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284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1Word文件下载.docx

例如金湖县生均建筑面积、音体美教室面积和理化生实验室面积三项项指标农村分别高于城市5.34、0.21和0.17平方米,生均图书农村高于城市6册。

(三)推动四项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均衡。

一是实施新课程改革。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在城乡各中小学推广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着力加强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农村课程改革培训实现全覆盖。

二是实施招生办法改革。

“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将热点高中招生计划的50%按照初中学生数定向分配到全市所有初中。

清理规范改制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施教区调整工作。

三是实施办学机制改革。

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

全市组建86个基础教育办学集团,其中中学教育集团32个,小学和幼儿教育集团各27个,涉及近200所相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

四是实施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改变依据成绩对学生简单分类和“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现和发展;

把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开展双向交流,促进师资素质均衡。

大力实施“三百工程”,积极组织实施“千校万师支教计划”。

全市每年安排200多所各类示范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结对帮扶,300多名优质学校教师下派支教,100多名薄弱学校骨干教师上挂进修。

组织192所学校参与省“千校万师支教计划”。

去年以来,实施教师轮岗制度,市直四所小学共88名教师、教干轮岗,部分县区也已开展这项工作。

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全市每年完成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教师培训1万人次,县、校级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

组织城区优质学校教师“送教下乡”,安排农村教师到城区跟班听课、参加教研活动。

加快农村教师更新,近年来,全市每年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聘教师800名左右,大部分被分配到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任教。

目前,全市小学教师大专率、初中教师本科率、普通高中教师中研究生率分别达75.4%、62.6%、2.7%。

(五)建立两个体系,促进教育机会均衡。

一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大力实施“育才兴教”工程,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万多人次,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

资助对象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段,资助人数占在校生的比例达15%,有效维护了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近年来,全市兴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298所,学生宿舍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在校住宿生12.6万人。

切实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形成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

协调妇联、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学童”关护网络。

妥善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98%。

(六)加强三教统筹,职成网络初步形成。

构建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其他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

全市县级职教中心均建成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区、**县、**区职教中心新扩建工程稳步实施,**职教中心整体搬迁。

**区职教中心获得“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的省级支持。

**区被列为省级职教创新发展示范区。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中心创建,今年全市将创建4个省级、10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的乡镇成人校。

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返乡农民工培训3万多人次,退役士兵培训2000人次左右,对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转岗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依托职业学校,建立了10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0多项。

二、当前全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教育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城乡学校布局仍处于二元分割状态。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教育的布局规划没能及时跟进,城乡学校布局相对分割,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在城镇,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和建设,人口向新城区流动,但配套学校建设不到位。

在农村,随着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纷纷把子女送进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更好的城区学校,农村部分中小学办学规模萎缩。

目前,全市农村人口约占70%左右,但全市农村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32.76%。

由于地处偏僻、路途遥远等原因,全市农村仍然存在不少个教学点。

这些教学点大多办学效益低、教学质量不高,但目前还无法完全撤并。

(二)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生均固定资产看,农村小学为3590.74元,城镇小学为11780.06元,城镇是农村3.28倍;

农村中学为7543.03元,城镇中学为15789.84元,城镇是农村的2.09倍。

从校舍质量看,城镇、农村学校的楼房化率分别为100%和71.4%。

城镇学校校舍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的起点、标准都比较高,而农村学校大部分校舍比较陈旧,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危房。

***等县(区)农村学校的危房建筑面积占农村校舍总建筑面积的50%以上。

从信息化程度看,尽管农村与城镇的生机比大体相当,但是农村微机配置较低,质量较差。

由于“四项配套”工程没有配套教师微机,目前全市农村教师师机比很低,仅达15:

1,而城镇师机比已达到1.5:

全市农村和城镇生均多媒体教室面积分别为0.2和0.4平方米。

城镇校园网利用率远远高于农村,建有网站或网页的城镇学校达55%,农村仅为7%左右。

(三)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全市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对而言,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更加薄弱。

一是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全市农村部分幼儿还不能及时入园。

全市省级以上优质园多数集中在城区。

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素质、保教质量都与城区有明显差距。

二是成人教育、社会培训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全市乡镇成人中心校不足50个,距教育现代化“每个乡镇(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从业人员培训率约为33%,距“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学校管理者学历大学本科率为100%,农村为85.4%。

城乡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城镇学校100%配齐了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机构负责人,农村学校中只有40%配齐各处室主任,10%的学校只配备1名校长和1名教务主任。

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方面,城镇学校都能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体现时代特点、素质教育及创新精神的办学思想及理念,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程度较高,农村学校相对较差。

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学校校均管理制度有20余项,农村校均仅为5项。

(五)城乡师资素质差距成最大瓶颈问题。

一是城镇教师学历层次高于农村教师。

以**县为例,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本科以上学历分别占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67.6%和52.5%。

二是城镇教师年龄结构整体优于农村教师。

以**县为例,小学30岁以下教师农村占28.0%,城镇占32.3%;

41岁以上教师农村占45.0%,城镇占23.7%。

中学30岁以下教师农村占35.3%,城镇占38.1%;

41岁以上教师农村占34.2%,城镇占31.6%。

三是城镇教师学科结构优于农村教师。

农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音体美等专业教师人均任课班数分别为8个和14个。

农村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除配备不足外,还存在部分专业教师兼任多个学科教学工作的情况。

四是城镇教师教科研水平高于农村教师。

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农村学校校均承担县级以上研究课题分别为7.4和2.4个,城镇、农村学校校均取得科研成果分别是29.2项、2.6项,城镇学校校均课题研究推广4.5项、农村为1.5项。

分析造成以上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客观上造成了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发展模式,实行“以农补工,以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

教育政策与制度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就是以城市为中心、确保重点的非均衡的价值取向,各种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造成城乡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二是公共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实行“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政策,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城镇,客观上造成农村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较低,教育投入远远落后于城镇。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后,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基本达到“三增长一提高”的要求,但其中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实际可用于发展农村教育的资金很少,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弥合城乡的教育水平差异影响较弱。

三是由社会和教育转型而形成的政策制度缺失加剧了城乡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缺少政策和制度支撑。

过去一段时期,城镇一些优质学校规模的过度扩展,使处于竞争劣势的农村学校不断萎缩。

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教师聘任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引发了农村教师的逆向流动,加剧了城乡之间师资配置的失衡。

三、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立足***实际,谋划科学发展,确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实践,***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当前,我们应紧紧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机遇,把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市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创新发展思路,确立更高目标,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四大突破”。

一是实现从“高标准普及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到“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的突破。

在高标准“普九”的基础上,实施“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工程”,即高标准普及从3-6岁幼儿教育,一直到高中段教育,从而最大程度上满足城乡人民的教育需求,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劳动者。

二是实现从“城乡标准化教育”到“城乡优质化教育”的突破。

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以“优质教育”为价值取向,从校园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网络环境、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活动场馆、实践基地等方面,按照可以预见的“优质教育模型”,构建一个系统完整、指标具体的目标体系,将发展优质教育“提速”,首先让农村优质教育驶入“快车道”,实现从“城乡标准化教育”到“城乡优质化教育”的突破。

三是实现从“城乡课堂化教育”到“城乡网络化教育”的突破。

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网,实施“网络化远程教育工程”,确立“资源共享”、“城乡互动”的网络教学模式,让教育信息化给教育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使“最优化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实际应用”。

四是实现从“城乡制度化学校教育”到“城乡终身化教育”的突破。

在实现城乡学校教育体系向两端延伸的基础上,协同发展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构建起一个开放式的结构齐全、功能完整、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终身化教育体系,真正建成学习型社会。

(二)加大领导力度,落实投入政策,推动城乡教育管理机制一体化。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县级政府管理义务教育的职责、目标和任务,突出县级政府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切实做到统筹规划和配置教育资源。

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赋予教育主管部门相应的人财事的统筹支配权,以保障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

二是落实投入机制。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保证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前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

统筹城乡教育投资的规模、结构、布局,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平衡县(区)政府投资预算缺口的、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需求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市、县政府要建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和县级教育结算中心。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校舍维修和学校设备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实现统一标准。

财政预算内拨付的公用经费纳入专户核算和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提取任何形式的调节基金。

市、县财政在向同级人大报告预、决算时,要将预、决算内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情况作出专题汇报,以接受人大的监督。

三是建立督导机制。

建立符合***实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标评估体系,将各项指标分层次、分年度纳入对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考核,考核评估监测结果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以促使各级政府教育职责的落实,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三)科学规划布局,发展终身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体系一体化。

一要统筹规划教育布局。

要按照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促进教育与城乡经济社会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布局调整中加大力度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本着“减少点数、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实现“高中集中到县、初中集中到片、小学集中到乡”的布局调整目标,实现城乡学校空间布局一体化。

二要提高农村教育服务能力。

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果。

扩大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服务功能,组建以中学后教育为主要职能的社区学院,使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普教、职教和成教统筹结合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要加强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提高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水平。

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将每年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尽可能组织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整合教育资源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农村开展“订单式”培训、“一条龙”服务,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推进城镇化服务。

三要加快发展幼儿教育。

认真落实《全市幼儿教育发展五年计划》,到2012年,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达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园,村级幼儿园全部建成合格园;

到2015年,全市新建200所公办省级优质幼儿园,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建立幼儿教育发展评估体系,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督导,提高城乡幼儿教育保教水平。

(四)加强交流合作,实行捆绑发展,推动城乡教育发展格局一体化。

一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制定政策,鼓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与省内外名校之间通过联谊、结对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协作。

邀请名校长、名师来淮讲学,让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有更多的机会吸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理念。

安排校干到名校挂职锻炼,安排本地教师带着问题和任务到名校进修学习,并加强对他们的考核。

二是深入推进集团办学。

以名校+新建校、优质校+薄弱校、城区校+农村校三种形式组建教育集团,在集团内部实行资源共享、师资交流、制度规范、教学活动、考核评价的“五个统一”,提升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是实行城乡“捆绑”发展。

将农村与城区学校“结对”、“联体”,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形成“带动、流动、互动”的“三动”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相互学习,优势互补,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快速推进学校发展进程。

同时创新评价体系,将农村学校的发展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与之捆绑的城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考核之中。

(五)制定办学标准,推进远程教育,推动城乡教育装备条件一体化。

一是统一办学标准。

参照省教育现代化指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并实施《***市中小学办学标准》和《***市农村成人中心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学校建设中实行标准化配置和规范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到“十二五”中期,全市城乡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的教学条件基本一致。

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集约化建设。

撤并学生数低于40人的小学教学点和招生数每年在100人以下、在校生不足300人的初中。

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小学和片初中,按照标准配置装备和师资。

撤并后要按照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建设分布合理的寄宿制学校。

三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

继续推进校园网建设。

在“校校通”基础上推进“班班通”建设。

加快市、县教育城域网建设步伐,完善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

建立相应的管理使用和资源开发制度,有效促进城域网的应用。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开放性的校园平台资源库。

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六)深化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

积极实施“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精致化、道德教育生活化、学科教研优质化、文化建设特色化”的“五化”战略,均衡城乡教育教学质量。

一要以提高校长素质为关键,着力提高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采取校长结对、挂职锻炼、在职进修、举办培训班、考察学习等方式,着力加强农村校长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学校校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在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

二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心,着力提高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教学质量。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

采取分片教研、城乡结对教研、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大力提高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教科研水平。

市、县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指导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实践。

挖掘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对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测,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城乡学校特色建设。

鼓励和支持城乡中小学充分发挥学校传统优势,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炼办学思想,培育学校精神,明确特色定位,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环境,建设富有浓郁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学校文化,努力把每一所学校建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特色学校。

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创造并利用优质学校的品牌和优势,加强与薄弱学校的联系,推动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内涵建设。

(七)创新培养模式,促进良性互动,推动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

统筹城乡教育人事资源配置,建立一个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人员合理流动的、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管理体制。

一是健全教师补充机制。

实行教师归口管理、统一调配。

改革编制管理办法,根据课程需求和办学规模等,保证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

每年按需补充新教师,新进教师首先要满足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的需求,逐步解决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二是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坚持学历进修与提高业务水平并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学校师资培训给予大力支持,构建开放灵活的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职称评审、名师评选向农村学校合理倾斜,改善农村教师职称结构,壮大农村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实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挂职,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建立教师流动制度,保证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建立干部定期交流机制,选拔城镇优秀教干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学校之间干部互派挂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