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230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的实践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4.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四川灾区重建和中西部开发21

4.4调整政府支出范围增加社会保障支出21

谢辞22

参考文献23

摘要:

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有效遏制危机蔓延,扭转经济下行颓势,财政政策的作用不可替代。

本文在对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一些主要国家财政政策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和总结,为中国以后的财政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通货紧缩财政政策优化建议

 

Abstract:

Theglobaleconomiccrisishasgreatimpactonrealeconomyonthescaleoftheworld.Fiscalpolicyplaysanirreplaceableroleinstoppingthecrisisfromspreadingandinreversingthedownturn.Thispaperaimstotheoreticallydiscusstheeffectiverolethatfiscalpolicycanplayindealingwitheconomicdepression,onthebasisofwhich,Iconcludewhatweshouldlearnfromothercountries'experiencesofcarryingoutfiscalpolicies.Duetotheanalysisabove,thepapercanprovideChinawithbetterfiscalpolicy.

Keywords:

Deflation;

Fiscalpolicy;

Optimizationtips

1引言

1.1选题背景

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愈演愈烈,到2008年9月,次贷危机自美国向全球传递并扩散,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自此,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通货紧缩趋势明显。

各国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都普遍下降,纷纷缩减消费开支,使得消费不足,产能过剩,物价开始下跌。

国外,各大经济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产品滞销,失业率上升,工厂不断倒闭,通货紧缩压力巨大,各国政府经济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例如美国先出台7000亿救市方案,稳定金融市场,然后推出一系列的促进消费,增加进口关税等的宏观政策,来缓减经济的衰退。

欧盟也推出了巨额的救市方案,稳定金融市场,保护人民财富,以避免大规模的需求萎缩,同时也出台针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来保证需求,避免市场快速萎缩。

国内,此次经济危机也让中国人民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寒冷与残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已开始显现。

GDP涨幅收窄,2009年一季度涨幅才6.10%,而之前一直在高位运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自2009年起快速回落,2009年4月份的CPI指数为-1.5%,5月份的CPI指数为-1.4%。

可以说,前段时间的经济通胀已基本过去,经济恢复平稳,但从另一方面,如果物价继续长时间的下跌,经济增长率长期低迷,那么中国经济将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

如果通货紧缩真正发生,并且没有相应的措施去应对的话,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的研究方法,对财政政策在通货紧缩时期中的实践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936年凯恩斯所著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

在这篇文章中凯恩斯对货币政策是持怀疑态度的。

他认为在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时期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投资和政府开支,以利于促进就业和产出的增加。

强调了财政政策治理通货紧缩的重要作用,奠定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角色。

同时也验证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并且说明了在通货紧缩时期由于利息率低等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会使得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几乎不存在,所以肯定了财政政策在通货紧缩的地位和作用[1]。

20世纪5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和自然率假说两个假设条件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长期情况下,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短期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于是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

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对“斟酌使用”货币政策,力主单一政策规则。

他们认为财政政策在通货紧缩时期是无效和无益的[2]。

随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内对财政政策在萧条经济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的学者也很多。

胡鞍钢主张在1998年第一次“踩油门”(指扩大内需)之后,应再“踩油门”,不仅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还应当实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同时实行“大扫除”的做法,从微观机制上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3]。

范剑平认为要确保治理通货紧缩、扩大内需成功,除坚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外,必须及时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实行“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4]。

刘溶沧则从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选择出发,认为应当尽可能放大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的即期扩张效应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5]。

吴敬琏指出,用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办法是有局限性,单纯依靠这种政策,可以在短期刺激经济复苏,但在政府预算的债务依存度己经很大、政府投资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减少民间有效投资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有效率的长期稳定增长[6]。

易纲同意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的思路,但他同时指出由于中国企业的问题在于生产能力过剩和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不了中国微观机制的问题,并很容易引起效率低下[7]。

1.3本文的研究重点及内容安排

本文主要对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实践进行讨论,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分析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分析当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并对未来财政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选择这个研究问题的背景和前人的研究工作,对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实践做了一个初步的阐明。

第二章在深入理解通货紧缩和财政政策含义的基础上,对通货紧缩时期应该使用的财政政策进行概括,并说明了财政政策局限性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主要通过分析美国、日本和中国典型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实践的案例,来从现实层面验证财政政策在通货紧缩时期的实践。

并分析了中国近期的经济现状,做出中国将发生通货紧缩的预期,并提炼一些经验总结。

第四章提出对中国财政政策的优化建议。

2通货紧缩和财政政策理论概述

2.1通货紧缩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提前认准经济形势,准确判断通货紧缩,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政策时滞等缺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研究本文之前,必须准确理解通货紧缩的定义以及在现实的经济形势下通货紧缩的衡量标准。

2.1.1通货紧缩的定义

目前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单要素论”,这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下降。

这种观点是目前经济学界关于通货紧缩的主流观点[8]。

第二种观点是“二要素论”,这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9]。

第三种观点是“三要素论”,这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应包括价格,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水平三个指标的综合下降[10]。

本文通过对上述三种通货紧缩定义的比较和分析,并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拟采纳第一种观点,即“单要素论”。

2.1.2通货紧缩的衡量标准

通过对通货紧缩定义的准确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衡量通货紧缩的标准。

“单要素论”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物价水平。

衡量价格水平有几种不同的指标,比较典型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通过对这两个衡量价格水平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标准,价格水平下降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为轻度通货紧缩,价格水平下降持续时间超过一年且没有出现任何转机则为中度通货紧缩,而如果价格水平下降持续时间达到二年左右或物价降幅达到两位数则表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11]。

2.2财政政策的含义、目标、工具

关于财政政策的含义,目前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物价稳定,收入分配合理等一些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来调节总需求的一系列指导原则。

人大教授陈共教授认为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国外经济学家对财政政策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的运作,以达到充分就业,通货适度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的一种宏观经济稳定政策。

从上面国内国外对财政政策的定义来看,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们也可以将财政政策概括为政府为了实现供求总量平衡、收入分配合理及资源配置优化,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而通过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和。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效果,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具体如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

财政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进行选择和确定的。

财政政策的工具,就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国债、公共支出、转移支付、贴息等。

通过一些工具可以使经济结构合理化、经济增长稳定化和收入分配合理化等[12]。

2.3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理论概述

财政政策包括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前者主要指税收的增减,后者主要指政府支出的扩大或缩小。

就治理通货紧缩而言,应该选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具体包括减税、免税等一系列税收政策、增加公共支出、加大公共工程建设、财政贴息、增发国债等等。

减税、免税等一系列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治理通货紧缩政府可采取减税措施,以达到刺激投资与消费的目的。

增加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包括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消费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相交换,在支出方式上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与微观主体一样,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政府消费性支出可以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转移性支付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补助、财政补贴支出。

在转移性支出中对经济影响较大的是社会救济和补助支出,它们对当期消费需求影响比较大。

因此,政府转移性支出也是宏观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

加大公共工程建设。

公共工程建设主要是政府对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建设投资。

主要用于交通通信、电网、城市公用事业、电力资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并且公共工程的建设也可以促进就业、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下一轮经济扩张打下更加宽广的基础,可以延长繁荣持续的时间。

财政贴息。

在通货紧缩下,如果政府给生产者以适当的利息补贴,将有助于借贷协议的达成,使投资增加。

增发国债,筹集政策资金。

为支持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必须配合扩大国债规模的政策。

2.4有关财政政策局限性的理论探讨

第一类局限性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支出会减少私人投资支出,使得社会总产出的增加无法达到预期的数值,从而产生“挤出效应”。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

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竞争加剧,物价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消费亦随之减少,产生“挤出效应”。

第二类局限性是财政政策的“时滞”。

财政政策受到质疑还因为它存在较长的时滞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从经济出现状况,政府认识到现状,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反应,开始采取措施,到最后对经济产生影响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如果让市场自己去调节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而且,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导致经济不断在过冷过热之间徘徊,无法得到稳定增长。

第三类局限性要由巴罗—李嘉图等价模型来解释。

罗伯特·

巴罗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李嘉图的思想进行了重新阐述。

他提出,在特定假设下,如果公众是理性预期的,那么不管是债券融资还是税收融资,政府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并不会影响经济中的消费、投资、产出和利率水平。

巴罗提出“李嘉图等价定理”实际上是为了证明财政政策的无效性[13]。

由于财政政策具有上述多种局限性,所以财政政策要辅以货币政策同时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挤出效应”,而且可以增加的政策的多元化,降低决策的风险。

3通货紧缩情况下的财政政策实践及其启示

3.1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财政政策实践

1929年9月5日,以“巴布森突变”为起点,股市急剧下跌,随后“黑色星期四”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的最高记录。

到12月份,美国各种证券的价值减少大约250亿美元,这三个月内的证券价值的损失超过了同期美国经济的全部净收入,股市的暴跌使人们的财富迅速蒸发,终于引发了其后以通货紧缩为主要表现的大萧条[14]。

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物价持续下跌,股票指数暴跌,GNP大幅度回落,名义利率逐年下降,货币存量不断减少,美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下表所示:

表3.1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统计

年份

CPI

(1929=100)

股票指数

GNP(1972,10亿元)

商业票据利率(%)

M1

1929

100

83.1

314.7

5.9

1930

97.4

67.2

285.2

3.6

96.2

1931

88.7

43.6

263.3

2.6

89.4

1932

79.7

22.1

226.8

2.7

78

1933

75.4

28.6

222.1

1.7

73.5

注:

股票指数指标准普尔合成指数,1929年9月=100

第一阶段:

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

胡佛政府因为信奉古典经济学自由经济,在1929-1931年,对于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也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政府的无为体现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政府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抵消货币供给的减少,不仅货币政策如此,财政政策也是无力的,为了实现所谓的预算平衡,联邦政府不顾当时已经十分衰退的需求状况,采取了增加税收以弥补开支的财政政策,并且这一政策得到了各州和地方政府的效仿,进一步加深了本来就非常严重的危机[15]。

第二阶段:

罗斯福新政,治理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选择。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开始了“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包括一整套综合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财政、货币、金融、产业等部门进行干预和调节,来治理通货紧缩、稳定物价、刺激经济回升。

这里主要讨论财政政策方面。

总括来说,其政策核心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举办社会公共工程,刺激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和物价的逐步回升;

同时,配合减税和平均化的税收政策。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居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需求,增强购买力。

在政府投资方面,增加政府对公共物品及工程的投资,不惜增加财政赤字,大力挖掘就业和带动需求。

在政府税收方面,1935年6月19日,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税收法案》,要求降低低收入者的税率,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

罗斯福的税收政策实际上是平均化的税收政策,其目的在于将钱从高收入者手中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

政策效果及评价:

胡佛政府选择的经济政策不仅是放任自流、消极的,而且加剧和加深了危机;

其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点并没有错误,只是其死板和错误的理解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和萨伊定律,使其政策选择不符合现实要求。

而“罗斯福新政”的要旨在于政府对财政、货币、金融、产业部门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建立一个没有危机的卡特尔化的经济,以限制生产、稳定物价、保障利润,拯救资本主义。

新政是美国政府职能的一次大转变。

新政的推行也是有成效的。

消费物价指数从1934年起止跌回升,通货紧缩得以有效遏制;

失业率也得到下降[16]。

但其政策也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财政刺激不足以填补GNP缺口。

其次,新政中的公共工程和救济支出主要由税收融资而非举债融资,因而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在相当程度上被增税措施所抵消。

尽管存在以上局限,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仍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人们意识到:

单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政府在经济实践与改善人民福利方面应承担的职责,平衡经济应当优先于平衡预算。

3.2日本20世纪90年代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实践

日本九十年代的通货紧缩始于泡沫经济的破灭。

1989年底,以日经指数由38915点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挫为标志,日本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难以自拔的通货紧缩状态,由于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且通货紧缩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日本政府在应对通货紧缩经济的宏观政策上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因此研究日本这一段经济史,对于我们应对通货紧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关于日本应对通货紧缩经济的政策,有点反复,在1992年以来财政政策是有所变动的,具体来讲1992年到1995年政府是坚决贯彻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也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转机,而1996年1997年开始实行了增加税率、停发国债并缩减政府开支等一系列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了通货紧缩进一步恶化[17]。

于是在1998年后,日本又重新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其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的具体措施如下:

扩大国债发行:

10年增加了400万亿日元,年平均增加40万亿日元,年均递增9%。

公债的大量发行,给了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有力资金支持;

减轻税负:

在90年代,日本政府除在每年实施一些临时性减税措施外,1994年进行了一次税制改革,除消费税外,其他税种全面下调税率,使得税负呈不断下降趋势;

增加公共投资。

增加公共投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点支出项目。

在90年代,中心财政预算安排的公共投资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每年比上年度增长5%左右,其在中心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为10-15%。

加上综合经济对策等追加预算,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相当可观。

日本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交通、城乡基础设施,治山治水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方面。

由于日本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力度,政府固定资产形成规模也大,1998年政府总固定资产形成占GDP比重达6.2%,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2%左右的水平;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日本社会保障实行收费制,其运营原则上独立于财政,由社会福利部门治理。

但这并非意味着财政不承担社会保障支出,相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除负责公共救助、公共卫生医疗等职责外,对于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提供资金援助。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期间,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老年人群、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也作为重要的措施[18]。

日本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后,经济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复苏,但本文认为由于日本在一开始没有控制好国债发行的规模,导致财政状况严重恶化,并且期间对政策的贯彻不够坚决,导致了日本经济没有彻底从通货紧缩中走出来。

而从另一方面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的时候一定要适当,一定要量力而行,同时也要仔细考虑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等弊端的影响。

3.3中国1998-2002年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实践

1998年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全部用于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正式启动。

1998年的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不但避免了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的经济衰退,而且在其后的10年时间内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财政政策是通缩紧缩时期的政策运用的代表作,因此研究1998年中国财政政策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在当时发展遇到了不少阻力。

在国际方面,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中国经济面临外商对中国投资下降和出口萎缩等问题。

国内方面,由于生产能力提高和国内储蓄率过高等因素,导致由先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物价下降,需求不足。

首先,物价下降。

物价开始持续走低,再次,消费需求增长趋缓。

再加上失业率高、就业前景不乐观以及实际利率过高等因素,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此外,市场发育不健全,消费信贷服务体系不完备,也大大限制了居民对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制约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率持续下降,社会消费严重不足,商品销售不畅,企业开工率低。

更为深层次的变化是,中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买方市场格局形成。

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

调整税收政策。

对出口退税,关税,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相关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行调整。

1999年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对出口退税率,部分商品进口关税税率,高等院校转让收入的营业税,部分商品的消费税税率,B股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鼓励外商投资某些行业的税率,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等进行进一步调整;

以及其他一些政策调整。

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和工资水平。

提高低收入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同时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

2000年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西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建立“三条保障线”的资金补助,这两项补助金额达637亿元。

2001年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国家财政拿出800亿给4500万人加薪,包括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月工资水平提高100元、对全国643个县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对年终考核称职的职工发放年终奖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加科教领域的支出。

用发国债的钱增加增幅投资,投资于私有资本难以涉及的交通运输、通讯工程、教育科技等公共部门。

对于企业,清理整顿乱收费,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及影响。

自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其对于中国经济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