经济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好基础。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增长。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较快,有1037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确定了108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有较大提高。

垃圾、污水处理等收费机制逐步建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加快,环保产业基础较好。

  5.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全省3.7万多家污染企业基本完成治理任务,国家要求控制的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达到控制目标。

太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太湖湖体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指标有所改善。

已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6个,面积73.79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19%。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28%,人均公共绿地为7.06平方米。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13个城市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14个县(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城市被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1个城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建成2个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4个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6.可持续发展形成共识。

江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指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组织制订并实施了《〈中国21世纪议程〉江苏省行动纲要》,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

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明确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出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当前,江苏全省上下正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两个率先”过程中,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制约因素

  江苏国土面积较小,人口密集,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1.环境形势较为严峻。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活污染比重上升,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电子废物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

淮河、太湖流域省、市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不高,长江近岸污染带有扩大趋势,有机毒物污染问题突出;

沿海入海河口污染严重,主要湖泊普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城市、小城镇和部分乡村河流污染加剧。

空气质量总体属中污染级,一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突出。

城镇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能力不足、标准不高。

噪声扰民、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矿区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

  2.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江苏资源较为匮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制约愈益明显。

全省人均耕地0.99亩,有14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淮北地区、沿海垦区和丘陵地区资源型缺水,苏南等地区因水环境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

森林覆盖率较低,林木分布不均。

能源消耗量大,自给率低,近80%的一次能源要从省外调入。

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个百分点。

人均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0.86万元,列全国第26位。

  3.人口压力较大。

2003年底,江苏总人口740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21人,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今后每年仍将净增出生人口20-30万人。

外来流动人口呈进一步增加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人口总量大、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均受教育年限不高的状况对资源和环境将造成直接影响。

  4.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

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技术标准尚不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未完全落实,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环境价格机制和多元化投资机制有待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建设比较薄弱。

环境执法不够有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管理体制、环境科技创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生态省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黄淮平原生态区

  包括徐州、宿迁和淮安三市全部,连云港和盐城二市除沿海以外的地区,扬州市的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新通扬运河以北地区,泰州市的兴化市、姜堰市新通扬运河以北地区,以及南通市的海安县西北部。

该区分为2个生态亚区。

  

(1)沂沭泗平原丘岗生态亚区。

主要为黄淮沂沭泗冲积平原,属暖温带气候,气温和降水量相对较低。

植被类型以人工栽培植被为主,是全省重要的农果基地。

主要生态问题是:

水资源分配不均,客水丰枯变化较大,水旱灾害严重;

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土壤肥力较低,并有风蚀和盐碱化危害;

部分地区采煤塌陷,山丘区植被破坏和陡坡开垦造成水土流失。

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是:

积极保护和扩大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巩固提高以温带果品为重点的多种经营;

加强水利建设,搞好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抵御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种草养畜,培肥改土,提高土地生产力;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禁止开采超采区地下水,控制开采非超采区地下水,开展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2)淮河下游平原生态亚区。

以江淮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低洼,湖泊众多,是内陆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为全省重要的农业基地。

湖滩湿地开发利用过度,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较为严重;

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及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业污染等造成部分湖区水质恶化。

限制、调整湖滩生产活动,严格禁止围湖造地,保护和恢复湖泊蓄洪滞涝功能;

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加强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及入江水道等重点水域的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提高防洪排涝标准。

  2.长江三角洲平原生态区

  包括扬州市市区、仪征市、江都市新通扬运河以南地区,泰州市市区、姜堰市新通扬运河以南地区、泰兴市、靖江市,南通市除启东市、海安县划入黄淮平原生态区地区及海安、如东、通州、海门四县(市)沿海以外地区,以及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

该区分为3个生态亚区。

  

(1)沿江平原丘岗生态亚区。

以长江冲积平原为主,兼有低山、丘陵、岗地。

长江干流水量丰富、水质较好,是江苏重要水源地。

沿江工业发展迅速,长江水质受到威胁;

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破坏;

丘陵山地和高沙土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加强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对城市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沿江各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调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有效保护水源地;

强化开发区建设的环境管理,避免无序开发;

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搞好开山采石区的水土保持,加快生态修复。

  

(2)茅山宜溧低山丘陵生态亚区。

是江苏森林主要分布区,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保存较好。

工业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

开山采石破坏了部分地区景观,并造成水土流失。

限制开山采石,积极开展采矿破坏地生态修复;

保护和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保护改良丘陵、草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

严格治理工业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3)太湖水网生态亚区。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河网密集,土壤肥沃,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珍贵渔业资源遭到破坏,一些风景生态林地与湿地被蚕食。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强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严格旅游业生态环境管理,保护风景名胜资源;

加强湿地保护,禁止填湖造地;

全面落实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加强渔业资源繁殖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贵渔业资源;

提高山区水源涵养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3.沿海滩涂与海洋生态区

  包括从赣榆县向南到海门市的各县(市)沿海地区陆地部分、启东市全部陆地部分和我省管辖海域。

  

(1)沿海滩涂生态亚区。

为滨海平原和滩地,海岸线绵长,生物资源丰富,江苏省已建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位于该区。

沿海滩涂开发利用使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缩小;

入海排污总量增加,近海水域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是:

协调好环境保护和滩涂开发利用的关系,既科学保护,又合理开发;

加强污染防治,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

保护建设好沿海生态防护林。

  

(2)近海海域生态亚区。

大部分是低平的堆积海岸,盐城和南通部分地区岸外分布着大面积的辐射沙脊,沙带外侧至50m等深线处生物繁盛,形成良好的浅海渔场。

大量污水沿入海河道排入近岸海域,海域环境污染加剧;

沿海渔业资源明显衰竭,海洋捕捞产品数量和质量下降。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

控制污水向海洋的排放,改善沿海水域环境质量;

严格控制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

适当发展近海养殖业;

建设一批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二)积极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型经济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发展生态农业

  结合资源、环境特点,探索适合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优质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推进生态农业县建设。

以创建生态农业县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生态农业。

在抓好已有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同时,“十五”期间再建设1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抓好国家级江阴生态农业示范县和环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到2010年,全省力争有60%的县建成生态农业县。

  

(2)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中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

制定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

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制订工作,建设“放心食品”生产基地。

到2010年,全省开发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5000万亩。

  (3)推行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

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布局,要确保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需特殊保护的区域,划定畜禽禁养区,对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落实关停转迁计划。

畜禽养殖要建立符合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采取先进工艺处理粪便污水,实现固液分离,建设沼气工程,生产有机肥料。

到2010年,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4)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认真实施长江禁渔、海洋伏休、湖泊禁渔制度。

严格实行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马力双控政策。

坚决淘汰和更替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渔法渔具,打击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

增加渔业增殖放流,加快海州湾人工鱼礁群建设,加大海洋牧场的建设力度。

科学布局养殖生产,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到2010年,全省大中型湖泊全面实行养殖容量制度。

  2.加快林业建设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家园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实施绿色江苏林业行动,实现全省森林资源10年倍增计划。

通过建设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

通过建设杨树板纸一体化等重点林业产业工程,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

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加快发展节能、节水工业,积极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吸纳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

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的扩张,从严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以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为基础,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

到2010年,建成一批生态工业园区。

  

(2)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建立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支持和引导企业淘汰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

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充分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

规划建设一批废塑料、废橡胶、废电池、废家电、废电脑、废手机、包装废弃物等资源化处理以及废旧汽车回收拆解等处置产业化基地。

建设一批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基地和规模化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规模经营和一体化进程,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3)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以推行清洁生产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控制污染。

不断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

到2010年,纳入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范围的排污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太湖等重点流域的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的清洁生产审核,在化工、轻工、冶金、纺织等行业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重点流域创建2-3个清洁生产示范市和5个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把太湖流域建成清洁生产示范基地。

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

  (4)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研究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环保产品和生产工艺。

建立环保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试验基地,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和集团,创办科研、开发、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示范企业。

培育和建设环保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宜兴、常州、苏州等3个国家级环保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推动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增强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积极开拓境外环境服务业市场。

  4.发展生态服务业

  

(1)发展生态旅游业。

充分发挥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沿海滩涂等别具特色的生态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在旅游开发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游客容量与环境容量的有机统一。

“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对环太湖旅游区、宁镇扬旅游区、徐连宿淮旅游区的重点景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周围生态环境;

建设水乡古镇、东部沿海滩涂、苏南丘陵山区等生态旅游景区;

保护性开发地质遗迹,建设地质公园。

在4A级旅游区(点)、风景名胜区积极推行ISO14000认证。

到2010年,初步形成环太湖、长江沿线、运河沿线、宁杭高速公路沿线、徐宿淮和盐城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带,使生态旅游成为我省旅游业的重要品牌。

  

(2)培育“绿色市场”。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生产、流通、消费全程监督管理。

加强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卫生管理,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菜篮子”产品物流网络。

按照绿色市场标准,加强硬件建设,逐步推进市场设施现代化。

建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柜,鼓励开设“绿色商店”、“绿色超市”等绿色市场。

积极开展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整顿,提高食品安全性。

  (3)创建“绿色饭店”。

在全省星级饭店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

宣传安全、健康、环保理念,推广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到2010年,70%的星级饭店建成“绿色饭店”。

  (三)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突出抓好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提高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1)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认真执行《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实施计划》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以奎河、新沂河、通榆河、里运河等水域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通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垃圾处理、工业污染防治、截污导流、区域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治理、饮用水源保护、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以及禁磷等工程,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到2007年,淮河流域水质进一步好转,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2)长江江苏段水污染防治。

在沿江开发中,要根据长江水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规划沿江产业布局结构,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严禁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过评价可能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项目。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地区,禁止任何新建项目上马。

加强对沿江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园区建设和进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对取水进行水资源和水环境论证。

加强对外秦淮河、十圩港等污染严重的入江河流综合治理。

强化有机化工、制药、造纸等行业的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排入长江的有机毒物总量。

研究解决沿江地区达标尾水出路问题。

到2010年,长江干流水质继续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主要入江河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岸边污染带发展趋势得到全面控制。

  (3)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

认真执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实施计划》,以梅梁湖、五里湖、盛泽地区和太湖西岸等为重点区域,以控制太湖富营养化和河流有机污染为重点内容,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置、工业及其他点源污染控制、调水导污、生态恢复、生态清淤、面源污染控制、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等工程,严格控制网围养殖。

到2010年,太湖水质明显改善,五里湖、梅梁湖和太湖西岸区水质进一步改善。

  (4)饮用水源地保护。

按照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划,对全省水资源、水环境进行分类管理。

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水质有影响的旅游、水产养殖等活动。

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控,及时掌握水源水质状况,建立饮用水源安全预警系统。

制定有机毒物的控制标准。

推广区域供水,加强饮用水源集中管理,提高城乡供水系统覆盖率、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

到2010年,全省98%以上城镇居民实现集中供水;

95%以上农村居民饮用上安全卫生自来水,饮用水源水质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到2020年,城镇居民实现优质供水。

  (5)“两控区”污染防治。

以控制燃煤排放二氧化硫为重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推广燃用低含硫煤,控制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新建、扩建和改建火电机组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现有火电厂必须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关停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纯凝式小火电机组。

对工业锅炉、炉窑加快技术更新和烟气脱硫改造。

加强城市气化(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层气)工程、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较大幅度削减城市原有分散的工业锅炉和民用炉灶等二氧化硫排放。

  2.加强水资源保护

  

(1)强化地下水管理。

针对全省地下水开采情况和水文地质状况,划定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

苏锡常地区到2005年底实现地下水全面禁采。

苏中、苏北地区按照总量控制、计划考核、目标管理的要求,将开采量控制在可采范围之内,实现采补平衡。

加强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根据优水优用原则,调整地下水使用功能,控制农用地下水开采量。

到202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基本用于饮用水源。

  

(2)节约利用水资源。

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