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农业机械行业如何适应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
《精选农业机械行业如何适应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农业机械行业如何适应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既为业界一分子,理当心系行业兴衰荣枯,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知无不言,言而无忌。
于是,笔者也就斗胆捉笔,接续着这个话题交流一些感受,如有不妥之处,还望两位前辈和众位读者海涵并雅正。
农机行业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
笔者所理解的“新常态”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常态”,即正常的形态、状态、态势等等;
二是“新”,即有别于原来和既往,此前不曾经历过的。
所谓“新常态”,其实就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显现出的“正常状态”、“正常趋势”。
只不过,这种“状态”和“趋势”是以前不曾经历过的新状况和新形势罢了。
而且,既然作为一种正常的和常态化的“状态”和“趋势”,这种特征注定要持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周期和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要求我们做好长期面对和接受这种新常态的挑战以及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我们说农业机械行业已经进入发展“新常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是行业发展进入换挡期,行业GDP增速将由原来的高位增长开始转向中高速持续稳健增长,前些年习以为常的高达二、三成的增幅以及“爆发式”增长状态将一去不复返了;
二是行业发展模式将由此前的规模扩张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和内生式增长、内涵式发展,像2008年国家4万亿投入那样的大手笔以及业内某企业“项目投资5.2亿元,年销售收入1.5亿元”此类“广种薄收”式的低效能投入行为也都将成为历史的典故;
三是驱动行业前行的主要力量将由补贴驱动、政策驱动以及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差异化、创新力等将成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胜出的核心要素。
如果说,从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到2013年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十年黄金发展期”,那么,从2014年起,中国农机行业已经开始步入换挡期。
这一时期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中高速发展、内涵式发展和创新型发展,即所谓农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与上一个“十年黄金发展期”相比,虽然不再强调规模与增速,但对创新力、差异化以及质量与效益等要素将更加关注和重视。
因此,未来十年,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一定会更坚实、更高远、更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农机行业发展“新常态”将迎来一个中国农机工业由大变强的新的“十年黄金发展期”。
新常态下行业将面临三大“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对农机行业而言,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笔者分析新常态下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行业“盘口”规模相对缩小势必导致竞争加剧。
经过上一个“十年黄金期”的高速发展后,我国农机行业开始步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一方面,由于国家三农政策及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农机市场需求总规模开始由原来的放量增长转变为适度增长;
而另一方面,在产业投资的惯性作用下,市场竞争的主体无论是数量抑或是规模却不可能急踩刹车。
由此不难预见,在未来市场刚性需求总“盘口”相对缩窄的情况下,市场的竞争度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大。
二是行业调整必将导致一些劣势企业遭“清洗”。
当前我国农机行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
一方面是传统农机产品产能过剩,中低端产品市场趋于饱和,市场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
另一方面则是大型、高端装备产品和新型农机具供给不足,整体呈现散、乱、弱、小特征,研发力、创新力、管控力相当“脆弱”。
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模式升级既是农机行业进入“新常态”历史阶段的隐性特征,又是“新常态”下农机行业的重要使命。
要适应“新常态”,企业主体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运营管理升级,从过去的粗放式、资源消耗型经营模式,转变到创新型、低成本、高效率和可持续化发展轨道上来。
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行业“洗牌”和产业升级都必然会产出一些“副产品”,那就是部分竞争主体的破产和“退市”。
三是市场化程度日增,民族农机企业面临更多考验。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的执政理念,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有限,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各类地方保护性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就连近十年来一直左右农机行业发展格局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也将很快走上“普惠制”轨道,中国农机市场也将由“补贴市场”时代重新回归到“市场竞争时代”。
未来,在完全的市场化竞争格局之下,由于民族农机企业在资本、品牌、技术、工艺、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和国际农机巨头同台竞技,无异于一场“大人与小孩的格斗”,若要取胜,非得拿出过人的智慧和超级的凝聚力不可。
新常态下行业将迎来更多市场“机遇”
关于“机遇”说,笔者仅结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未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这两个方面作出如下分析判断:
第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国内农产品供求趋紧的市场形势为农业装备产业提供了持续稳定且足够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仍将持续。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达12142亿斤。
这几乎已接近“天花板”的数字,却仍无法满足持续坚挺的市场需求。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4年1~11月,全国累计进口大豆6287万吨,同比增长12.3%;
进口谷物及谷物粉1714万吨,同比增长17.5%,已占到2014年国内谷物产量的3.07%。
另据有关部门测算,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对粮食需求的拉动,目前,全国每年大体需新增加粮食需求400万吨、肉类80万吨、植物油50万吨,而且供求形势日趋严峻。
为此,中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个基本底线,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突显。
一边是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一边是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这都将为农业装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持续稳定而且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将为农业装备产业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以及提质增效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公众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什么是现代农业?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
韩长赋部长最近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当前,农业部门适应新常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一个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个是农业结构的调整,未来现代农业的壮美蓝图和发展道路清晰可见的跃然于我们面前。
根据韩部长的说法,转方式,重点就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型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所谓调结构,重点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次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
为实现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韩部长还连续用了六个“更加”清晰地描绘出了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线路图:
①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
②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监管;
③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④要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⑤要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⑥要更加注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世界眼光,在全球化背景下谋划农业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业竞争力。
上述六个“更加”给农业装备产业既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无限商机:
一、如何破解粮食安全问题,除了坚守耕地面积这个底线以外,只能通过科学技术、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等现代化手段去挖掘土地潜能。
要实现农业四化,农业机械是主角。
不仅应当有所担当,而且大有可为。
农业装备产业必须加速自身技术提升、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推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特点的大型、高端、高效、安全的新产品。
二、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靠农业标准化生产,这本身就包括大量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投入,二靠强化监管,也将大量涉及到农产品分析检测设备等投入。
可以预见,未来现代农业发展对于谷物烘干机械、仓储运输设备、土肥检测设备、各种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设备等保障农产品安全的产品和技术的市场需求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三、关于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路径,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是目的。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加快推进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以及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土地适度集约化经营和农业资源禀赋的优化整合,让种田能手科学种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加工率,进一步拉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这就要求农业装备产业必须围绕并紧跟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机构。
四、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将直接拉动水土资源保护、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土地深松、土地免耕、土壤施肥、病虫害治理、喷滴灌等众多领域的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和需求空间。
五、关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主要包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种养业结构和实现农业多种功能开发等三方面内容。
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科学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业价值。
这在将给农业装备产业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向业界企业提出了区域化、专业化和针对性的产品开发思路和要求。
六、关于提高农业竞争力问题,国家将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推进包括农业装备产业的中国农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竞争。
据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装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这个蔚蓝的海洋。
细品上述六个方面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
从横向看,现代农业一举突破了“农林牧渔”四大产业这一传统农业概念,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农耕文化等多重功能纳入旗下;
从纵向看,现代农业一举突破了“耕种收”这一传统农业的作业范畴,将产业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从产前的生产要素投入,产中的社会化服务,到产后的收获、加工、物流、营销等众多环节,跨越三次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它的重要意义已远不只是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展和增加就业增收,对于位居其上游的农业装备产业同样能够产生巨大的刺激和拉动作用。
农业装备行业如何适应“新常态”
为鼓励创业兴业和为企业松绑减负,2014年以来,国务院已经连续多次简化和下放涉及多个领域的数百个行政审批项目。
从新一届党中央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执政理念看,未来这一惯性还将延续下去。
因而可以预见,除了涉及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方针政策以及必要的监督指导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一定会采取更加开放宽松的政策。
企业才是行业的主体,也是推动行业前行的主角。
“新常态”下农业装备行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主要还看业界企业和企业家的智慧和态度。
在此,笔者也不揣冒昧地寄语业界企业:
首先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经营理念,将企业发展重心由过去长期偏重和追逐销售额、高速度、高增长彻底转变到适度增长、质量优先和效益先行上来;
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前的资源消耗、劳动力红利释放和投资拉动彻底转变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上来;
将企业经营模式由原来的企业导向、规模化经营和粗放式管理彻底转变到市场导向、创新型发展、内涵式增长和精益化管理上来。
要在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同时,更加重视并加强在服务能力建设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与积累,坚持走差异化道路,致力于差异化塑造,在企业文化上寻求突破,努力打造并固化企业文化符号、服务符号和品牌优势,逐步拉开与跟随者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要深入研究需求特点和市场走势,深入开展各种切实有效的客户体验和市场调研活动,切实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技术研发、生产安排和市场营销。
坚持注重实效,科学规划,目标导向和市场引领,不断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切实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真正实现“让市场来决定企业资源配置”,上什么项目和开发什么产品必须拿到市场上进行论证和审慎评判,切忌“跟着感觉走”和“人云亦云”式的盲目跟风型投资。
中联重机和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试水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中国一拖组织举办动力换挡拖拉机试乘试驾、让用户和经销商做裁判的做法值得业内其他企业学习。
三是要切实从企业实际和企业资源状况出发,注重企业资源禀赋的科学配置与潜能发掘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资源比较优势。
要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统筹谋划,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由于各个企业自身实力和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决定了每个企业对发展模式的选择也应当各有侧重。
特大型骨干企业要注重企业综合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发掘发挥与培育,可以从产品线、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角度出发,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化市场,通过合资合作、战略并购或资本运营等路径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和行业位势,努力构建综合竞争优势;
大中型企业应当摒弃“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维定势,果断进行取舍,聚拢资源能力,走产品专业化、市场区域化发展道路,突出自身优势,实现局部突围和压强突破;
业界众多中小型企业要彻底摒弃“贪多、贪大、贪全”思想,走“小、精、专、强”之路,精心打造小产品,潜心经营小市场,靠专业、专注实现精艺图强。
四是要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营造尊崇科学和重视学习的企业内部氛围,形成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运营机制。
舍得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上进行投资,加速企业内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资本构成和现代科技含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快速面市并形成效益;
舍得在生产装备及生产工艺方面进行投入,加速制造装备和制造工艺的升级换代,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生产能力和工艺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
舍得在科技人才梯队建设上进行投入,重视各类技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用广纳百川的胸襟吸引外部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关心人才成长,为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五是要积极推进和强化企业间的协同与配合,具备品牌、技术、资本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要敢于担当大任,积极做业界领导者和行业“大哥”,通过资本、技术、品牌等资源要素整合,实现强强联合和资源重组,形成敢于同国际行业巨头过招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业界具有一定实力尤其是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众多大中等规模企业,笔者非常赞同高元恩理事长的观点,即通过同一产业链的企业之间的资源重组,在农机行业真正形成一批骨干企业;
形成一批生产“专精特”产品的中小企业;
形成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和能够追赶先进水平的配套企业。
笔者也寄希望于国内广大农机装备企业能够沉着应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充满信心地走出国门,拥抱蔚蓝的国际大市场,创造更大的辉煌。
结束语
有人言:
“趋势就像一匹马,如果在马后面追,你永远都追不上,你只有骑在马上面,才能和马一样快,这叫马上成功!
”农机行业面对新常态“这匹马”,相信所有的企业都会选择“骑马出行”,而如何“驭马”是摆在农机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