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3119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

《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病原生物学I课程考试大纲中医1016Word下载.docx

3.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及功能,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其意义。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介绍)

第五节细菌的分类(自主学习)

1.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

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营养类型、影响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3.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与生化反应,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4.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介绍)。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其意义,营养及人工培养方法。

2.理解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3.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规律。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一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第三节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

1.细菌的遗传物质

2.噬菌体:

概念、生物学性状、与宿主细菌的关系、应用

3.细菌的基因突变

4.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转导、接合、转化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5.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

1.了解细菌基因突变的规律,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2.理解噬菌体的有关概念,与宿主细菌的关系,细菌的变异现象

3.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有关概念,细菌变异发生机制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宿主的抗菌免疫机制

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第五节医院感染

1.细菌微生态、感染与免疫、医院感染的相关概念。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与失调、机会性致病菌主要特点及易感因素。

3.细菌性致病作用:

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侵袭力组成、内毒素和外毒素的特点及二者的主要区别。

4.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传染源、传播途径、感染类型、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5.医院感染:

基本特点、预防与控制。

1.了解细菌的数量、侵入门户及其与致病的关系;

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

2.理解感染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类型;

抗菌感染免疫机制;

医院感染的特点与防控。

3.掌握细菌微生态、感染与免疫、医院感染的相关概念;

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机会性致病菌主要特点及易感因素;

细菌的致病性特点及细菌内、外毒素的特点与比较。

第六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第二节细菌感染的免疫预防

第三节细菌感染的治疗

1.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主要原则、检验程序。

(2)细菌学诊断: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抗原的检测、核酸的检测、细菌生物芯片及其它检测。

(3)血清学诊断。

2.细菌感染的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常用方法与生物制品

3.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主要作用机制

4.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与防治原则

1.了解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2.理解免疫学防治的有关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3.掌握细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主要原则,细菌学诊断程序,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掌握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第七章细菌的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在实验课中进行考核)

第八章球菌

1.葡萄球菌属:

(1)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分类、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2.链球菌:

概述与分类

(1)A群链球菌:

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

(2)肺炎球菌:

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其它医学相关链球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B群链球菌、D群链球菌、C群链球菌、猪链球菌致病性

3.奈瑟菌属

(1)脑膜炎球菌:

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淋球菌:

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

1.了解常见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理解常见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3.掌握常见球菌的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

第九至十一章肠道杆菌、弧菌与气单胞菌、螺杆菌和弯曲菌

1.埃希菌属:

大肠埃希菌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

2.志贺菌属:

(1)分类:

(2)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所致疾病、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

3.沙门菌属

4.肠道杆菌共同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培养、生化反应、抗原、变异

5.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6.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两种生物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所致疾病;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7.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

8.弯曲菌属:

空肠弯曲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1.了解常见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理解常见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3.掌握常见消化道感染细菌的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

第十二至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放线菌、棒状杆菌属、分枝杆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动物源性细菌、鲍特菌属和嗜血杆菌属

1.厌氧性细菌: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2.呼吸道感染细菌

(1)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及结果解释

(2)其他呼吸道感染细菌:

百日咳鲍特菌、嗜肺军团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喉棒状杆菌

3.动物源性细菌:

(1)布鲁氏菌:

形态染色、培养及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型;

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

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

(2)鼠疫耶尔森菌: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至少有18种抗原;

致病性强、病后获牢固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3)炭疽芽孢杆菌: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

致病物质是荚膜和炭疽毒素,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

4.放线菌:

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1.了解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理解其生物学特性。

3.掌握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

第十九至二十二章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及柯克斯体、巴通体、衣原体

第一节螺旋体

第二节支原体

第三节立克次体

第四节衣原体

1.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疏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支原体支原体概述;

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的概述;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恙虫病东方立克次体。

4.衣原体

(1)衣原体概述

(2)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肺炎嗜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鹦鹉热嗜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1.掌握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的致病种类和所致疾病。

2.理解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特征。

3.了解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及其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

第三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第四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五节病毒的分类

1.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的异常增殖与病毒的干扰现象

3.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病毒变异的机制及实际意义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5.病毒的分类

1.掌握病毒的大小,病毒的结构。

2.理解病毒的增殖。

3.了解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

第二十四、二十五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病毒的感染类型

2.病毒的致病机制

1.了解水平传播中从不同途径进入人体的病毒感染的一般规律,病毒致病的其他直接与间接机制;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病毒感染快速诊断,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2.理解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原则(病毒分离与鉴定及血清学诊断);

细胞培养的概念及意义、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3.掌握病毒的感染类型及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呼吸道病毒、胃肠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呼吸道病毒

第二节胃肠道感染病毒

1.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

2.流感病毒的分型与变异的关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特异性预防

1.了解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

其他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的致病性

2.理解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传播规律)、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3.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免疫特点及特异性预防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

第六节庚型肝炎病毒与TT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

抗原组成;

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三种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

1.理解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预防原则

2.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特异性预防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章逆转录病毒、疱疹病毒、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狂犬病病毒、痘病毒和细小病毒、朊粒

第一节逆转录病毒

第二节疱疹病毒

第三节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第四节人乳头瘤病毒

第五节狂犬病病毒

第六节痘病毒和细小病毒

第七节朊粒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2.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3.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1.了解HIV以外的其他逆转录病毒所致疾病;

虫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征;

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了解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理解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以及在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的主要种类;

汉坦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单纯疱疹病毒的血清型别和致病性;

朊粒的致病性

3.掌握逆转录病毒生物学特点;

HIV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预防治疗原则;

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流行季节及所致疾病;

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及所致疾病

第三十六、三十七章真菌学

第一节真菌学概述

第二节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三节深部感染真菌

1.真菌学概述

(1)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2)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4)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1)皮肤感染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深部感染真菌

(1)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其他感染性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1.掌握真菌的概念,主要生物学特征,皮肤癣真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2.理解机会感染性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了解皮下感染真菌、地方性流行真菌。

病原生物学(下册)

第一章人体寄生虫总论

1.寄生虫,宿主,带虫者,生活史等名词解释;

2.WHO要求特别防治的十大热带疾病名称,我国五大寄生虫病名称;

3.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4.寄生虫病流行的三环节,寄生虫病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掌握寄生虫、宿主、带虫者等概念;

2.掌握WHO要求特别防治的十大热带疾病名称,我国五大寄生虫病名称;

3.了解寄生虫病流行的三环节,寄生虫病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章线虫

考核内容

1.线虫一般形态特点,线虫生活史发育特点,常见的线虫种类。

2.似蚓蛔线虫成虫和虫卵形态特点、生活史发育过程、致病特点(并发症)及诊断方法、蛔虫感染的流行因素(人群中感染率高的原因)及其防治原则。

3.毛首鞭形线虫成虫和虫卵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特点、诊断方法、流行和防治原则。

4.蛲虫成虫和虫卵的特点,成虫产卵方式,致病特点、诊断方法、流行和防治原则。

5.旋毛形线虫幼虫囊包形态,生活史特点(幼虫移行)、致病(幼虫及成虫)及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

旋毛虫病的诊断、流行分布和防治原则。

6.丝虫(班氏及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丝虫生活史发育过程(蚊媒)、丝虫致病(象皮肿、乳糜尿发生机制)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丝虫病的流行和防治原则。

第一节概论

1.掌握线虫的一般形态特点;

2.掌握线虫的生活史特点,了解其生活史类型;

3.了解重要虫种。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1.掌握蛔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蛔虫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理解蛔虫感染的流行因素(感染率高的原因)及防治原则。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1.掌握鞭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鞭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鞭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四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1.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

2.掌握钩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五节蠕形住肠线虫

1.掌握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蛲虫的生活史特点(肛周产卵)、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透明胶带法);

3.了解蛲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1.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

2.掌握旋毛虫生活史特点(幼虫移行)、致病(幼虫及成虫)及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

3.了解旋毛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八节丝虫

1.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

2.掌握丝虫生活史特点(蚊媒)、致病(象皮肿、乳糜尿发生机制)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3.了解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三章吸虫

1.吸虫生活史发育过程及其各期形态特点

2.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形态,华支睾吸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华支睾吸虫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华支睾吸虫病原学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原则。

3.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形态,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布氏姜片吸虫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布氏姜片吸虫病原学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原则。

4.并殖吸虫成虫及虫卵形态,并殖吸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并殖吸虫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并殖吸虫病原学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原则。

5.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及尾蚴形态,血吸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日本血吸虫致病机制(虫卵肉芽肿)及临床表现(早期、中期和晚期临床表现),日本血吸虫病原学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原则。

第一节概论

1.掌握吸虫生活史一般特征;

2.了解吸虫的形态特点;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1.掌握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生活史全过程;

3.掌握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

4.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1.掌握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特点;

3.了解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第四节并殖吸虫

1.掌握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虫卵形态;

2.掌握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3.掌握斯氏狸殖吸虫生活史特点,致病情况和诊断方法;

4.掌握卫氏并殖吸虫致病机理和临床分型;

5.了解卫氏并殖吸虫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原则。

第六节日本血吸虫

1.掌握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

2.掌握日本血吸虫生活史过程;

3.掌握虫卵肉芽肿形成机制;

掌握日本血吸虫尾蚴、虫卵、童虫及成虫的致病机制;

4.掌握日本血吸虫病人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的临床表现;

5.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第四至五章绦虫及棘头虫纲

1.绦虫成虫的一般形态特点(扁平、分节、长带状),绦虫的分类(假叶目和圆叶目),绦虫生活史发育过程。

2.链状带绦虫成虫、虫卵、囊尾蚴形态特征,链状带绦虫生活史特点,绦虫病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蛲虫病和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其流行及防治。

3.肥胖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等方面与链状带绦虫的不同

4.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的形态特点,棘球蚴病的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特点(人是中间宿主)

1.掌握绦虫一般形态特点;

2.掌握圆叶目绦虫和假叶目绦虫的主要区别;

3.了解绦虫的分类地位、成虫内部结构;

4.了解重要虫种。

第二节链状带绦虫

1.掌握猪带绦虫成虫、囊尾蚴及带绦虫卵形态特点;

2.掌握生活史特点;

3.掌握绦虫病和囊虫病的致病机理;

4.了解绦虫病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5.了解流行及防治。

第三节肥胖带绦虫

1.掌握形态、生活史、致病和链状带绦虫的异同点;

2.了解诊断、流行及防治情况。

第五节细粒棘球绦虫

1.掌握棘球蚴的形态特点;

2.掌握棘球蚴的致病机理;

3.理解成虫形态、生活史、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

第六章医学原虫学

第一节、原虫概论

原虫滋养体和包囊的概念,原虫的形态学特点、生理特点、原虫常见种类、原虫生活史类型及其致病特点。

考核要点:

1.掌握原虫滋养体和包囊等概念。

2.了解医学原虫的形态、生理特点及常见种类和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点。

第二节、叶足虫(阿米巴原虫)

1.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溶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

2.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

3.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注意溶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

2.掌握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

3.了解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三节、鞭毛虫

1.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形态、生活史要点、其致病机制、诊断方法、流行和防治原则。

2.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致病、诊断方法、流行和防治原则。

3.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形态、其致病机制、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1.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机制、病原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

1.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

2.了解其致病、病原学诊断方法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三)阴道毛滴虫

1.掌握阴道毛滴虫滋养体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理及病原诊断方法;

2.了解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四节孢子虫

4.引起人类疟疾的四种疟原虫的名称。

5.间日疟和恶性疟红内期和红外期形态,在蚊体内的发育过程。

6.疟疾的典型发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凶险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7.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

8.疟疾的分布、流行、防治原则和措施。

9.弓形虫滋养体、包囊、假包囊和卵囊的形态,人体感染弓形虫的途径和方式,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先天性和获得性弓形虫病)和致病机制(机会性特点),弓形虫病的诊断;

(一)疟原虫

1.掌握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形态、人和蚊体内的生活史;

2.掌握疟疾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

3.掌握凶险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

4.掌握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其治疗药物选择;

5.理解疟疾的分布、流行因素、防治原则和措施。

(二)刚地弓形虫

1.掌握弓形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